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糅合了文學、攝影、戲劇、音樂等多種元素,單在製作上所需的人力而言,已是非常昂貴的一種創作,即使有政府支持,仍需要尋求資金和發行,以商業形式支持電影的製作。另一方面,輕商業而重藝術性的電影作品,要獲得青睞,便必須有向外闖的勇氣和能耐。孔慶輝經多年努力,繼先前的短片《撞牆》,最新作品《海鷗來過的房間》再次獲國際同行肯定,登上多個影展及參與角逐獎項。他說,雖然過程漫長且孤獨,但看着澳門「電影花園」的種子萌芽成長,再多的付出都值得。
《海鷗來過的房間》預告片
從傾慕廣告到拍攝電影
訪問當日,文質彬彬的孔慶輝一身輕裝打扮,與他電影中常帶有憂愁的感覺略有不同。談到如何走上導演之路時,他輕描淡寫地說:「我是一個喜歡用影像說故事的人。」高中曾活躍於舞台劇場的他,在尋覓大學路向之際,剛好碰上台灣廣告業的蓬勃發展。由於孔慶輝對當時台灣廣告的多元與創意十分嚮往,於是便到世新大學修讀廣告系。入學後發現,比起行銷策劃,他更喜歡拿起攝影機直接創作,大學畢業後便回澳另覓發展。
澳門文化中心自2007年起舉辦了多屆「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吸引大量澳門電影人參與,是本地電影作品發表的重要平台。2014年,孔慶輝抱着實驗心態,參加了其中「極拍48小時」活動,憑第一條拍攝的劇情片《凌晨》獲獎。「當時對成為職業導演毫無想法,我是喜歡影像創作才讀廣告,而拍攝《凌晨》的過程中,則萌生了當導演的想法。」翌年,他於《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澳門製造》發表了兩部短片《媽媽的舊情人》和《香戲》,開始了導演之路。
2016年,孔慶輝憑着短片《撞牆》入圍第53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成為首部入圍該獎項的澳門作品,亦同時入選南方影展-南方獎競賽、瑞士Shnit環球短片節、德國柏林國際短片影展(Interfilm)等國際影展。同年,他申請文化發展基金「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成功,取得150萬澳門元資助,迎來耗時8年的首部劇情長片《海鷗來過的房間》。
意料之外的海鷗
《海鷗來過的房間》早於2014年開始萌芽,當獲得資助後,便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旅程」。孔慶輝解釋,長片由投資、製作、規模、放映⋯⋯都與其熟悉的短片不同,要投放的心力大上多倍。「對拍攝電影的人來說,第一套長片通常都是一個魔咒⋯⋯在電影生涯中有重要位置,會帶點神聖感,希望能做到最好,因而給予自己巨大壓力。」
文化發展基金規定,獲資助的人需要於限時之內完成作品,孔慶輝坦言,臨近限期前常有放棄的念頭,幸好有朋友和太太的鼓勵支持才得以渡過。「我當時和自己講,已經做了這麼多年,如果現在放棄,前面所做的就白白浪費,那些煎熬亦變得沒有意義。」開拍那年,孔慶輝的女兒剛好出生,他不諱言正是女兒這個催化劑警醒了他,把其拉出低潮黑洞,完成作品。「直至初剪完成,我才真的鬆了一口氣。」
《海鷗來過的房間》講述一名陷於創作焦慮的作家和一名在舞台上失去角色,卻天天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員,因為租屋邂逅,互相觀照投射,從混淆在不同角色間的困惑與慾望,走向一個彼此依存的結局。影片獲得第59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最佳攝影及最佳音效3項提名。台灣知名影評人聞天祥讚譽他為「濱口龍介遇上蔡明亮」(註)。今年初,電影又獲邀到「歐洲五大影展」之一的鹿特丹影展舉行國際首映。獲得多方肯定,孔慶輝表示,並未預想有如此好成績。他解釋,當時一切都很趕,還要兼顧電影剪接工作,可說超出了精神負荷,加上作品的內容較為深層次,極需要騰出空間與時間消化。「我知道此電影是較難解讀的,所以能入選影展及獲得提名,全是意料之外。」他笑稱,還記得把初剪播給朋友看後,他們的反應就是沒有反應,讓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未來繼續盡做盡試
在澳門談電影夢很不容易,對於是否已形成產業,孔慶輝有自己的見解:「澳門的電影產業才剛起步,市場規模小是硬傷,要如何打開市場及發展,仍須大家一同構想解決方法。」他補充,澳門電影工作者的生命力非常旺盛,現在能做的就是盡力試,產出更多作品。
由文化發展基金推動的「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已舉辦至第五屆(每兩年一屆),對本土劇情長片的發展起着積極的承托作用,讓影像創作者有機會拍攝長片,繼續發展,可見穩定而健全的電影產業和電影文化政策相當重要。參考鄰近地區,去年由香港新晉導演陳健朗執導的《手捲煙》,共獲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7項提名,正是由香港電影發展基金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全資資助拍攝。
以澳門電影圈的規模來說,爭取政府補助金的競爭者不像其他地方多,獲「入場券」的機率亦較高。孔慶輝坦言,雖然能取得「入場券」,但在澳門拍電影的難處是,「澳門現時的電影產量太少,要將拍電影當成職業,甚至建成產業,路程仍然很漫長。」
孔慶輝認為,澳門電影工作者的能量和進步速度已經非常快,「《海鷗來過的房間》參與了多個影展並獲得肯定,被別的地方觀眾看到、欣賞,證明『澳門電影』已經達到跟世界競爭的水平。我覺得這已經是一個信號,證明澳門團隊是能幹的。」他指,若社會能給予更多耐心和等待,觀眾能多入場觀看澳門電影,電影產業在不久的將來便可逐漸形成。
「『入行』二字,對其他行業而言非常簡單,而澳門電影產業仍未成型,想投身電影工作的,要知道自己是肩負創造這個行業的人,心態需要有所調適。」孔慶輝思考許久後表示,「雖然未來不明,但見近年越來越多人投入電影創作,而且充滿熱誠,這種行業狀態是積極而美好的。」要建設「電影花園」,先讓土地肥沃,再悉心栽種,幼苗才能自然茁壯成長。相信孔慶輝所指的耐性,正是此比喻。
註:濱口龍介是日本新一代得獎導演、編劇,2021年憑新作《Drive My Car》獲得第74屆康城影展的最佳編劇獎。蔡明亮生於馬來西亞沙撈越,活躍於台灣的著名導演,作品多次入圍國際電影節,並獲得多個獎項。
文:鄧穎莊 圖:宋楚珊、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