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沈友友—跨越中葡文化的解码者

澳门杂志
166期
  • 沈友友—跨越中葡文化的解码者

  • 沈友友翻译,译作有《〈论语〉通解》、《〈庄子.内篇〉通解》、《〈道德经〉通解》

  • 第十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于6月17日在北京举行

  • 沈友友愿担任中葡“文化桥梁”的角色

  • 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我希望能做得更多元、更丰富、更立体,并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 —— 沈友友

  • 沈友友到北京研究鲁迅生平事迹

  • 沈友友现于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担任助理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工作。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沈友友—跨越中葡文化的解码者
沈友友—跨越中葡文化的解码者

沈友友

巴西汉学家、翻译家、国际儒联执委、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译作有《〈论语〉通解》、《〈庄子.内篇〉通解》、《〈道德经〉通解》和《〈吶喊〉演绎-沈氏戏剧化翻译和文学评析》等。

 

7年了,我们又和沈友友(Giorgio Sinedino)教授见面了。

时间这东西,对谁都一视同仁,却又在每个人身上刻下迥异的年轮。

甫获第十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沈友友,镜片后的眼神依旧锐利如昔,谈吐间仍是那样平静、温润。只是话题,已从昔日的《论语》研读,走向了更辽阔的中国文化传播之域。

他时而凝眉蹙额,似在思索更好的答案;时而笑声爽朗,如灵光闪现时的喜悦……

沈友友翻译,译作有《〈论语〉通解》、《〈庄子.内篇〉通解》、《〈道德经〉通解》
沈友友翻译,译作有《〈论语〉通解》、《〈庄子.内篇〉通解》、《〈道德经〉通解》

 

问: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是中国出版界面向海外的最高奖项,您本人对获奖有什么感受?

答:首先这不仅是一份至高的荣光,更是对我多年耕耘的肯定与鼓舞,让我更有力量和勇气去追逐更远大的目标。

而更重要的是,这份小事业的荣光绝非属于我本人,这份成就的基石,在于与我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们。是他们的鼎力支持与无私的帮助,才令我能取得点滴的成绩,因此,在我心中,这奖项是我们同心协力结出的硕果。同时,我要感谢所有支持我的读者,是他们的信任与热忱,激励我于挑战中持续求索。

第十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于6月17日在北京举行
第十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于6月17日在北京举行

 

问:是什么最初吸引了您,一位来自巴西文化背景的人,投身于翻译儒、道经典的研究?

答:这二十年,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今年是我来到中国的第二十个年头。最初,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仅是模糊的概念,一份单纯的好奇与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萌生了深入探索的渴望。于是,我从学习中国语言、瞭解中国文化起步,进而追寻中国文化的精粹。

翻译儒家与道家的经典,是我探索之旅的核心。以《论语》为例,它是研究孔子学说与儒家思想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始文献。

对我而言,翻译这些经典,首先是设定了一个学习目标;进而,便产生了向葡语世界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理想。

 

问:作为深度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您认为自己扮演着什么样的“文化桥梁”角色?

答:这并非刻意为之。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源于我个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与我自身的追求密不可分。若能担纲“文化桥梁”的角色,自然是莫大的荣幸。

“文化桥梁”的角色分量极重。对我而言,翻译工作始于口译,其后才涉足一些相对基础的中国文化介绍工作。若说具有“文化桥梁”的意味,应当是从我翻译儒家与道家经典开始的。这些经典是葡语世界瞭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时至今日,儒家、道家等经典古籍,依然激发着不同文明间的互学互鉴与交流对话。

至于未来会取得怎样的成果,我自己也难以预料。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我希望能做得更多元、更丰富、更立体,并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例如,我近期对鲁迅作品的研究,便是一次新的尝试:我从儒道圣贤经典,延伸探索至清末民初的作品。这不仅丰富了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助益。

沈友友愿担任中葡“文化桥梁”的角色
沈友友愿担任中葡“文化桥梁”的角色

 

问:您认为中国文化中最核心、最独特、也最值得向世界传播的“文化密码”是什么?

答:我认为中国文化最鲜明的特质之一,是其文明发展的连续性。这种贯穿古今的延续性不仅体现在历史记载的完整传承,更烙印在文化基因、哲学思想与社会结构之中,形成与其他古文明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较于我的国家巴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断裂张力,或是希腊人对古希腊文明的疏离感,数千年来,无论是王朝更迭的战乱,还是异域文化的冲击,中华文明始终维系其核心认同。这种延续并非简单的时间保存,一如儒、道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认知。

我最近在网络上看到经AI生成影像的李白、杜甫“复活”于现代场景,竟毫无时代的错置感,真是令人慨叹,唐诗宋词的情感与智慧,依然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部份,这或许正是文明连续性最生动的说明。

 

问:您如何看待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在翻译中国经典或当代作品时,最大的难点和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答:在文化传播领域,翻译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与媒介角色,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这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文化内涵与价值观的传递。以我身为巴西人的观察为例,汉学研究在葡语世界的基础相对薄弱,这凸显了中国文化在该语境下传播所面临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进行翻译工作时,需要关注诸多细节。许多人误以为翻译仅是边阅读边转换文字的过程。事实上,译者首先必须深入理解原着,探究其语境与真实意涵。

其次,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关键在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翻译一部着作时,译者必须“沉浸式”地投入――深入作品本身,体验其情感,感受其脉动,并探究作者的生平与思想脉络。

翻译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常被忽略的难点:作者意图与读者解读之间的潜在偏差。着作往往涉及政治、经济、历史、艺术、习俗、价值观等复杂文化议题。因此在翻译中国经典或当代作品时,我们不仅要力求忠于作者的原意,还需要确保译文能为目标语境(葡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这种双重挑战――跨越文化鸿沟并在两种文化语境中创建信任――确实构成了翻译工作的核心困难。

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我希望能做得更多元、更丰富、更立体,并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                    ——  沈友友
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我希望能做得更多元、更丰富、更立体,并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 —— 沈友友

 

问:作为汉学家,您有着跨文化“解码者”和“转译者”的宝贵经验,在向西方受众解释中国文化时,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引导他们超越表面的差异,理解中国文化内在逻辑和普世价值?

答: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正如我之前所说的那样,文学创作的核心挑战在于,作家在表达观点、传递思想与情感的同时,必须与读者创建深层联系,进而引发共鸣与思考。中国文学作品――无论是承载千年智慧的古代典籍,还是反映社会变迁的近现代着作――其原始读者群体始终是中国大众。因此,在进行葡萄牙语翻译时,单纯的文字转换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为最终的葡萄牙语读者架设文化理解的桥梁,这正是翻译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

为帮助葡萄牙语读者深入理解中华文化,我在翻译过程中会进行大量注释工作。包括:介绍作者生平及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塑造、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并阐释作者试图传达的情感与意图。其目的在于引导葡萄牙语读者真正进入作品内核,理解作品深层价值,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相较传统翻译,这项工作不仅更具挑战性,文化传播意义也更为重大。

让我以最近出版的《〈吶喊〉演绎–沈氏戏剧化翻译和文学评析》为例加以说明。《吶喊》的开篇之作《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首部白话文小说,更开创了现代文学批判现实主义的先河。与我先前翻译的先秦典籍不同,鲁迅先生以十四篇短篇小说,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黑暗与矛盾,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又犀利剖析了国民的劣根性。

在将它翻译为葡萄牙语时,我认为,单纯的字面转换等于让读者在文化迷宫中自生自灭。为此,我采用了“交响乐式”的译写结构:以导读为序曲,忠实呈现《吶喊》原文译本为主旋律,再以述评作为终章。这种“三重奏式”的翻译策略,既能引导葡萄牙语读者进入鲁迅先生的创作语境,又能通过情节脉络、人物塑造和意象系统的解析,使读者领悟作品深层的社会批判价值与现代性启示意义。

 

问:您新近着作《〈吶喊〉演绎 – 沈氏戏剧化翻译和文学评析》,打破传统翻译方式,别出心裁地用了戏剧化文学翻译手法,可否谈谈这种创作手法的灵感来源和意义?往后是否更多地由古代经典翻译转向中国近现代文学翻译?为什么?

答:关于鲁迅《呐喊》在巴西的早期传播,有两点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是历史语境的局限。上世纪五十年代,巴西虽已有《呐喊》译本问世,但其诞生于一个特殊的――政治与意识形态高度敏感、交锋激烈的年代,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作品的广泛流传。那时候,鲁迅先生常被简化为某种特定的象征符号,这是一种误读。鲁迅先生的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并不是任何单一的政治标签所能涵盖。他理应被认为是一位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学家,而非被狭隘地定义为特定政治立场的代言人。

其次是翻译策略的缺憾。就当时译本的文字本身而言,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存在不足。译本未能充分传递出《呐喊》原作所蕴含的深刻文学精髓、艺术独创力及其崇高的文学地位,使得巴西读者难以领略到这部杰作真正的文学魅力。

为解决此问题,我尝试了多种翻译方法,如先译为古葡萄牙语再调整为现代葡萄牙语。然而,这种方式过于学术化,使译本缺乏可读性与趣味性。

沈友友到北京研究鲁迅生平事迹
沈友友到北京研究鲁迅生平事迹

我的目标是让鲁迅先生的《吶喊》真正进入葡萄牙语世界――这部中国文学经典,也必须成为巴西葡萄牙语文学的一部份。为此,我尝试突破传统路径,确立了翻译的核心定位策略:

一、本土化符号转换

采用巴西人熟悉的语境进行模拟—如将绍兴酒铺对应巴西的酒坊;《阿Q正传》中“阿Q”这一角色,作为长期受压迫却愚昧麻木的社会底层象征,我以巴西东北民众绰号“Quequéu”来诠释其形象,实现文化符号的转换。

二、经典文学语境嫁接

借助如格拉西利亚诺·拉穆斯(Graciliano Ramos, 1892–1953)、若泽.林斯.多.雷戈(José Lins do Rego, 1901-1957)、若热.亚马多(Jorge Amado, 1912-2001)等巴西文学巨匠在国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为《呐喊》葡语译本构建有力的文化切入点。作为巴西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人物与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三者以讽刺、幽默、冷峻等多重社会批判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着称,同时也是推动巴西文学语言革新的关键力量。他们的文学精神――对社会不公的审视、对底层人物的关怀以及对文学形式的革新――与鲁迅先生形成了跨时空共振。运用这一模拟策略,精准传达原着的精神内核,又能让巴西读者借助熟悉的文学参照系,很好地把握了《呐喊》中的人物特质与叙事张力,从而有效地引发共鸣。

经过四年酝酿与撰述,这部融合“戏剧化翻译”与文学评析的作品终于出版。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学术探索的成果,更是个人研究方法论上的重要突破。

研究期间,我亲访北京鲁迅博物馆,有幸拜访鲁迅先生嫡孙周令飞,他并为新作撰写了序言。全书厚达600多页,其中100页前言系统阐述了研究框架。主体内容涵盖:鲁迅先生的生命轨迹;由鲁迅先生诞生至《吶喊》出版时的个人年表及中国与世界历史的大事件;丰子恺为鲁迅小说创作的经典漫画等。

我的学术研究将持续深耕翻译理论与实践,于中国古代经典与近现代文学的长河穿梭。目前正以“三重奏”翻译模式,着手翻译《孙子兵法》与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展望未来,郁达夫与郭沫若等的代表作,也在翻译计划之中。 

 

问:作为大学的教授,您认为儒家教育理念(如尊师重道、德性培养优先、终身学习等)有哪些可作为今天借鉴之处?

答:首先,孔子赋予学习以崇高的精神价值,他认为求学的真谛不应是通向官位或文凭的阶梯,这种摒弃世俗功利、回归求知本心的理想境界至为珍贵,在今天仍然有它的启示意义。

其次,儒家倡导的“尊师重道”传统,不仅是礼仪规范,更是治学的根基。它要求学子虚怀若谷,谦恭求取学问,这本身就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内涵与处世智慧。

再者,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累积和精进的过程,它既指向个人的持续成长与全面发展,也要求我们回应并适应社会的需求。正因如此,我深信:投入宝贵的时间去读一本好书,所带来的精神滋养与认知跃升,并不是一条转瞬即逝的短视频所能触及或替代的。

沈友友现于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担任助理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工作。
沈友友现于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担任助理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工作。

 

问:如果请您向一位对中国文化完全陌生的西方朋友推荐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件艺术品或一种体验,作为理解中国文化的“钥匙”,您会推荐什么?为什么?

答:如果想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我推荐以下几个面向的代表:

首先,在书籍方面,我推荐法国着名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的经典着作《中国的世界》(Le Monde Chinois,又译作《中国社会史》)。这部作品全面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致力于向世界呈现一个更立体、完整的中国形象。

其次,电影推荐王家卫导演的《重庆森林》。影片透过两段看似无关的都市爱情故事,探讨了疏离与链接、时间与记忆等普世主题。其独特的影像美学和情感张力,超越文化背景,能引发广泛共鸣。

再者,艺术作品方面,徐悲鸿的《奔马图》是我非常推崇的代表作。这幅画巧妙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笔墨与西方素描的写实技法,气势磅礴,极富艺术感染力,生动展现了中西艺术交融的成果。

最后,关于亲身体验,我强烈建议前往中国西北的新疆或西南的西藏。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其文化风貌丰富多彩。通过当地旅行,人们能亲身感受不同于中国内地的壮丽自然景观、独特宗教氛围与浓郁民族风情,从而对中国的多元构成有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这部电影、这幅画作以及这段旅程,分别从历史纵深、现代都市情感、艺术创新融合与地理民族多样性等不同维度,共同勾勒出一个丰富多元、立体生动的中国。

 

延伸阅读

《澳门》第127期

〈沈友友:我崇拜年老时候的孔子〉

https://www.macauzine.net/viewnews?itemid=813

 

文:霍芷云 图:宋楚珊 沈友友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