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現代醫療服務理念的轉變,澳門的醫療服務模式亦由過去的「治已病」變為「治未病」。如何讓居民願意到社區衛生中心?澳門特區政府衛生局努力破題,今年7月公佈的《澳門健康藍圖》(下稱《藍圖》),其中一項政策便是「關口前移」,強調要從醫療到健康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作出調整,把健康管理過程中的關鍵干預關口、重心提前至疾病發生之前的早期預防。
醫防融合 推動預防為本
衛生局下環衛生中心主任王燕說:「在過去,我們更多地以治療為中心,通過改善醫療條件和藥物來解決健康問題,隨着《藍圖》的發佈,我們會更多地強調以預防為中心,通過轉變居民觀念、改善生活方式、加強體育鍛煉等來維護健康。惟有通過預防,才有機會減少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降低治療的難度和成本」。
衛生局在《藍圖》中強調了「預防」的重要性及提出策略,一方面推動全面提升居民的健康知識和自主健康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實施「醫防融合」策略,將健康促進和健康保護等公共衛生服務融入日常醫療服務中。王燕舉例:「澳門許多居民——尤其是年輕人群,對自己的健康狀況瞭解不足或不夠重視,特別是血壓、血糖、血脂等重要健康指標,常誤認為慢性病僅在年長人群中出現,甚至有部份已確診的患者認為『藥物食開就要食一世』或『我都唔覺得有唔舒服』而拒絕服藥,但大量的醫學研究顯示,慢性病的及時治療是減少併發症的關鍵因素」。
王燕稱,為提升居民對健康的認知,《藍圖》積極倡導居民從過去的被動,等到有疾病才接受醫療服務,轉變成主動採取措施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因此,社區衛生中心將在整個醫療服務體系中擔當起「健康守門人」的重要角色。
15分鐘社區醫療圈
王燕屈指一算,澳門引入社區醫療衛生概念已近40年。澳門首間衛生中心——筷子基衛生中心,於1985年正式投入服務,標誌着澳門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正式展開。1988年至1991年間,海洋花園衛生中心、海傍衛生中心、風順堂衛生中心、塔石衛生中心亦相繼投入運作,1993年,黑沙環衛生中心落成,以衛生中心為單位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完成,實現「全民健康覆蓋」。
她說:「隨着近年湖畔嘉模衛生中心、青洲衛生中心、下環衛生中心及石排灣衛生中心的相繼落成啟用,澳門已有9間衛生中心和2個衛生站,分佈於澳門半島及離島,形成平均大約每3平方公里就有1間衛生中心、居民15分鐘路程即可使用到衛生中心醫療服務的社區醫療圈」。
逾9成慢性病患者在社區就醫
根據2023年統計資料顯示,社區醫療共為居民提供了超過85萬人次的門診服務,平均每天服務3,600人次;13至64歲的居民有23.6%、65歲或以上的居民有80.3%使用過社區醫療的成人保健服務。該數據正反映了社區醫療已廣泛覆蓋長者人群。
隨着人口老齡化,慢性病管理已成為社區醫療佔比最大的服務。王燕提到,在公營醫療機構隨機訪問的慢性病患者中,有近95%是在社區醫療接受治療,僅有小量複雜個案須轉診至醫院專科。而為了更大程度地減少居民往返醫院接受治療的不便,社區醫療還透過加強和醫院專科之間的合作,接受部份經專科治療後,病情已穩定的患者回到社區繼續治療,如失智症、乙型肝炎等等。同時,社區衛生中心亦開展了專科處方針劑的注射服務,大大減輕了患者前往醫院接受治療的頻次。
增多元服務 築牢健康防線
目前,澳門社區衛生服務在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內容、服務模式等均取得了顯著進展。王燕介紹,除了居民所熟知的兒童保健、產前保健、婦女保健和成人保健服務,近年為配合社會發展,社區醫療還不斷增設多元化的醫療服務,例如中醫保健、心理諮詢門診、營養諮詢門診、子宮頸癌和大腸癌篩查等。「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社區醫療在精神健康中會擔當更重要的角色。過往情緒病患者多須轉介至醫院精神科治療,但很多患者會因懼怕被標籤而拒絶轉診,社區醫療的醫生又缺乏診治情緒病的信心和技巧,為此,社區醫療和精神科透過積極溝通、加強培訓,增加社區情緒病藥物選擇,促使更多的情緒病患者,可以在社區醫療得到及時的治療。」
王燕相信,隨着《藍圖》的穩步推進,社區醫療中心定可築牢社區健康防線,做好居民的「健康守門人」。
文:李旭翹 圖: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