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觀音蓮花苑重啟 成文旅新名片

澳門雜誌
164期
  • 文化局局長梁惠敏(圖中)、李潔蓮(右一)與一眾嘉賓出席「觀音蓮花苑重新開放暨光之瞬息與觀音――李潔蓮個人作品展」開幕儀式。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經過精心雕琢的觀音像,面容慈祥中透着深意,傳遞世界大同與民族和平共融的願景。
經過精心雕琢的觀音像,面容慈祥中透着深意,傳遞世界大同與民族和平共融的願景。

矗立於澳門皇朝區人工小島上的觀音蓮花苑,自1999年落成以來,慈目低垂的觀音像靜靜俯瞰濠江,見證澳門在回歸後的蛻變。這座端立於蓮台之上的莊嚴雕塑,承載深厚的文化意涵。為延續其使命,文化局近年啟動修復工程,並於2024年12月11日重新開放。洗去歲月塵埃後,觀音蓮花苑煥然一新,不僅保留靈性之美,更融入藝術與文旅體驗,化身多功能空間,引領訪客穿梭,探尋「世界大同」的深層哲思。

場內放置了觀音蓮花苑構建過程的圖片及影片說明
場內放置了觀音蓮花苑構建過程的圖片及影片說明
觀音蓮花苑重新開放,打造多功能文旅活動空間。
觀音蓮花苑重新開放,打造多功能文旅活動空間。
地面層售賣文化局書籍、紀念品及澳門文創產品。
地面層售賣文化局書籍、紀念品及澳門文創產品。

 

開放時間

觀音蓮花苑: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逢星期五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

觀音蓮花苑戶外空間:上午7時至晚上11時

 

繁囂中一片清靜地

觀音,即觀世音菩薩,象徵慈悲、憐憫與和諧。1997年,葡萄牙建築師兼雕塑家李潔蓮(Cristina Maria de Faria Rocha Leiria)以「安謐」為設計理念,為澳門創作了這座獨特的觀音像及觀音蓮花苑,希望在繁華喧囂的都市中,為人們構築一處靜謐的「避風港」,讓人們在物質世界之外,尋找內心的平靜與和諧。這一理念不僅回應了澳門的地理與社會環境,也呼應了觀世音菩薩慈悲與救贖的精神特質。

1999年3月21日,這座總高度為32米的青銅觀音像揭幕。像身高20米、重50噸,由約50個部件組裝而成,其溫潤面容與垂目姿態令人心生敬仰。李潔蓮曾表示,她希望這座雕塑成為澳門多元文化融合的縮影,並通過藝術語言促進不同文明間的對話與理解。這一點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認為其作品有助於推動文明間的尊重。

沿60米堤道前行,觀音蓮花苑的輪廓在水光粼粼中逐漸顯現。步入內部,其建築設計展現跨文明的對話:穹頂壁畫由藝術家郭桓與琥茹繪製,以老子、孔子、孟子及佛教經典為主題,筆觸間流淌儒釋道思想的交融;蓮座底層的靜思空間清幽雅緻,令人心靜;下層多功能廳可容納50人,適合舉辦小型音樂會、會議、電影放映與展覽,讓訪客在喧囂的鬧市中覓得片刻安寧。重修後,這裡也成為藝文空間,開放給公眾借用。

文化局局長梁惠敏(圖中)、李潔蓮(右一)與一眾嘉賓出席「觀音蓮花苑重新開放暨光之瞬息與觀音――李潔蓮個人作品展」開幕儀式。
文化局局長梁惠敏(圖中)、李潔蓮(右一)與一眾嘉賓出席「觀音蓮花苑重新開放暨光之瞬息與觀音――李潔蓮個人作品展」開幕儀式。

 

觀音蓮花苑重新開放

為提升文博設施的功能,文化局除對觀音蓮花苑進行修復,亦於苑內新增展覽區、文創及外賣輕食餐飲銷售空間。地面層售賣文化局出版的書籍、紀念品及本地文創產品,充分展現澳門文化特色,更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觀音蓮花苑重新開放當日,文化局率先在展區舉辦「光之瞬息與觀音――李潔蓮個人作品展」,展示創作者以玉石、水晶、木材及拉絲鋼等材質創作的雕塑,讓訪客沉浸於其多元藝術世界。展場一隅透過珍貴影像,回溯觀音像從藍圖到落成的歷程,讓歷史在光影中重現。 

「光之瞬息」展出了李潔蓮創作的觀音像雕塑及相關作品
「光之瞬息」展出了李潔蓮創作的觀音像雕塑及相關作品

 

旅客分享

觀音蓮花苑是宗教與藝術交匯的精神地標,也是澳門「蓮花寶地」的文化符號,每年皆吸引無數市民與遊客前來瞻仰與祈福。

楊先生:慈祥觀音映澳門多元

楊先生
楊先生

來自珠海的楊先生因工作來到澳門,發現觀音蓮花苑與周邊的澳門科學館及海濱休憩區相映成趣,展現小城獨特魅力,遂特意前來拍攝。他說:「遠看觀音像精巧奪目,走近時須仰頭才能盡覽全貌,那種震撼感隨着距離拉近愈發強烈。觀音面容慈悲莊嚴,彷彿蘊含無盡溫柔與包容,讓人內心感到温暖。」他還觀察到,這裡吸引了來自不同國家的遊客,有人虔誠禮拜,有人興致勃勃參觀,映襯出澳門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

楊先生曾於不同地方參拜觀音,但這裡的觀音像給他截然不同的感受。「這尊觀音更顯慈祥柔美,似有一種無形力量,讓人感到關愛與溫暖。我希望進一步瞭解它在澳門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Chanya:

Chanya(圖左)
Chanya(圖左)

文化交融觸心靈

來自泰國的旅客Chanya(圖左)在觀音像前雙手合十,閉目祈福。她說:「泰國的觀音像多為白色且小巧,而這裡的觀音像金光熠熠,格外莊嚴。得知它由葡萄牙設計師創作,卻呈現東方宗教形象,我感到驚喜,這種文化碰撞很奇妙。澳門的包容性讓我印象深刻,無論來自何地、何種信仰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心靈的歸屬。我很喜歡這種氛圍,期待未來再訪,探索更多澳門的文化魅力。」

 

文:白慶之 圖:宋楚珊 文化局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