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剪发匠兼营采耳洗眼 梳头婆拿手挽髻绞面

澳门杂志
153期
  • 剪发匠兼营采耳洗眼 梳头婆拿手挽髻绞面

  • 流动理发/圆台仔/1970年代(李超宏摄)

  • 街边理发/红街市/1970年代(李超宏摄)

  • 1950年代,板樟堂前地的上海理发公司。(资料图片)

  • 把耳垢挖出来,称作「采耳」,是以前剪发匠的手艺之一。(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 绞面是以细线除去脸上的幼毛,脸孔就显得光滑。(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拖着大辫子的妇女在等候梳结发髻。(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 三角花园附近仍有街头剪发匠为市民服务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剪发匠兼营采耳洗眼 梳头婆拿手挽髻绞面
剪发匠兼营采耳洗眼 梳头婆拿手挽髻绞面

澳门的街巷,不少以一种行业冠名,源于某行业在该街巷或周边具有标识性,但随着社会变迁,该等街名与行业的关系早已中断。

新马路中央酒店与喷水池之间有一条短巷,叫剪发匠巷,如今不见与剪发有关的店铺或檔贩,但在1970年代前,该处确是剪发匠集中地,短巷两旁各排列着四五个理发檔。

 

汉代已有理发业者

人类在解决食、住、衣履基本需要之后,就开始注意打理头发,慢慢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在中国,早于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汉人已视打理好头发为礼仪,乱发被视为野蛮、不文、无礼。此后几千年,在儒家学说影响下,不论男女均蓄长发(出家人削发与男子受刑髡头者例外),而长发不易打理,常要请他人帮忙,王公贵族自有专人侍候,至迟到汉代,民间已有手艺人以帮人梳洗盘束头发为业。到了清代,满清政府下令成年男子依随满人发式,削剃头部前半头发,后半留发梳辫,此令推动了理发业的发展。因其时理发的重点在于剃头,故一般称业者为剃头匠。「剃人头者,人亦剃其头。」一语也由此而生。民国后,男子剪辫,理发业更为蓬勃。但直到1960年代,曾在清代生活的那一辈人,还会将理发叫做剃头。

流动理发/圆台仔/1970年代(李超宏摄)
流动理发/圆台仔/1970年代(李超宏摄)

笔者童年(1948〜1960年),澳门各区有不少师傅「用世间顶上功夫,做天下头等事业」(清雍正帝赠理发师联语倒装),当时,理发行业的经营粗分为「檔」与「店」。

剪发檔的经营者属于手工艺小贩,申领牌照在指定街巷(剪发匠巷最为集中)营业,也有少数作流动性经营,顾客以童叟为主。剪发匠每天提着内放剪发工具的小箱子,外加一面镜子,肩托一张木椅,到固定地点开檔,收檔时全部生财工具带回家。剪发檔设于路边,没有接驳水电,所以不会有洗头、烫发等服务。有的檔口装设简单的雨篷,以遮阳挡细雨,但下大雨、刮台风时还是无法做生意。

街边理发/红街市/1970年代(李超宏摄)
街边理发/红街市/1970年代(李超宏摄)

因应不同的客路,理发店有不同檔次,但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同小异,收费高低分别在于场所环境、气氛、设施、服务细节等,例如一些巷里中的理发店,顾客多属低收入的青壮年人,收费相宜;也有一些理发店标榜由上海师傅主理,其招牌会标明「上海」两字(如板樟堂前地的「上海理发公司」),中等收入的文职人员和爱美的妇女为主要客源;另外,一些外籍人士经营的理发店,主要为土生葡人和居澳外籍人士服务。

笔者小时候多在街边檔剪发,除因较便宜(光剪发是两三毛钱),还为可免费看连环图。当时不少街头剪发檔置备几本连环图,供来剪发的小朋友阅读,好让他们乖乖地坐定剪发。偶尔会光顾吉庆里的理发店,那是过年或是要赴宴,想把头发弄得漂亮的日子。理发店所称一般男客的「全套」含剪发、洗头、剃须、吹波(吹头),收费五毛。光顾理发店的女客,多必在剪发、洗头之外加烫发或电发,猜想收费不少于一块钱。

1950年代,板樟堂前地的上海理发公司。(资料图片)
1950年代,板樟堂前地的上海理发公司。(资料图片)

 

采耳洗眼升华保健

在电动须刨普及前,男子剃须不外乎用剃刀或可替换刀片的安全须刨,然而,刀片的保养以至剃须、前后的护理,对剃须的舒适度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保养不佳的刀片不单剃得不够干净,也易不小心割伤皮肤,故剪发檔或理发店亦会将剃须包含在理发全套项目之内。剃须前,师傅会用热毛巾替客人敷面,软化胡须,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剃须后,亦会用抹上清凉的须后水。师傅还会顺带刮走客人脸上、额头、耳廓外缘的细毛和眉周的杂毛,令整个脸庞清爽很多。

很多剪发匠和理发师还提供额外收费的添加项目:采耳、洗眼、刮眼砂。

「采耳」是行话,粗俗地说就是「挖耳垢」、「撩耳屎」。据老师傅说,耳垢是耳内分泌、耳内皮屑、进入耳道的外界灰尘的混合物。行家将耳朵分为干耳与油耳两大类。干耳者耳垢生成不多而细小,在口腔活动、人体动作带起的耳道震动会将耳垢排出到外耳道、耳窝,夸张点说,大风一吹就吹走了,或是洗头、游泳时,流入耳窝的水也会将之带走。所以,平常不加理会也没事。油耳则是耳道分泌较多而黏稠,导致耳垢更易结成大块,不易自动排走(耳毛多而长的人也易产生这问题),若干时间就要将之清理。如果耳垢积至大块,导致耳道不适甚至影响听力,必须请专业人士代为清理。

把耳垢挖出来,称作「采耳」,是以前剪发匠的手艺之一。(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把耳垢挖出来,称作「采耳」,是以前剪发匠的手艺之一。(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眼眶内如果积聚的灰尘较多,会导致干涩、红眼等不适情况,滴一般眼药水也不解决,那就要洗眼与刮眼砂予以清除。现在市面有售简便的洗眼器具和药液,可以自己洗眼,往日要请专业师傅帮忙。

到1970年代后,多层替换式须刨和电动须刨普及,剃须泡沫和须后水售价日渐大众化,加上对共用剃刀有卫生上的疑虑,男士大多自己剃须,不必劳动理发师,逐渐地,理发店的「全套」也不再包括剃须,仅为「洗剪吹」了。而采耳服务亦渐渐纳入美容、保健的范畴,成为一种消闲享受。至于洗眼、刮眼砂,更必须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

 

绞面拔毛吓怕旁人

自古以来,汉族妇女的发型就较多姿彩,现代尤其如是。在1970年代前,澳门少女的发型就有学生装的齐耳短发、孖辫、丫角髻、马尾等等,这些发型基本上可以自理,时髦女性则会到理发店烫发、电发,店里多有摆放几本发型杂志,让顾客挑选,或者说要夏萍装(一般指荷里活影星柯德莉夏萍的短发造型)、梦露装(指荷里活影星玛丽莲梦露的波浪卷发),师傅就会照办。

在此同时,还有不少传统女性,仍然将头发梳成长可及腰的「大松辫」,或将长发盘结于脑后为髻。她们要理发时,不是光顾理发店,而是坊间所称的「梳头婆」。

「梳头婆」置备简单的工具,在街边巷口摆放一两张凳子等生意,街市周边尤其多见。客人多半是中年以上家庭妇女、住家女佣、女渔民及女小贩。一些手艺好,又能言善道讨客人欢心的「梳头婆」,会获富家太太长期雇请上门服务。

来梳头的客人多半要求同时做绞面。绞面是中国古传的美容手艺,又称开面、线面,「梳头婆」多兼善此法。

绞面是以细线除去脸上的幼毛,脸孔就显得光滑。(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绞面是以细线除去脸上的幼毛,脸孔就显得光滑。(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梳头婆」先在客人面上涂上白色海棠粉(七姐粉),令细毛更凸显,皮肤更滑。将一根细线交叉绕在自己两手拇指、食指间,成剪刀状,线头用牙齿咬着,将「线剪」紧贴客人面上推拉,将细毛卷绞扯出。如是者逐步清理面上、眉梢、鬓角等部位的细毛。

旁观者多以为,将毛发强行拔走,肯定会痛,像澳门着名土生葡人作家飞历奇也如是,他在成名小说《大辫子的诱惑》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唯一体现她们(编按:指担水妹)奢侈或高雅的东西便是那条垂挂在后背上的长长的黑辫子。这是中国下层人家的姑娘们的统一发束。这些长辫子是由几股黝黑发亮的头发编成的,辫梢上总是扎着一根红线绳。这种发束表面上看来很简单,但梳理起来却非常考究,也很受罪。

「然而姑娘们苦中求乐,都心甘情愿的受这份罪。一根根头发被拽到后面,甚至头皮都被拽疼。梳理时硬木梳子要一次又一次的沾上木花油(编按:用木刨花浸成),编辫子时两只手也要沾上木花油,为的是让头发增加光泽和必要的柔韧度。额头上一些细发,像杂乱无章的野草无法梳理,则须作必要的清除(编按:绞面,见上文)。这虽然是痛苦的砍伐,却不会引起姑娘们的一声呻吟或抗议。她们总是服服贴贴顺从这种虐待。」

实际上,第一次做绞面或有少许痛感,往后就不觉了。1960年代,笔者有一位同事,常手把两枚硬币夹着短须拔走,看他的表情,非但不痛,还很享受哩。

至于梳头,看似简单,功夫表现在手快而心细,务必让每一根头发都沾到木花油,然后把长发分成两三束,再摈结为辫,或是挽到脑后为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拖着大辫子的妇女在等候梳结发髻。(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拖着大辫子的妇女在等候梳结发髻。(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行业升级百花齐放

到198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头发的打理有更高要求,崇尚个性化的发型千变万化,各种护发、美发产品日新月异,传统理发店日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新式的发型屋,理发师须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理发技艺。

回归后,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经营成本亦日渐上涨,理发的收费亦不例外,加上居民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于是「快剪」在近十多年开始普及。而所谓「快剪」,实是当年街头剪发檔提供的「单剪」,堪称返璞归真也。另一方面,亦有人另辟蹊径,经营标榜传统的男士理发店。

目前,理发业是百花齐放,服务由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消费由几十元到逾千元都有,不同要求的消费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

三角花园附近仍有街头剪发匠为市民服务
三角花园附近仍有街头剪发匠为市民服务

 

作者介绍

陈思国

资深传媒工作者。60年来笔耕不断,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散见港澳报纸杂志。

插图画家介绍

陆曦

澳门出生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届澳门美术协会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参加历年澳门美术作品联展,曾在澳门、香港举办《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在葡萄牙举办《陆昌、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是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镜海归帆图》中百米画卷的作者及总监制。

 

文:陈思国   题头画:陆曦   图:宾尼、资料图片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