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啟迪未來:聖大學生勇奪建築設計國際金獎

澳門雜誌
165期
  • (左起)王晉敏 蘇偉圖(Nuno Soares)

  • 《Undulating Connections》模型

  • 《Undulating Connections》是一座具有動態感的建築,能為各種活動提供舉辦空間。

  • 《Undulating Connections》是一座具有動態感的建築,能為各種活動提供舉辦空間。

  • 本科四年的學習,讓我更深入瞭解澳門的建築歷史與空間運用。散步時,我常思考如何活化新馬路的舊建築,也對新城A區的發展充滿期待。 —— 聖若瑟大學建築系學生 王晉敏

  • 我們經常要求學生保留傳統,並思考如何將其帶向未來。 —— 聖若瑟大學藝術與人文學院 建築與設計系主任 蘇偉圖(Nuno Soares)

  • 由大三學生設計的「竹子亭」

  • 聖若瑟大學校長麥侍文教授表示,會協助學生到企業實習或到歐洲等地進行交流活動,擴闊視野。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左起)王晉敏  蘇偉圖(Nuno Soares)
(左起)王晉敏 蘇偉圖(Nuno Soares)

大學是年輕人追逐夢想的起點,通過學習、競賽與實踐,學生得以淬煉技能,為未來鋪設坦途。

澳門聖若瑟大學(下稱「聖大」)建築系學生,將課堂所學化為創意火花,積極參與國際賽事,勇敢追逐建築師的夢想。2024年,建築系學生王晉敏憑藉學士畢業論文《Undulating Connections》,在亞洲建築師協會年度論文獎中獲得金獎,並摘下「最佳創新與原創獎」及「最佳全球導向獎」兩項特別獎。這一成就不僅是個人榮耀,更讓澳門的建築才華閃耀國際舞台,展現小城潛力。

《Undulating Connections》模型
《Undulating Connections》模型

 

從澳門走向世界

亞洲建築師協會(ARCASIA)年度論文獎(TOY)由亞洲22個國家及地區的建築學會聯合舉辦,為本科畢業生提供展示新銳創意的國際平台。每個學會僅能推薦3件作品參賽,競爭激烈。王晉敏說:「這個比賽不是隨意參加,須經老師推薦至澳門建築師協會,再由協會選出3件作品參賽。能夠得獎真的出乎意料,能代表澳門站上國際舞台,我非常高興。」

作品《Undulating Connections》從眾多論文中脫穎而出,並以其創新性與全球視野獲得兩項殊榮,王晉敏解釋設計理念時說:「這座展覽廳靈感源自南灣湖的光線反射,採用流暢的彎曲屋頂與平滑山體角度交織,創造出富有互動性的空間;高處則化為連結海濱與新城B區的橋樑,旨在構築澳門的文化交流中心,促進旅遊與跨文化互動。澳門寸土寸金,休閒設施有限,我想設計一個讓人放鬆的空間。」

《Undulating Connections》是一座具有動態感的建築,能為各種活動提供舉辦空間。
《Undulating Connections》是一座具有動態感的建築,能為各種活動提供舉辦空間。
《Undulating Connections》是一座具有動態感的建築,能為各種活動提供舉辦空間。
《Undulating Connections》是一座具有動態感的建築,能為各種活動提供舉辦空間。

 

小城孕育建築夢想

王晉敏對澳門的深厚感情始於童年,她尤其喜歡這裡的建築之美。「我在澳門出生,中學時赴英國求學,那時已喜歡繪畫建築物。準備升讀大學時,老師建議我修讀建築系。」當時正值疫情期間,她選擇回到熟悉的小城,在聖大繼續學業。閒暇時,她愛漫步大街小巷,細味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築韻味。

澳門獨特的中西建築風格,映襯其文化交匯的歷史底蘊,現正攻讀建築系碩士的王晉敏說:「本科四年的學習,讓我更深入瞭解澳門的建築歷史與空間運用。散步時,我常思考如何活化新馬路的舊建築,也對新城A區的發展充滿期待。」她希望新城能融入更多綠化建築,兼具功能與生態循環,改變澳門「石屎森林」的刻板印象。

本科四年的學習,讓我更深入瞭解澳門的建築歷史與空間運用。散步時,我常思考如何活化新馬路的舊建築,也對新城A區的發展充滿期待。                    ——  聖若瑟大學建築系學生 王晉敏
本科四年的學習,讓我更深入瞭解澳門的建築歷史與空間運用。散步時,我常思考如何活化新馬路的舊建築,也對新城A區的發展充滿期待。 —— 聖若瑟大學建築系學生 王晉敏

 

啟發與前瞻並存

2025年1月,亞洲建築師協會年度論文獎頒獎禮於斯里蘭卡科倫坡舉行的第22屆亞洲建築師協會論壇期間舉行,王晉敏的學士論文指導老師蘇偉圖(Nuno Soares)代表她前往領獎。他轉述評審讚譽:「作品融合詩意與功能性,具啟發性與前瞻性,沒有一處是浪費的。」他表示,澳門雖然土地小,但一樣能孕育出頂尖的建築人才,在國際舞台展現實力。

聖大是澳門目前唯一提供建築學本科課程的大專院校。蘇偉圖介紹,課程採小班教學模式,以築造學與可持續性為核心,聚焦高密度住宅、歷史遺產保護、實驗材料與創新混合用途建築四大主題。例如,每年大三學生都有一個課題,便是設計一個「竹子亭」。「我們經常要求學生保留傳統,並思考如何將其帶向未來。」他解釋,竹搭棚架是澳門傳統建築工程的一部份,導師會啟發學生,把傳統工藝轉化為其他用途,並將其演變成校園的大型裝飾。這些「竹子亭」,還常常被外人誤以為出自專業人士之手。

我們經常要求學生保留傳統,並思考如何將其帶向未來。                          ——  聖若瑟大學藝術與人文學院  建築與設計系主任 蘇偉圖(Nuno Soares)
我們經常要求學生保留傳統,並思考如何將其帶向未來。 —— 聖若瑟大學藝術與人文學院 建築與設計系主任 蘇偉圖(Nuno Soares)

建築系現有約60名來自歐洲、亞洲、澳洲和非洲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本科生和碩士生,學生背景多元。蘇偉圖認為,各種不同文化及思想碰撞,有助激發學生創意,「我不希望學生局限於框架,而要突破界限。」他主張模擬澳門實際需求,讓學生設計實用建築,王晉敏的獲獎作品正是大四畢業課題的成果。「從零開始到落地,學生須深入瞭解城市,才能在國際賽場真實反映澳門的獨特性。」

回憶在澳門22年的生活,蘇偉圖坦言最初是被這裡的多元文化吸引。他寄語學生,若想設計出能成為未來遺產的建築,就要創造更美、更有意義的作品。「這是我想傳遞給學生的信念!」

由大三學生設計的「竹子亭」
由大三學生設計的「竹子亭」

 

前沿課程與國際視野

聖大校長麥侍文教授(Professor Stephen Morgan)強調,聖大致力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專業知識。建築系課程遵循國際建築教育標準,並積極融入澳門本地特色,將澳門及大灣區作為學生探索當代挑戰的實驗場,並設專業製造實驗室供實操。另外,為助學生累積實戰經驗及拓展國際視野,聖大亦會協助學生到企業實習或到歐洲等地進行交流活動,多方面支持學生成長。

麥侍文介紹,建築系師資團隊來自多國,具備前沿經驗。學系積極參與國際建築師聯合會(UIA)、亞洲建築師區域理事會(ARCASIA)及葡萄牙建築師理事會(CIALP)等組織,並鼓勵學生競逐國際賽事。他指出,每年的「竹子亭」課題是傳統與數位技術研究的亮點,相關成果不僅出版分享,還定期推出業界參考書籍,如近期關於路環木製棚屋的著作。2023年,聖大與葡萄牙天主教大學合作參與「澳門國際建築與設計展覽」,展示學生作品,亦是彰顯聖大國際化的努力成果。

麥侍文透露,在今年第二季度,學系將開設本地材料的機器人製造實驗室,以促進在大灣區和亞洲的可持續建築應用研究。

聖若瑟大學校長麥侍文教授表示,會協助學生到企業實習或到歐洲等地進行交流活動,擴闊視野。
聖若瑟大學校長麥侍文教授表示,會協助學生到企業實習或到歐洲等地進行交流活動,擴闊視野。

 

文:鄧穎莊 圖:宋楚珊 澳門聖若瑟大學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