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末,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病疫影响着人类,我们的城市亦自今年1月末出现了疫情,在特区政府的各种果断措施加上全社会的配合,第一波疫情在2月末得到稳定。然而面对该病毒的全球大流行,澳门作为高度国际化的旅游城市,尽管实施一系列预防措施,在经过约40天没有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最终仍出现了第二波疫情。
面对病疫在全球范围迅速发展,许多人都想到它将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发生的大规模病疫,除了造成死亡、摧毁城市和瓦解文明,影响政治、经济、宗教及社会发展,亦会对城市的规划造成深刻的影响。翻开澳门的城市地图可以发现,澳门半岛北半部的街区呈现以矩形格状为主的规划设计,其实这亦反映欧洲受历次重大病疫影响后,出于城市卫生考虑的街区规划模式在澳门「落户」。
疫害促进城市改造
19世纪,全世界先后经历过由霍乱及鼠疫引起的大规模疫情,其中19世纪下半叶的鼠疫,于1894年在广东爆发,并传至香港、澳门,经过航海交通,最终散布到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参考百度百科)
面对霍乱与鼠疫在全世界大规模发展,澳葡政府藉着对城市卫生的改造,配合其殖民势力的扩张,将位于「天主城」以北、关闸以南的华人村落纳入其管治与城市发展规划。
1817年,一名英国女子在澳门因为得霍乱而死亡,1820年澳门再次出现霍乱,此后发生了几次流行,1850年夺去当时刚履新的总督官也(Pedro Alexandrino da Cunha)的生命,1858年36人在霍乱疫潮中丧生,而在1862年的病疫流行中,澳门共有420人患病,夺去85人的生命。要知道,当时澳门的城市人口只有约85,000人,病疫的染病与死亡率并不低。
就澳门城市的卫生问题,卫生部门主管奥古斯托•达•席尔瓦(Augusto da Silva)于1882年完成了《澳城卫生报告》。
1883年澳督罗沙颁布训令设立「改善城市物质条件」委员会,负责研究澳门城市的卫生规划,同年11月,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城市改善报告,提出了共12项措施,包括:
․改善街道规划,确定街道宽度和建筑物高度之间的比例。在重新建造街道方面,建议政府征收土地,尤其在华人居住的区域,重建已有15年历史的建筑物,制订新建筑物的界线,藉此把街道拓宽到至少6米,以及彻底清除当时街道不规则的状况;
․清除街道的粪便和污水。建议在街道铺设地下管道,在各区兴建厕所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
․全面清拆具卫生隐患的街区,按现代规划理念建成拥有良好地下管道的新街区,当时被评为卫生恶劣的区域有:雀仔园、和隆区、大三巴区、望德堂区、沙梨头、沙岗、新桥及城墙内的华人区;
․改善居民的居住与卫生条件,规定每年对房屋内外扫涂石灰水、禁止人畜共住、保证住房内洁净空气的流通;
․城市绿化,透过植树改善城市的气候与空气质素。除了在东望洋山植树,亦建造包括位于得胜花园、南湾花园、二龙喉花园、螺丝山花园等的绿化设施,并于塔石以北新开辟的街区种植行人道树、在房屋前设置小花园。
上述的两份报告深刻影响了澳葡政府采取的行动及对整个城市的改造。
望德堂区具代表性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澳门城区改造最具代表性的街区是望德堂区。
该区在改造之前,是一个位于「北城墙」水坑尾门外的聚落,按当时的记录,整个区以连接城门与望德圣母教堂的直街为主轴,两侧布置着狭窄的围里和巷子,在「改善报告」中被列为须改造的区域。
20世纪初,澳葡政府采用欧洲现代棋盘式街区规划重建了整个望德堂区,区内的街道以东北—西南走向的道路为主轴,再以与其垂直的街道为副,这样的布局除了让街区变得整齐美观,亦配合了澳门的季候风风向,使气流能贯穿街区的楼房;另外,区内的房屋均以东及西面作为主要朝向,街道宽度与楼房高度的比例小于1比1.5,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街道两旁的房屋有充足的日照,减低病菌滋生的机会。
至于区内的建筑物,为连排式设计,每户宽7.3米、深11.12米,室内主要的房间都被安排在靠近大街的一边,厨房、工人房设在屋后,但由于屋后也有天井和2米宽的水巷,亦确保房屋后部的日照和通风,二楼的设计与地面层相若,后部设阳台,增加室外活动的面积,每户还设独立浴室和厕所。
房间的尺寸宽4.45米,深度在3至4.05米,而且开有1.1米宽的窗户,这保证了室内空间的空气量及换气量,这些设计都是出于城市卫生的考虑。为了让居民有清洁的用水,每户楼房后部的天井均开有独立水井。
据研究,该列房屋的设计者是卡苏索(J.M. Casuso),是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建筑师,他来澳门之前曾在西班牙及菲律宾的工务部门工作了18年,带来欧洲的设计理念,在澳门设计了营地街市、望德堂和塔石一带的房屋。
相比华人区常见的窄长房屋,上述设计较符合当时的卫生概念。
澳葡政府在1910年代完成望德堂区的改造后,将近似的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模式继续在荷兰园的新开辟街区内推行,虽然一些房屋在外貌设计上略有改变,但其室内布置与空间分布逻辑仍然维持,在荷兰园马路两旁的房间,更加入屋前小花园,增加城市的绿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上述街区的大部份房屋已被高楼取代,我们只能在望德堂及塔石看到当年的一些遗存,这些古典折衷式样的楼房除了具有建筑艺术及历史价值之外,亦见证了20世纪初澳门城市卫生建设的发展。
作者介绍
吕泽强
生于澳门,毕业于葡萄牙里斯本建筑学院,其后于法国巴黎夏约高等设计研究中心进修,为首位取得法国文化遗产建筑师资格的华人建筑师。
文:吕泽强 图:宾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