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茶葉傳世界澳門有功 上高樓嘆茶始自施茶

澳門雜誌
132期
  • 金冠酒樓供客人使用的紙袋

  • 澳門茶文化館收藏許多冠男茶樓的舊物

  • 1870年代的白眼塘前地,圖中央的是杏香茶樓。(網絡照片)

  • 十月初五日街上歷史最長的英記與後來居上的華聯「並行不悖」

  • 位於盧廉若公園的澳門茶文化館,收藏了很多與茶相關的珍貴藏品,從中可瞭解到當時澳門的飲茶文化。

  • 昔日遠來茶樓正門(網絡照片)

  • 六國飯店地廳仰望可見名人題辭牌匾(網絡照片)

  • 有錢上高樓,無錢地下踎。

  • 有錢上高樓,無錢地下踎。

  • 昔日六國茶樓三樓格局(網絡照片)

  • 昔日同善堂施茶景象(網絡照片)

  • 昔日的得來大茶樓(網絡照片)

  • 茶葉傳世界澳門有功 上高樓嘆茶始自施茶

  • 清代之手工製茶場景(網絡照片)

  • 愛喝茶的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嫁給英國王子後,推動英國喝茶風氣。(澳門茶文化館照片)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茶葉傳世界澳門有功 上高樓嘆茶始自施茶
茶葉傳世界澳門有功 上高樓嘆茶始自施茶

作為古人「開門七件事」之一,茶已深入了中國的平常百姓家,並且發展出深厚博大的茶藝、茶道、茶民俗、茶文化,更傳揚到世界五大洲廣泛地區,喝茶也已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份。

現時,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種茶,而飲茶和種茶,都是從中國直接或間接地傳播出去的,澳門從中起着重要的門戶作用。

澳門轉銷茶葉400多年

早在兩千多年前,絲綢之路上就有了茶葉貿易,經由波斯傳播開去,甚至深入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南北朝時(約於公元5世紀),中國茶葉陸續輸出至東南亞及亞洲其他地區。公元805、806年,日本僧人最澄,以及空海禪師來中國留學,歸國時就帶去茶籽試種。

跳到近代,中國茶經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歐美,澳門擔當了一個重要角色。1533年,葡萄牙人抵達澳門繼後租居,開始接觸中國人的飲茶習慣,並有海員帶着小量茶葉回去作為禮物送給親友。1556年,葡萄牙人多明我會傳教士加斯帕・達・克路士(Gaspar de Cruiz)經澳門到訪廣州,回國後撰寫的《中國志》有描述:

「如果有人或幾個人造訪某個體面人家,那習慣的做法是向客人獻上一種他們稱為茶(cha)的熱水,裝在瓷杯裡,放在一個精致的盤上(有多少人便有多少杯),那是帶紅色的、藥味很重,他們常飲用,是用一種略帶苦味的葉調製而成。他們通常用它來招待所有受尊敬的人,不管是不是熟人。他們也好多次請我喝它。」

但是,最早將茶葉作為商品販運到歐洲的不是葡萄牙人,而是荷蘭人。

1606-1607年,隨着葡萄牙人腳步來到中國的荷蘭商人,到廣州買了一批茶葉,經澳門運到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於1610年運返荷蘭銷售,拉開了廣州-澳門-巴達維亞-荷蘭茶葉貿易的序幕。此後,在17世紀到18世紀初,荷蘭成為中國茶的最大貿易國。荷蘭商人販運中國茶回國,除了在本國銷售外,有相當一部份轉銷到英國、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1649年,荷蘭萊頓大學教授科內利烏斯・博特科依(Cormelius Bottrekoe)發表了《茶、咖啡和巧克力》的論文,推崇飲茶的好處,推動歐洲人飲茶成風。1662年,愛喝茶的葡萄牙公主凱薩琳(Catharine of Braganza)嫁給英國王子查理二世(Charles II)後,提倡皇室喝茶,把喝茶的潮流帶到英國上流社會,並創造了一個相關的新詞彙――「下午茶」,自此,英國人喝「下午茶」的習慣持續到今天。

愛喝茶的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嫁給英國王子後,推動英國喝茶風氣。(澳門茶文化館照片)
愛喝茶的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嫁給英國王子後,推動英國喝茶風氣。(澳門茶文化館照片)
1870年代的白眼塘前地,圖中央的是杏香茶樓。(網絡照片)
1870年代的白眼塘前地,圖中央的是杏香茶樓。(網絡照片)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民政總署出版《茶風傳韻》澳門在茶文化傳播與發展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的茶葉貿易,在中國商品出口史上曾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1868年為例,全國出口商品總額為白銀69,114,733両,其中茶葉出口值白銀37,172,012両,佔53.8%,絲綢、瓷器的出口值皆居其後。

中國茶葉外銷,最初都由外商在廣州購入,經澳門運銷到歐洲、亞洲乃至美洲各國,18世紀初開始有華商參與茶葉貿易,同樣經澳門出口。1871年,澳門運往香港的茶葉有 14,511擔,價值392,877元;1872年增至24,972擔,價值 686,730元。此外,澳門用遠洋輪船直接運到歐洲的茶葉,1871年有19,299擔,價值443,877元;1872年增至21,927擔,價值504,321元。直到1884年,「由於自澳門出口經常能賣得好價」,茶商仍然將茶葉從廣州運往澳門出口。

清代之手工製茶場景(網絡照片)
清代之手工製茶場景(網絡照片)

從絢爛歸於平淡

1886年後,中國的茶葉對外貿易開始受到英荷殖民地產茶葉的挑戰,中國茶葉在國際茶葉市場競爭中漸漸失利。1900年,中國出口茶葉138.4萬擔,出口值白銀2,554.5萬両,佔當年總出口值的16%。在往後的11年裡,英國進口茶葉的重點轉為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我國茶葉出口值年年下降,跌到只佔出口總值10%左右。(參考廣州海關志編纂委員會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

民國以後,中國境內戰亂連年,政治動蕩,局勢不穩,經濟蕭條,茶園荒廢,茶葉產量和出口量由高峰急跌,1949年茶葉產量只有4.1萬噸,出口量僅9,000噸,澳門的茶葉轉口貿易大受打擊。另一方面,因內地大型茶產區的茶葉加工基本停止,澳門茶莊購入新鮮未經處理的茶葉,聘請師傅進行加工,造就了澳門製茶業的發展,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澳門茶莊發展的黃金期,先後出現10多間茶莊。因內地不少富翁商人逃來避難,他們買得起高質高價的茶葉,為本銷茶市帶來大量客源。另外,內地茶市因戰亂而癱瘓,而澳門未被日軍佔領,茶業經營較鄰近地區自由,造就向內地返銷及外銷的良機。創業於1930年的澳門英記茶莊亦在此際進入其黃金時代,僱用製茶師傅、各級員工超過30人,生意興隆。

十月初五日街上歷史最長的英記與後來居上的華聯「並行不悖」
十月初五日街上歷史最長的英記與後來居上的華聯「並行不悖」

抗戰勝利後,是澳門茶業發展的一個小高潮。直至上世紀50年代,內地限制毛茶輸出,須經品質檢驗,統一出口成品,外銷亦遭禁運所阻,澳門製茶行業因而式微,曾是茶莊集中地的十月初五日街,一家家茶莊相繼結業,如祥珍、儀茂泰、生茂、英昌、連發、周並源、朱廣蘭、廣芝蘭、周其源、許蘭香等都銷聲匿跡。

到今天,堅持下來的英記茶莊改變了經營策略,由外銷改以本銷為主,再由批發轉為零售,生意難以與30年代相比。

至於創辦於1960年代的澳門華聯茶葉有限公司,取得內地茶葉的代理權,除供應本地市場,還挑起重新將中國茶銷向世界的重任,利用澳門的特殊地位,突破西方國家的禁運,生意越做越大。內地改革開放後,外貿港口眾多,禁運亦終止,外銷茶葉不必經過澳門香港,華聯的擔子輕了,業務也穩定了,創辦人曾志揮將茶葉經營逐步交給兒孫打理,自己則於1997年,與「澳門茶藝之父」林志宏等成立澳門茶藝協會,將精神專注於茶文化的推廣,廿多年來,誨人不倦,鍥而不捨。 

位於盧廉若公園的澳門茶文化館,收藏了很多與茶相關的珍貴藏品,從中可瞭解到當時澳門的飲茶文化。
位於盧廉若公園的澳門茶文化館,收藏了很多與茶相關的珍貴藏品,從中可瞭解到當時澳門的飲茶文化。

國人喝茶已幾千年

茶葉,若非將之泡煮為茶湯飲用,就只是一般的灌木樹葉,而中國人喝茶,已有幾千年歷史。

唐代陸羽《茶經》認為,茶「發乎神農氏」,即在神農時代,中國人已開始喝茶,最初作為藥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提到:「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溫飲則火氣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

在西周時期,茶已不僅作為藥用,還作為祭品,更開始轉為日常飲用。漢代,飲茶風氣已十分普遍,茶葉成為商品。唐代,飲茶風氣更興盛,茶葉貿易也十分發達,宮廷大量飲茶,並要求各地進貢當地的優質茶葉。從宋代起,茶成為了中國人日常生活所必需,客來敬茶更成為習俗禮儀。中國幅員廣袤,民族眾多,各地、各民族喝茶有不同的形式及習慣。】

金冠酒樓供客人使用的紙袋
金冠酒樓供客人使用的紙袋

至於在家居以外的場所喝茶,源於「施茶」活動。有史料記載,早在五代之時,江西婺源有一位方姓阿婆,為人樂善,在贛浙邊界浙嶺的路亭設攤供茶,經年不輟,凡窮儒肩夫分文不取。主要的施茶活動應始於寺廟的普施結緣,唐代已有僧人施茶的記錄,在明代大興,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有記述:在大理北面山道上,「有殿新構,有池溢水,有亭施茶。」明代還有文人撰文,以累積功德為由勸說民眾贊助施茶。許多地方官民在城鎮路口、村口路旁樹下,設置供茶點,以大瓦缸或木桶(一次可盛水四五十斤)經常儲備補充茶水,旁邊備有簡樸的舀茶盛茶工具,供過往客商旅人解渴。經費充裕者,且用竹木茅草乃至磚石建成茶亭,施茶之同時,供人歇腳,暫避烈日驟雨。

施茶之風慢慢傳遍全國乃至國外。澳門同善堂成立後,也在澳門多處擺設施茶處,亦在當年出入拱北與澳門的古道(今蓮花路及澳門蓮峰廟外)設有施茶亭。

昔日同善堂施茶景象(網絡照片)
昔日同善堂施茶景象(網絡照片)

有錢樓上樓無錢地下踎

不知何時開始,腦筋靈活的小商販有感於旅人對茶水的需求帶來商機,乃於人多來往之路旁開設收費茶亭(常見於古裝電影、電視劇),繼而出現兼賣小吃的茶寮。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廣州有一種設於路邊,以家庭作坊形式經營的茶寮俗稱「一厘館」(註1),設施簡陋,僅有幾張木枱木凳,聊供路人歇腳,供應茶水糕點,也為勞苦大眾提供裹腹之包點餅食。後來規模漸大,變成茶樓,此後廣府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

澳門居民喝茶之風受嶺南文化影響,除了在家中喝茶,還會像廣州人那樣到茶寮、茶居、茶樓「飲茶」、「嘆茶」。

有錢上高樓,無錢地下踎。
有錢上高樓,無錢地下踎。
有錢上高樓,無錢地下踎。
有錢上高樓,無錢地下踎。

澳門的茶樓發展同樣由「一厘館」開始。據澳門茶文化館的資料記載:「澳門的第一間茶樓為1863年(清同治二年)的近仙樓,其後分別出現杏香茶樓、得心茶樓。於1920年到1930年間,『遠來』『吉祥』『六國』『得來』等茶樓相繼開業。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有『冠男』『龍華』等茶樓……」設於新埗頭街與十月初五日街交界東亞酒店內的蘭香閣開業於50年代。

十月初五日街是茶居、茶樓的集中地,據1931年同善堂《徵信錄》所載,當年街上有得來茶樓、得心茶樓、吉祥茶樓、巧珠茶樓、明星茶樓、慶南茶樓共6家。

澳門茶文化館收藏許多冠男茶樓的舊物
澳門茶文化館收藏許多冠男茶樓的舊物

四大茶樓六國為首

在筆者有記憶的上世紀40年代末,最著名的茶樓是「六國」、「得來」與「遠來」。

設於十月初五日街與新馬路交界的六國飯店,前身是得心茶樓,始建於1931年,後於1938年由譚傑南接手。譚氏是當時廣州陶陶居、蓮香、涎香、六國等酒家的老闆,有廣州「茶樓大王」之稱,交遊甚廣。澳門六國飯店開業時,粵澳名人紛紛題辭致賀,如廣東著名食家「江太史」江孔殷(題店名「六國飯店」),民國政府將官張之英(題「氣象萬千」),澳門著名教育家、澳門崇實中學校長梁彥明(後被日本在澳門的特務暗殺)(題「共浮一大白」)等,都以巨型木製牌匾懸於高處,頗有氣派。

六國飯店地廳仰望可見名人題辭牌匾(網絡照片)
六國飯店地廳仰望可見名人題辭牌匾(網絡照片)

1990年,六國飯店結業,由於其建築與內部裝潢富有廣式茶樓特色而被列入受保護建築名單,可惜因業主疏於修繕,整座樓房經已坍塌,據聞即將重建。

同在十月初五日街的得來大茶樓,名氣與文化氣息雖被「六國」後來居上,卻比「得心」更早開業,是至今仍存的傳統大茶樓建築。「得來」初由陳永廉主理,在60年代由陳友等人接辦,改名為「大龍鳳茶樓」,如今由陳友千金陳慕蓮主持。陳慕蓮從父親手上接過家當,即銳意恢復當年「得來」的菊壇風格,創立大龍鳳曲藝會,自任團長,以「大龍鳳」為平台,積極維繫粵曲之友,每日下午在茶樓舉行曲藝茶座,讓會友與眾樂樂,成為澳門今天唯一仍設歌壇的茶樓。

昔日的得來大茶樓(網絡照片)
昔日的得來大茶樓(網絡照片)

遠來茶樓設於營地大街與米糙街交界處,原為創業於光緒初年的南來茶樓,1920年易主,由肉食商人、同善堂值理鄭昌榮接辦,改名「遠來」,取《論語》句:「近者說(悅),遠者來」之意。「遠來」是當年唯一設於市中心區的大茶樓。1994年,「遠來」結束茶樓業務,僅繼續製作餅食,改稱遠來餅家,原址拆卸改建,遷往斜對面新址經營至今。

昔日遠來茶樓正門(網絡照片)
昔日遠來茶樓正門(網絡照片)

50年代的十月初五日街,與「六國」、「得來」鼎足而立,獲坊眾列為四大茶樓之一的冠男茶樓,前身是金龍茶室,1953年由香港「冠海」(位於灣仔皇后大道東與春園街交界)、「得男」(位於皇后大道西)兩集團接手經營,改名「冠男」。「冠男」開業之時,筆者已上學,甚少隨祖父喝早茶,吃到「冠男」著名的「拖地叉燒」是許多年後的事了。「冠男」於1996年結業後,原班夥計中30多人在新東主陳榮林支持下,在提督馬路經營「冠男軒」,多年後也結業了。

上世紀70年代,客運碼頭由內港遷至外港,十月初五日街失去交通之利,街上茶樓一家接一家結業,新開的茶樓則分散於新發展區域,尤其多設在新建酒店內,並以新的模式經營了。

與六國飯店之緣

爺爺有上茶樓喝早茶的習慣,間中會帶稚齡的筆者同去。

爺爺生活儉樸,喝早茶都是走上茶錢最低(一毫錢)的三樓,也不會「一盅兩件」,只是一盅一件,當他帶着我去的時候,也只是點最便宜的一籠兩個豆沙包,每人一個,若是兩人分吃兩個叉燒包或一個雞球大包,已算豐富了。他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偶或只喝茶,不吃點心。一般茶客,應是「淨飲雙計」(雙倍茶錢)的,爺爺是熟客又獲敬老,伙計揚聲埋單(有內地朋友寫作「買單」,實因音近之誤)時,會喊道:「二叔公唔開胃(『沒有吃點心』之意)。」收錢的掌櫃心領神會,只收他一毫茶錢。

跟爺爺喝茶,我最大的受益是認字學事。爺爺最常去的是六國飯店三樓,那裡除了名人題字,也掛了許多字畫鏡屏,其中有《論語》摘句。那時我還未上學,爺爺就指點着牆上的字畫,教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因此,筆者上學前已認識不少字了。

父親平常不喝茶,卻也曾有一次帶我上「六國」喝夜茶。當時的「六國」與「得來」,都在沒有宴席的夜茶時段,邀請業餘曲藝社來奏樂演唱(間有專業名家獻唱,包括薛覺先),父親愛曲藝,是「半閒音樂社」(澳門地水南音傳承人區均祥也出道於此)成員,曾在綠村電台節目中獻唱,當晚他到「六國」獻唱,就帶我去感受一下夜茶歌壇的氣氛。

昔日六國茶樓三樓格局(網絡照片)
昔日六國茶樓三樓格局(網絡照片)

文章作者介紹

陳思國

資深傳媒工作者。50多年筆耕不斷,作品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風格多變,散見港澳報紙雜誌。

插圖畫家介紹

陸曦

澳門出生青年美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現屆澳門美術協會會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參加歷年澳門美術作品聯展,曾在澳門、香港舉辦《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在葡萄牙舉辦《陸昌、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是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鏡海歸帆圖》中百米畫卷的作者及總監製。

註:一厘館,指按人頭收取一厘茶錢的茶寮。當時大小交易用白銀,一厘就是千分之一両碎銀(或錢幣),是最低的喝茶消費。後來茶錢升為二厘,維持了較長日子,故許多談廣府茶樓歷史的文章多以「二厘館」開始。

文:陳思國   題頭畫:陸曦   圖:賓尼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