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經濟發展,澳門的城巿面貌於過去20多年有着巨大變化,新型建築及高樓拔地而起,為城市注入活力的同時,亦帶來複雜多樣的環境,為消防工作帶來不同的挑戰。為防患未然,消防局一直都有研判城市發展帶來的挑戰及風險,並就澳門的特殊地理環境,適時更新消防技術及添置新型救援裝備,以提升應急救援效率,配合社會發展需要。
特點:主要用作高層樓宇的火警救援工作,為消防局現存最高的鋼梯車。該車輛的鋼梯由2條曲折臂組成,比起傳統鋼梯車有更大的伸展性,在應對裙樓及塔樓的組合式建築物時,能發揮其獨有的優點,至於拯救工作斗,除可承載達500公斤,還裝有攝像儀和遙控水炮,為救援工作提供協助。
消防車輛知多少
因應澳門社會的急速發展,消防局於近年添置了不同的車輛,以應對新型建築物帶來的挑戰,以下由消防局副一等消防區長高英生、副消防區長呂幹恆介紹現時的支援車輛。
消防基本出動配備
消防車是用作滅火或其他緊急救援工作,按功能可分為水泵車、鋼梯車(俗稱雲梯車)、搶救車及其他專門及支援車輛,澳門消防局現時有超過190輛緊急救援車輛,當中包括超過70輛救護車輛。按事件性質的不同,日常出勤執行救援工作的基本車輛組合如下:
一般的火警工作「4紅1白」:2輛水泵車、1輛搶救車、1輛鋼梯車、1輛救護車;如火警現場為學校或老人院等多人聚集的地點,會在「4紅1白」的基礎上,至少增添1輛救護車以作戒備;如火警現場周圍水源稀缺或需長時間進行滅火工作,則視乎現場的實際情況增添1輛水泵車或重型水泵車。
交通意外工作「2紅1白」:1輛水泵車、1輛搶救車、1輛救護車;若不幸發生大型交通事故,傷者人數較多,則會增加相應數量救護車或救護物品運輸車。
特點:主要用於大型室內及隧道火,透過無線搖控器能遠距離(最遠約300米)控制履帶排煙車到達事故地點。其風量可達60,000立方米/小時、水霧模式下的出水量約為1,500升/分鐘,能有效將現場的煙排走,或將水霧吹入事故現場,從而提高能見度或降低火場溫度,有效保障消防人員於進行滅火救援工作時的安全。
特點:澳門舊區大多地小路窄,且經常遇到交通堵塞的情況,小巧靈活的電單車可較快到達事故現場展開初步的救援工作,可避免因交通情況延誤救援效率,現時多個行動站都有配備作不時之需。
特點:車身較一般救護車短,其特點是轉彎半徑小,能於狹小街道穿梭,可盡快到達事故現場處理救護事件。消防局會因應行動站的屬區特點,配備有關車輛。
其他配備
負壓救護車
特點:於2021年開始投入使用,消防局現時共有4輛。2022年疫情高峰期間,曾24小時輪流處理高風險人士的運送工作,車內通過「負壓隔離」使護理室與駕駛室及外界分隔,避免外界環境受到污染。
18米鋼梯水泵車
特點:現時一般的鋼梯車及平台車只能水平展開樁腳,無法於舊區較狹小的道路展開救援工作。而18米鋼梯水泵車的樁腳則可以垂直升降,能有效解決以上困難,而且其車身亦較短,能在狹小街道穿梭,於一般舊區唐樓的救援工作發揮其效用。
消防裝備知多少
以往,消防人員經常都會在險峻的災場環境中進行救援,但隨着裝備的提升,現在處理較為複雜、危險的事故時,便可利用各式先進裝備,輔助或代替消防員進入災場,以提升救援效率及確保人員的生命安全,以下由消防局副一等消防區長吳楚峰、首席消防員楊鑑賢介紹消防現代新裝備。
特點:主要用於存有大量危險品或火場面積較大的火警事故中,具有耐高溫及防爆防水功能。其機身雖小,但亦設有消防喉筆,噴射水或泡沫射程可達60米,同時具有熱成像搜救及氣體探測功能,可遠程控制進入拯救現場作搜索工作。最重要是,機械人能代替消防人員進入較為複雜、且有機會危及性命的災場,即使火場需長時間進行射水降溫,機械人亦能自行運作,節省人力,確保人員安全,有效降低前線人員執行職務時受傷的風險。
特點:能於火災發生時作實時偵測探查,把拍攝到的高清影像傳輸至地面,助現場指揮官宏觀瞭解事故現場狀況,迅速作出救援部署,亦可將影像傳輸到指揮室,以便指揮官監測事故現場實時狀況以作出決策。光學變焦熱成像及激光測距鏡頭,能觀察發生火災的建築物外牆溫度。此外,機身還可安裝射燈,在夜間或光線昏暗的環境下提供照明,亦能安裝喊話器以無線遠程的方式,向現場進行廣播。無人機已於多次重大火災中發揮作用。
特點:新款的救火服重量較輕,防火效能亦有所提升。救火服的提升能有效減少隊員執行任務時的體能消耗,也提高隊員在熱輻射環境執行任務時的防火效能。
文:鄧穎莊 圖:宋楚珊、消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