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病疫影響城市規劃

澳門雜誌
135期
  • 病疫影響 城市規劃

  • 仁慈堂婆仔屋前有小庭院及水井,已有上百年歷史。

  • 位於荷蘭園的澳門利氏學社原會址,其屋前小花園是當時街區改造的一大特色。

  • 從1912年的澳門地圖可見,望德堂區已完成改造工程。

  • 昔日極富歐洲小鎮風韻的瘋堂斜巷

  • 瘋堂斜巷一帶仍保留着昔日城區改造的模樣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病疫影響 城市規劃
病疫影響 城市規劃

自去年末,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病疫影響着人類,我們的城市亦自今年1月末出現了疫情,在特區政府的各種果斷措施加上全社會的配合,第一波疫情在2月末得到穩定。然而面對該病毒的全球大流行,澳門作為高度國際化的旅遊城市,儘管實施一系列預防措施,在經過約40天沒有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後,最終仍出現了第二波疫情。

面對病疫在全球範圍迅速發展,許多人都想到它將對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在歷史上,不同時期發生的大規模病疫,除了造成死亡、摧毀城市和瓦解文明,影響政治、經濟、宗教及社會發展,亦會對城市的規劃造成深刻的影響。翻開澳門的城市地圖可以發現,澳門半島北半部的街區呈現以矩形格狀為主的規劃設計,其實這亦反映歐洲受歷次重大病疫影響後,出於城市衛生考慮的街區規劃模式在澳門「落戶」。

疫害促進城市改造

19世紀,全世界先後經歷過由霍亂及鼠疫引起的大規模疫情,其中19世紀下半葉的鼠疫,於1894年在廣東爆發,並傳至香港、澳門,經過航海交通,最終散佈到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參考百度百科)

面對霍亂與鼠疫在全世界大規模發展,澳葡政府藉着對城市衛生的改造,配合其殖民勢力的擴張,將位於「天主城」以北、關閘以南的華人村落納入其管治與城市發展規劃。

1817年,一名英國女子在澳門因為得霍亂而死亡,1820年澳門再次出現霍亂,此後發生了幾次流行,1850年奪去當時剛履新的總督官也(Pedro Alexandrino da Cunha)的生命,1858年36人在霍亂疫潮中喪生,而在1862年的病疫流行中,澳門共有420人患病,奪去85人的生命。要知道,當時澳門的城市人口只有約85,000人,病疫的染病與死亡率並不低。

就澳門城市的衛生問題,衛生部門主管奧古斯托•達•席爾瓦(Augusto da Silva)於1882年完成了《澳城衛生報告》。

1883年澳督羅沙頒佈訓令設立「改善城市物質條件」委員會,負責研究澳門城市的衛生規劃,同年11月,委員會提交了一份城市改善報告,提出了共12項措施,包括:

․改善街道規劃,確定街道寬度和建築物高度之間的比例。在重新建造街道方面,建議政府徵收土地,尤其在華人居住的區域,重建已有15年歷史的建築物,制訂新建築物的界線,藉此把街道拓寬到至少6米,以及徹底清除當時街道不規則的狀況;

․清除街道的糞便和污水。建議在街道鋪設地下管道,在各區興建廁所以解決公共衛生問題;

․全面清拆具衛生隱患的街區,按現代規劃理念建成擁有良好地下管道的新街區,當時被評為衛生惡劣的區域有:雀仔園、和隆區、大三巴區、望德堂區、沙梨頭、沙崗、新橋及城牆內的華人區;

․改善居民的居住與衛生條件,規定每年對房屋內外掃塗石灰水、禁止人畜共住、保證住房內潔淨空氣的流通;

․城市綠化,透過植樹改善城市的氣候與空氣質素。除了在東望洋山植樹,亦建造包括位於得勝花園、南灣花園、二龍喉花園、螺絲山花園等的綠化設施,並於塔石以北新開闢的街區種植行人道樹、在房屋前設置小花園。

上述的兩份報告深刻影響了澳葡政府採取的行動及對整個城市的改造。

昔日極富歐洲小鎮風韻的瘋堂斜巷
昔日極富歐洲小鎮風韻的瘋堂斜巷

望德堂區具代表性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澳門城區改造最具代表性的街區是望德堂區。

該區在改造之前,是一個位於「北城牆」水坑尾門外的聚落,按當時的記錄,整個區以連接城門與望德聖母教堂的直街為主軸,兩側佈置着狹窄的圍里和巷子,在「改善報告」中被列為須改造的區域。

20世紀初,澳葡政府採用歐洲現代棋盤式街區規劃重建了整個望德堂區,區內的街道以東北—西南走向的道路為主軸,再以與其垂直的街道為副,這樣的佈局除了讓街區變得整齊美觀,亦配合了澳門的季候風風向,使氣流能貫穿街區的樓房;另外,區內的房屋均以東及西面作為主要朝向,街道寬度與樓房高度的比例小於1比1.5,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街道兩旁的房屋有充足的日照,減低病菌滋生的機會。

從1912年的澳門地圖可見,望德堂區已完成改造工程。
從1912年的澳門地圖可見,望德堂區已完成改造工程。

至於區內的建築物,為連排式設計,每戶寬7.3米、深11.12米,室內主要的房間都被安排在靠近大街的一邊,廚房、工人房設在屋後,但由於屋後也有天井和2米寬的水巷,亦確保房屋後部的日照和通風,二樓的設計與地面層相若,後部設陽台,增加室外活動的面積,每戶還設獨立浴室和廁所。

房間的尺寸寬4.45米,深度在3至4.05米,而且開有1.1米寬的窗戶,這保證了室內空間的空氣量及換氣量,這些設計都是出於城市衛生的考慮。為了讓居民有清潔的用水,每戶樓房後部的天井均開有獨立水井。

據研究,該列房屋的設計者是卡蘇索(J.M. Casuso),是一位來自西班牙的建築師,他來澳門之前曾在西班牙及菲律賓的工務部門工作了18年,帶來歐洲的設計理念,在澳門設計了營地街市、望德堂和塔石一帶的房屋。

位於荷蘭園的澳門利氏學社原會址,其屋前小花園是當時街區改造的一大特色。
位於荷蘭園的澳門利氏學社原會址,其屋前小花園是當時街區改造的一大特色。

相比華人區常見的窄長房屋,上述設計較符合當時的衛生概念。

澳葡政府在1910年代完成望德堂區的改造後,將近似的城市規劃及建築設計模式繼續在荷蘭園的新開闢街區內推行,雖然一些房屋在外貌設計上略有改變,但其室內佈置與空間分佈邏輯仍然維持,在荷蘭園馬路兩旁的房間,更加入屋前小花園,增加城市的綠化。

隨着城市的發展,上述街區的大部份房屋已被高樓取代,我們只能在望德堂及塔石看到當年的一些遺存,這些古典折衷式樣的樓房除了具有建築藝術及歷史價值之外,亦見證了20世紀初澳門城市衛生建設的發展。

瘋堂斜巷一帶仍保留着昔日城區改造的模樣
瘋堂斜巷一帶仍保留着昔日城區改造的模樣

作者介紹

呂澤強

生於澳門,畢業於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其後於法國巴黎夏約高等設計研究中心進修,為首位取得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的華人建築師。

仁慈堂婆仔屋前有小庭院及水井,已有上百年歷史。
仁慈堂婆仔屋前有小庭院及水井,已有上百年歷史。

文:呂澤強  圖:賓尼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