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28日經濟局於世貿中心舉辦“世界貿易組織紡織品及服裝協議第三階段納入計劃說明會”。今次說明會的目的是向業界介紹將於2002年1月1日實施之世貿紡織品及服裝協議第三階段納入計劃的主要內容, 以及分析該計劃對本澳紡織業的影響; 並希望藉此機會, 促進經濟局與本澳工商界互相溝通與瞭解, 為澳門經濟發展共創良好契機。
本澳總體經濟發展是有賴各界合作與共同努力所推動, 其中紡織業對本地經濟的貢獻, 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之角色。2000年全年本澳203.8億澳門幣對外貿易當中, 紡織品及成衣類別就佔了82.5%。而按2001年1至4月份本澳總出口貨值49.2億計算, 紡織品及成衣類別亦佔去接近8成。面對21世紀全球貿易自由化的趨勢, 本地紡織業在澳門總體經濟發展當中將會繼續維持重要的地位。
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 – 關貿總協定各締約方在1991年12月20日達成烏拉圭回合紡織品談判協議, 為全球紡織品及服裝自由貿易奠定基石; 協議是要將紡織品及成衣貿易分階段納入多邊貿易體系之中, 以及令紡織品貿易自由化, 最終達至全面取消配額限制的目標。根據該項協議主要內容, 紡織品及服裝貿易將自1995年1月1日起至2004年12月31日為期10年共分三個階段, 按締約方1990年紡織品和服裝進口總量之最少16%、17%及18%的產品分階段納入計劃; 並自2005年1月1日起實現全球紡織品及服裝貿易全面自由化。在過渡期內將不斷提高紡織品出口增長率, 並逐步取消數量限額, 直至最後實現自由貿易。
在1995年至1997年與1998年至2001年首兩個階段自由化計劃當中, 本澳五個主要紡織品及服裝出口市場 - 美國、歐盟、加拿大、土耳其及挪威所開放的項目大多數為不受限制。第一階段被納入計劃自由化之本澳紡織品及服裝出口貨值僅佔94年本地同類出口總值0.1%, 而第二階段被納入計劃自由化之本澳紡織品及服裝出口貨值亦只佔97年本地同類出口總值5.7%; 因此, 上述兩階段自由化計劃對全球包括澳門之紡織品及服裝貿易影響極為有限。
至於即將於2002年1月1日實施之紡織品及服裝協議第三階段納入計劃, 相對於第一及第二階段, 對本澳紡織品及服裝出口貨值之自由化程度較大。以本地紡織品及服裝在2000年出口往美國、歐盟、加拿大及土耳其等四個主要市場貨值計算(挪威經已在1999年提前實施紡織品及服裝貿易全面自由化), 涉及約1成出口的貨值將會被自由化; 其中美國及歐盟市場方面, 現時本地出口往美國的受限類別350、840及不受限類別222、359-O、649、659-O, 以及本地出口往歐盟的受限類別18、21、24、27、73與不受限類別10、68, 在第三階段將會受到較大程度之自由化。
為迎接全球貿易自由化之趨勢, 近年本地廠商透過各種策略, 例如: 提升自動化生產程度、自創品牌與提高產品品質等, 藉此優化產業結構, 全面提升競爭能力, 已取得一定成果。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亦致力推行電子貿易數據交換系統(EDI)與提高行政效率, 以回應工商業發展之需要; 同時又透過貿易投資促進局與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等相關單位, 向本地廠商提供拓展海外市場與人力資源培訓等各項增值服務, 為本地工商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近年中國內地經濟持續強勁增長, 以及入世在即, 亦會為本澳工商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相信憑著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 以及增進政府與業界之雙向溝通, 定可為本澳經濟發展, 共創美好前景。
而出席今次說明會之人士包括經濟局代局長蘇添平、經濟局代副局長戴建業、經濟局商業廳廳長莫麗絲、以及本澳有關商會代表共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