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第一個公眾水塘――松山鱷魚潭水庫水塘建成,開始有限度地向市民供水。
黃烈、王金玲合資創立了「澳門自來水公司」,並簽署供水專營合約,開始以極基本及簡單的方法供應食水。
當時英資的電燈公司MELCO以100萬元購入澳門自來水公司,7月13日成立新的澳門自來水公司(即今日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前身),與澳葡政府簽訂了長達60年的供水專營合約。
7月19日,青洲水廠正式投入運作,以當時嶄新水處理工藝,供應經淨化、且以氯氣消毒的自來水給用戶,澳門的供水事業進入新紀元。
位於漁翁街的大水塘建成,佔地面積30萬平方米,總蓄水容量為189萬立方米,庫容充足時可供應當時澳門3個月的食水。
上世紀50、60年代,水荒頻發,自來水供應一度被迫暫停,食水由水車運送,限量供應。1959年1月16日至6月4日,制水長達5個月。
1959
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何賢聯同澳門工會聯合總會理事長梁培向廣東省人民政府請求協助解決食水問題,得到廣東省及香山縣政府上書中央政府,由周恩來總理批示興建竹仙洞水庫及銀坑水庫專門為澳門淡水供應提供保障,並成立對澳供水管理所負責籌建及管理工作。
庫容分別達240萬立方米及140萬立方米的竹仙洞水庫及銀坑水庫竣工,開始向澳門免費輸送淡水,有助解決50年代末澳門水荒問題。
1966
澳門開始向珠海購買原水
1970年代
九澳水庫建於70年代,總庫容為40萬立方米。
澳門政府投資建成路環水廠,日供水量1萬立方米。供水範圍擴大至路、氹兩地。
磨刀門原水工程籌備興建。磨刀門第一期原水工程於1988年完工,正式對澳門供水。
1988
澳門自來水化驗研究中心落成,對原水、水廠生產的淨化水及管網輸送至用戶的淨化水進行水質分析和監測。
1989
供水系統全面自動化及電腦化,投資澳門幣1,100萬元添置新系統,有效改善供水水質、水量及水壓;提高對管網的管理水平;有助進行管網設計、分析及改造等。
路環水廠擴建及自動化工程完成,並與青洲水廠中央控制室聯網,實現由青洲水廠中央控制室全面遙距實時監控。
1992
澳門自來水投資澳門幣500萬元,鋪設第二水源備用原水管,由大鏡山水庫與澳門連接,管徑1.2米,全長近3公里。
友誼大橋輸水管開始向氹仔和路環供水
大水塘水廠一期建成
2000
珠海第二條供澳原水管正式通水。水管口徑1米,總長達3公里,與青洲水廠連接。
2000
氹仔50、70配水庫建成。
松山50及松山70的加壓泵房投入使用。同時,已有近80年歷史的二龍喉蓄水池及泵站亦正式停用。
2004
鹹潮來襲。當時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中央政府提出多項相關解決建議,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及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實施「壓鹹補淡」應急調水和流域骨幹水庫聯合調度。
2005
國家防總批准了珠江「壓鹹補淡」應急調水方案。澳門自來水與珠海對澳供水公司達成一項重要協議――啟動平崗工程。
鹹潮再度肆虐,國家防總再次批准實施珠江「壓鹹補淡」應急調水,再次解決澳門的供水危機,並決定興建竹銀水庫。
率先與7-11便利店攜手合作推出全澳首個「24小時全天候現金代收水費服務」,方便市民繳交水費。
路環水廠擴建完成
珠海第三條供澳原水管正式通水
粵澳雙方代表於7月31日簽署《粵澳供水協議》
獲東亞區水處理工藝設計榮譽獎
竹銀水庫建成
首次實施分類水價及階梯水價
大水塘水廠三期啟用
第四條珠海對澳供水管道建成通水
粵澳合作建設的第二期「平崗-廣昌原水保障工程」投入使用
供水安全列入特區五年規劃
澳門自來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專業功績勳章」
短片
90周年供水歷史回顧 90 Anniversary of Water Supply History
資料來源: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