Loading

專題特寫

走進新時代美的殿堂 美在新時代 中國美術館典藏大師作品展

澳門雜誌
130期
  • 齊白石 (1864 - 1957) 《花卉草蟲冊》 1920年 紙本水墨設色

  • 張大千 (1899 - 1983) 《張大千山水冊》 1941年 紙本水墨設色

  • 徐悲鴻 (1895 - 1953) 《戰馬》 1942年 紙本水墨

  • 林風眠 (1900 - 1991) 《油燈花果》 1960年 紙本水墨設色

  • 吳作人 (1908 - 1997) 《三門峽工地》 1956年 布面油彩

  • 另一件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的鑄鋼像《白石老人》 

  •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晴表示,走進新時代就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時代。

  • 韓勁松教授表示,能夠經得起時間及空間檢驗的作品,才能稱之為經典。

  • 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的《國畫大師潘天壽》鑄鋼像

  • 是次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珍藏的14位近現代大師經典作品約90件

  • 走進新時代美的殿堂 美在新時代 中國美術館典藏大師作品展

  • 為讓觀眾更深入瞭解近百餘年中國美術的傳承脈絡及美術的演變,藝博館特舉辦「大師的時代」專題講座。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走進新時代美的殿堂 美在新時代 中國美術館典藏大師作品展
走進新時代美的殿堂 美在新時代 中國美術館典藏大師作品展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及澳門藝術博物館(下稱藝博館)成立20周年,藝博館與北京中國美術館合辦「美在新時代――中國美術館典藏大師作品展」(下稱「美在新時代」)。

是次展覽作為「藝文薈澳」及第30屆澳門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展出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等14位名家大師約90幅作品,讓觀眾感受近百餘年來中國美術傳承脈絡,展現新時代的美。 

是次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珍藏的14位近現代大師經典作品約90件
是次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珍藏的14位近現代大師經典作品約90件

中西合璧 走進新時代

是次展覽主要按照大師的藝術取向及創作路徑,將作品劃分為「引西潤中」及「入古出新」兩個部份,呈現於觀眾眼前。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晴介紹,「引西潤中」選取了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龐薰琹、顏文樑、吳作人及吳冠中等7位美術大師的作品,當中包括國畫、油畫、水彩共計28件。他們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學貫中西,引進西方文化精髓與中國傳承相結合,構建中國現代美術體系,使作品體現出至剛、至中、至正的精神品質及文化底蘊,亦展現出中國人親近自然、創造美好的追求,是20世紀推動傳統美術走進現代化的先驅。

張晴特別介紹,他很喜歡林風眠的《油燈花果》,畫家曾赴法留學,此作品正以中西融合的藝術手法處理日常靜物題材,畫面簡潔概括,富有形式感之餘,亦有立體主義的構成效果。其用色朦朧,栩栩如生,素雅之餘亦不顯誇張,整體風格深受西洋藝術文化的薰陶,是「引西潤中」中最具中西合璧特色的經典代表作。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晴表示,走進新時代就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時代。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晴表示,走進新時代就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時代。

另一部份「入古出新」,則選取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潘天壽、傅抱石、李可染、葉淺予等7位大師的中國畫花鳥、山水、人物作品。他們的作品主要在傳統基礎上進行漸進式拓展,在傳統內部實現語言變革,注重現實感受與時代審美經驗的表達,承前啟後,入古出新,將中國畫推進新的發展階段。

踏入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的《國畫大師潘天壽》肖像雕塑,再以名師為單元,從源流及體系展示各自的作品。此部份以齊白石的《花卉草蟲冊》最為經典,其工筆草蟲栩栩如生,盡顯「為萬蟲寫照」的高超技藝,如飛蛾翅上紋理、蚱蜢長足上的纖毛,皆纖毫畢現,開創了大寫意花鳥畫的世紀新風。

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的《國畫大師潘天壽》鑄鋼像
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的《國畫大師潘天壽》鑄鋼像

這些中國美術的經典名作閃耀着思想和智慧,反映了民族的品格及時代內涵。張晴說:「今次是藝博館與中國美術館繼十年前合辦『東方既白──中國美術館畫精品展』後,再度携手合作,我們將中國美術館珍貴的藏品帶來澳門。澳門的文化亦因各種歷史原因,把葡萄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交織而成,整個中國20世紀的文化亦是多種文明、語言及信仰的結合,美術更是如此,希望澳門觀眾能透過『引西潤中』及『入古出新』兩個部份展品,領會大師們融合中西的藝術實踐,在傳統基礎上進行漸進式拓展,進而開創中國美術現代新質,推動中國美術傳統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歷程。瞭解中國20世紀的美術發展及中國美術館的藏品,通過美術陶冶心靈,感受新時代,同時明白走進新時代就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時代。」

經得起考驗方為經典

為讓觀眾更深入瞭解近百餘年中國美術的傳承脈絡及美術的演變,藝博館舉辦了以「大師的時代」為題的專題講座,由學識淵博的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及典藏部副主任韓勁松教授主講,內容述及20世紀美術的兩大特徵,揭示美術演變的內在邏輯,吸引不少藝術愛好者出席。

為讓觀眾更深入瞭解近百餘年中國美術的傳承脈絡及美術的演變,藝博館特舉辦「大師的時代」專題講座。
為讓觀眾更深入瞭解近百餘年中國美術的傳承脈絡及美術的演變,藝博館特舉辦「大師的時代」專題講座。

「美在新時代」,實謂「經典在新時代」之意,致敬經典。何為經典?韓勁松指出,作品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為經典,必須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去判定。時間上,能經得起這一百年歷史的檢驗,最終保留下來;空間上,它不具有地區的局限性,不僅能在特定地區得到認可,更能被整個中國,甚至是整個世界所認可。從這兩個方面去思考去定論,才能產生大師的經典。

比如,很多人都畫馬,為何只有徐悲鴻的《戰馬》才能成為經典?他畫的是完整的馬,是一匹戰馬,由馬的形體傳達出神韻,反映出畫家對馬的結構有深入的理解,更融寫實造型與筆墨意趣為一體,每一筆,都能讓人感覺到既有筆又有墨,墨舞神飛而真氣遠出。他筆下畫的馬,不僅是他個性及人格的表現,同時也寄予在抗戰時期喚醒民族昂揚精神和鬥志的意義。因此,必須要聯繫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才能真正體會徐悲鴻筆下的深層意義。

韓勁松教授表示,能夠經得起時間及空間檢驗的作品,才能稱之為經典。
韓勁松教授表示,能夠經得起時間及空間檢驗的作品,才能稱之為經典。

韓勁松續說,吳作人的《三門峽工地》亦是一幅經典,這是油畫《黃河三部曲》中的第一幅。「此作品高屋建瓴,仰觀俯察無限的自然:層層山巒,連成天幕,極目之處,大河奔流,岩壁崢嶸、蜿蜒推逐,蘊含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力。畫面表現出宇宙洪荒,無限的時空感,這不光是表現了一個現實場景,亦富含哲理性。它是跨時空的,恆久的,它所表現出來的一切,跟當時畫家的修養及時代背景息息相關。《三門峽工地》兼有時代性、民族性、藝術家個性,同時能夠經歷時間空間的檢驗,毫無愧色地跟五千年來的歷史相比,毫無愧色地與世界相比,這就是經典作品。」

在20世紀初,中國許多名畫家曾於世界各地舉辦中國美術巡展,希望喚起中國人民乃至整個世界對中國現代美術價值的認識,增強中國民族藝術的自信心。韓勁松說:「是次將這一批珍貴的美術經典帶到澳門,希望讓澳門觀眾看到這種經典,看到這一百多年來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及創造成果,清晰地看到中國美術發展過程中所走過的路線,形成的脈絡。同時,最重要的,使觀眾認識中國現代美術的文化價值,這樣才能向當年努力喚起人們對中國現代美術的認識而舉辦巡展的徐悲鴻、劉海粟、魯迅等人交代。」

另一件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的鑄鋼像《白石老人》 
另一件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的鑄鋼像《白石老人》 

美在新時代――中國美術館典藏大師作品展

展期: 2019年5月4日至7月28日

地點: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澳門藝術博物館

網址:www.MAM.gov.mo

展出作品精選

引西潤中

作品把西方表現語言和造型觀念與民族審美意識相結合,以各自融合中西的藝術實踐開創出中國美術現代新質,開宗立派建構起中國現代美術體系。

徐悲鴻  (1895 - 1953)  《戰馬》  1942年 紙本水墨
徐悲鴻 (1895 - 1953) 《戰馬》 1942年 紙本水墨

徐悲鴻

(1895 - 1953)

《戰馬》

1942年 紙本水墨

 

吳作人  (1908 - 1997)  《三門峽工地》  1956年 布面油彩
吳作人 (1908 - 1997) 《三門峽工地》 1956年 布面油彩

吳作人

(1908 - 1997)

《三門峽工地》

1956年 布面油彩

 
林風眠  (1900 - 1991)  《油燈花果》  1960年 紙本水墨設色
林風眠 (1900 - 1991) 《油燈花果》 1960年 紙本水墨設色

林風眠

(1900 - 1991)

《油燈花果》

1960年 紙本水墨設色

 

入古出新

注重現實感受和時代審美經驗的表達,面向生活、師法造化,體現出強烈的主體意識和時代精神,實現了傳統中國畫的當代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齊白石  (1864 - 1957)  《花卉草蟲冊》  1920年 紙本水墨設色
齊白石 (1864 - 1957) 《花卉草蟲冊》 1920年 紙本水墨設色

齊白石

(1864 - 1957)

《花卉草蟲冊》

1920年 紙本水墨設色

 

張大千  (1899 - 1983)  《張大千山水冊》  1941年 紙本水墨設色
張大千 (1899 - 1983) 《張大千山水冊》 1941年 紙本水墨設色

張大千

(1899 - 1983)

《張大千山水冊》

1941年 紙本水墨設色

文:陸子微  圖:故渺、中國美術館藏、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