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流派众多,各具韵味,其中由已故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中国着名舞蹈编导孙颖教授创立的“中国汉唐古典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舞坛,并于2010年经中国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奠定其于舞蹈教学的地位。
陈小玉作为汉唐古典舞学派的弟子,自北京舞蹈学院学成归来后,便创办了“承舞纪.澳门舞蹈团”。十多年来,她秉承弘扬汉唐古典舞的精神,致力于推广这一舞蹈,让其在澳门生根发芽,绽放光彩。
执着热爱 舞出真我
自三岁开始,陈小玉便与舞蹈结缘,享受随音乐翩翩起舞的乐趣,亦立志成为一名舞蹈老师。她笑忆童年往事:“小学四年级时,因学业成绩下滑,妈妈暂停了我的舞蹈课程,我为此哭了一整晚!”那段短暂的停顿,让她更加明白舞蹈对自己的意义,从而激励她用功读书,最终重返舞室。
“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我想在这条名为梦想的路上不断前进。”高中毕业后,在家人、老师和舞蹈界前辈的鼓励下,陈小玉只身前往北京,报考两年招生一次的国家殿堂级专业学府――北京舞蹈学院风汉唐古典舞系。凭着对舞蹈的热忱及扎实的功底,她从全国8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年12名录取学生之一。作为第一代赴北京修读舞蹈专业的澳门学生,她当时便立下志向,学成后要回澳门传授汉唐古典舞,将这份艺术传承下去。
“承舞纪”的命名蕴含深意:“承”寓意承先启后,“舞”代表汉唐古典舞,“纪”则是对恩师孙颖教授的纪念,体现了陈小玉创办舞团的初心――“以爱传承,炼舞育人”。她感慨:“舞团刚刚成立时,只有一位学生报名,我非常感谢她和家长的信任,让我们能坚持走下去。”如今,舞团学生已超过400名,陈小玉由衷感恩大家支持,让“承舞纪”在澳门赢得了口碑与认可。
编创之旅 与李清照心灵相通
“承舞纪”每年都会举办《承梦飞翔》汇演,陈小玉不仅会带领团员重现经典汉唐古典舞,还会亲自编创新舞,灵感多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她认为,深入瞭解文化背景,才能创作出有内涵的作品,古代人物的精神仍值得现代人学习。“编创是一场边学边做的探索,从中可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闲时,陈小玉会藉着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寻找灵感。数年前,她开始研究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被其豪爽个性、细腻内心与自由思想深深吸引。“在封建时代,女性鲜有追求自由的空间,但李清照敢爱敢恨,有着现代女性的特质,令现代人容易与她的思想链接,甚至产生共鸣。”李清照的性格、爱国情怀和对人生的追求,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灵感。2022年,她以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蓝本,创作了群舞《意未央》,展现词人内心的浪漫与遐想。
2023年,她再次以李清照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为灵感,创作出群舞作品《春如许》,并凭此入选2025年国家艺术基金的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项目。“自国家艺术基金对港澳开放以来,我每年都有申报作品,今年成功入选,真是喜出望外。当知道结果时,我激动得哭了起来,甚至说不出话。”这份荣誉不仅为她注入持续教学与创作的动力,也提醒她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
舞姿再现词人心境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是李清照新婚不久时所作,词中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她天真烂漫的爱美之情与不羁好胜的独特个性。陈小玉说,在封建时代,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情投意合难能可贵,“我感受到她当时的幸福心境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因而创作了《春如许》。”
春天总让人联想到繁花似锦,舞者手持黄色的迎春花,在舞动中与花相映成趣。陈小玉拿起道具花,笑谈创作时曾为花的颜色犹豫不决,最终因李清照喜爱桂花,选定了寓意花样年华与人生起伏的黄色。“这朵花不仅是道具,更承载了多重意象,寄托了李清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很喜欢中国文化艺术中,以意境留白的表现方式。”陈小玉认为,舞蹈以身体语言诉说情感,即使观众不熟悉背景,也能在舞姿间找到共鸣。时至今日,她在起舞时仍会怀着初学舞时的感动,随年增月长,情感愈发深沉。她希望通过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的契机,让更多年轻人认识汉唐古典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团员分享
卢雪翩:全情投入舞动汉唐
于2020年加入“承舞纪”的卢雪翩,是团中的资深师姐。排练时,她总是热心协助团员,细心提醒正确的走位与舞步。即使在没有观众的舞室,她的舞姿依然柔美生动,充满生命力。“我最初学习民族舞,后来想多瞭解古典舞,便报名加入‘承舞纪’的汉唐雅韵班,后来成为团员。”
“为了呈现小玉老师心目中的作品,我在《春如许》练习及演出过程中努力融入角色,希望展现李清照新婚时爱花、惜花、为花起舞的幸福情景。”卢雪翩认为,只有真情投入的舞步才能触动人心,让作品更具感染力。“能参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的作品,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希望这次入选能吸引更多人爱上汉唐古典舞,加入我们的学习行列。”
戴沁怡:心系古典舞
戴沁怡自幼在澳门演艺学院舞蹈学校跟随陈小玉学习中国古典舞,后在老师的推荐下加入“承舞纪”。“舞团让我重新认识中国古典舞,接触汉唐古典舞的经典剧目后,我的艺术视野被彻底开拓,深深爱上了这种兼具美感与文化底蕴的舞蹈风格。”
她说,《春如许》的队形、节奏与动作细节繁多,须同时兼顾故事性与情感表达,排练过程颇具挑战。“我非常感激国家对澳门舞蹈艺术的支持,也感恩能参与这部作品,与小玉老师和师姐师妹们共同分享这份喜悦。”
年仅20岁出头的戴沁怡,立志继续深耕古典舞,让这门艺术更加普及。“我希望更多人通过古典舞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让汉唐古典舞的美在未来绽放得更灿烂。”
文:郑美盈 图:宋楚珊 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