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何厚鏵今(一)日表示,特區政府非常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在制訂經濟、社會及教育政策時,致力使環境、社會及經濟三者間和諧發展。
「2001年可持續發展與環保產業國際研討會」開幕典禮今早在文化中心舉行。行政長官在致辭時說:「在過去的數十年間,許多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皆經歷了高速的經濟增長,及由此而帶來的更高人均國民收入。不過,在我們分享高速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利益的同時,我們絕不能忽視由人口爆炸、快速城市化以及人類消費模式改變對環境及生態系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他認為:「對企業來說,隨著全球各地人士越來越關注可持續發展,新的商機亦相應出現。透過產品設計、創新、材料替代、封閉式工序、消費者需要的再引導以及環境管理,企業不單可以承擔起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還可以在全球市場中加強自身的競爭力。」
何厚鏵指出,澳門位於南中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的珠江三角洲,與歐盟及拉丁語系國家亦建立了長久的聯繫。因此,作為世界其他地區的企業,無論是中小企業在拓展中國內地市場,抑或中國內地企業拓展外地市場方面,澳門均可作為兩者發展的平台。對於環保企業來說,由於中國日趨重視環境和資源保護,以及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其發展前景可謂商機處處。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解振華在致辭時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把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實施的兩大戰略,把環境保護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
他說:「在環境治理的過程中,中國注意發揮市場的作用,積極推進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有力促進了環保產業的發展。目前,環保產業初具規模,年產值達到1800多億元。中國的環保市場十分廣闊,發達國家具有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環保領域進行合作的潛力很大。」
解振華特別提到,「有著450年悠久歷史的澳門,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回歸後更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世界面前。澳門完全有能力利用獨特的地理和文化優勢,成為中國與世界在環保產業領域合作的橋樑和紐帶,並以此帶動經濟繁榮,促進可持續發展。」
他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封閉的環境中得到發展,任何發展都必須依靠開放和合作。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與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開展環境交流與合作,努力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他強調,「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和環境大國,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本身就是對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最大貢獻」。
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表示,在著重創新技術及邁向全球一體化的二十一世紀,可持續發展及環境保護,為企業及社會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他認為值得鼓舞的是,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在亞太地區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更多政府重組有關部門專責環境課題、非政府部門致力推行可持續發展、而私人企業亦意識到投資環保產業帶來的商機。
歐文龍指出,發展需要與保護自然環境的平衡問題,是澳門這個小城將要繼續面對的挑戰。當局深信「預防勝於治療」,因此投放了大量資源進行環保基建。
同時,澳門亦會繼續為區域性的環保工作付出努力,就改善水和空氣質素方面與廣東省有關部門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