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疗服务理念的转变,澳门的医疗服务模式亦由过去的「治已病」变为「治未病」。如何让居民愿意到社区卫生中心?澳门特区政府卫生局努力破题,今年7月公布的《澳门健康蓝图》(下称《蓝图》),其中一项政策便是「关口前移」,强调要从医疗到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作出调整,把健康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干预关口、重心提前至疾病发生之前的早期预防。
医防融合 推动预防为本
卫生局下环卫生中心主任王燕说:「在过去,我们更多地以治疗为中心,通过改善医疗条件和药物来解决健康问题,随着《蓝图》的发布,我们会更多地强调以预防为中心,通过转变居民观念、改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等来维护健康。惟有通过预防,才有机会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降低治疗的难度和成本」。
卫生局在《蓝图》中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及提出策略,一方面推动全面提升居民的健康知识和自主健康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实施「医防融合」策略,将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等公共卫生服务融入日常医疗服务中。王燕举例:「澳门许多居民——尤其是年轻人群,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瞭解不足或不够重视,特别是血压、血糖、血脂等重要健康指标,常误认为慢性病仅在年长人群中出现,甚至有部份已确诊的患者认为『药物食开就要食一世』或『我都唔觉得有唔舒服』而拒绝服药,但大量的医学研究显示,慢性病的及时治疗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王燕称,为提升居民对健康的认知,《蓝图》积极倡导居民从过去的被动,等到有疾病才接受医疗服务,转变成主动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社区卫生中心将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担当起「健康守门人」的重要角色。
15分钟社区医疗圈
王燕屈指一算,澳门引入社区医疗卫生概念已近40年。澳门首间卫生中心——筷子基卫生中心,于1985年正式投入服务,标志着澳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正式展开。1988年至1991年间,海洋花园卫生中心、海傍卫生中心、风顺堂卫生中心、塔石卫生中心亦相继投入运作,1993年,黑沙环卫生中心落成,以卫生中心为单位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完成,实现「全民健康覆盖」。
她说:「随着近年湖畔嘉模卫生中心、青洲卫生中心、下环卫生中心及石排湾卫生中心的相继落成启用,澳门已有9间卫生中心和2个卫生站,分布于澳门半岛及离岛,形成平均大约每3平方公里就有1间卫生中心、居民15分钟路程即可使用到卫生中心医疗服务的社区医疗圈」。
逾9成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就医
根据2023年统计资料显示,社区医疗共为居民提供了超过85万人次的门诊服务,平均每天服务3,600人次;13至64岁的居民有23.6%、65岁或以上的居民有80.3%使用过社区医疗的成人保健服务。该数据正反映了社区医疗已广泛覆盖长者人群。
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管理已成为社区医疗占比最大的服务。王燕提到,在公营医疗机构随机访问的慢性病患者中,有近95%是在社区医疗接受治疗,仅有小量复杂个案须转诊至医院专科。而为了更大程度地减少居民往返医院接受治疗的不便,社区医疗还透过加强和医院专科之间的合作,接受部份经专科治疗后,病情已稳定的患者回到社区继续治疗,如失智症、乙型肝炎等等。同时,社区卫生中心亦开展了专科处方针剂的注射服务,大大减轻了患者前往医院接受治疗的频次。
增多元服务 筑牢健康防线
目前,澳门社区卫生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等均取得了显着进展。王燕介绍,除了居民所熟知的儿童保健、产前保健、妇女保健和成人保健服务,近年为配合社会发展,社区医疗还不断增设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例如中医保健、心理咨询门诊、营养咨询门诊、子宫颈癌和大肠癌筛查等。「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医疗在精神健康中会担当更重要的角色。过往情绪病患者多须转介至医院精神科治疗,但很多患者会因惧怕被标签而拒絶转诊,社区医疗的医生又缺乏诊治情绪病的信心和技巧,为此,社区医疗和精神科透过积极沟通、加强培训,增加社区情绪病药物选择,促使更多的情绪病患者,可以在社区医疗得到及时的治疗。」
王燕相信,随着《蓝图》的稳步推进,社区医疗中心定可筑牢社区健康防线,做好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文:李旭翘 图: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