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蛇年春節到了,恭祝諸位新年迪吉!歲歲安康!
剛於兩個月前的2024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決定,將「春節 —— 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春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文化豐富多彩,其中的消費文化,也相當耀眼。
機製揮春花樣多
春節前幾個月,一年中最熱鬧的消費旺季就已開始。全國性的春節消費熱,在澳門也帶動多個行業生意興隆,搶在前頭的是印刷業與裁縫業。
踏入新曆10月,印刷業迎來年中旺季,除了準備印刷春聯、揮春、利市封,還因迎接陽曆新年,先有大量訂單印刷掛曆、枱曆、通勝、生肖運程小書,這些印刷品都在陽曆10月中下旬陸續上市了。
按華人傳統,家家於除夕在大門兩側貼上春聯、屋裡貼揮春。舊日,春聯、揮春都用黑墨(少數用金漆)寫在長方形的紅紙上。家裡有讀書人,就由他書寫寓意吉祥的春聯、揮春,否則向街頭的寫字先生買來。近世,機印春聯、揮春普及,寫字先生沒生意了,手寫揮春只有個別書畫家、社會工作者寫來送給會友、坊眾。
在印刷機器、技術不斷進步之下,機印揮春近幾十年可謂千變萬化。首先,不再是傳統的單一紅色底,而是以紅色、金色為主調的諸多色彩。繼而,形狀雖仍以長方形最受歡迎,也有圓形、多邊形、不規則形的供選擇。字樣不再是規規矩矩的正體字,有眾多變體美術字。文字內容也不限於傳統吉祥祝福與勵志,更有不少詼諧語句,迎合喜歡搞怪的家庭。材質方面,除了傳統的紙質,更有絲綢、不織布、絨布、塑料,還有凹凸印刷、立體設計的。
過年習俗,家中長輩會派發利市(紅包)給晚輩;機構、公司、店舖中,高級向下級發利市。昔日,人們買來大張紅紙,剪成小張,摺成小信封狀,放入利市錢,再將突出的紙舌楔入封內,或用漿糊黏貼封口,才包好一封利市。近世則有機印利市封,且加印文字、圖案設計,方便美觀。大型的公司、商店和社會團體,更會印備利市封送贈予顧客、會員和坊眾,以收宣傳之效。
預縫新衣買臘味
按傳統,過年穿上新衣履,有經濟條件的早就準備。在成衣業發達前,衣服多是人手製作,裁縫店在農曆10月開始就陸續接到訂單,常要加人、加班加點才能在過年前交貨給客人。到臘月,賣成衣的服裝店也是顧客盈門。一般人家,這時買新衣不僅為了過年,也是平常穿着的,沒有特別;經濟能力較好的,會訂造帶吉祥喜氣元素的節日盛裝,或是平日不穿的「唐裝」,小孩穿的長衫馬褂、女性的紅色內外衣裳也十分受歡迎。
臘味是過年前送禮和自奉必備,原因有二。一來,俗語有說:「北風起,食臘味」。臘味經冬季的凜冽北風吹乾特別香,故一般都在冬天才吃臘味。二來,在全年無休的超級市場興起前,春節期間,街市也休業,家家戶戶都得準備好這些日子做飯的食材,耐放且是做菜百搭、佐酒送飯俱佳的臘味,自然大受歡迎。
筆者年少時,曾在一家馳名省港澳的臘味家工作。農曆11月,工場就踏入繁忙時期,約十名師傅製作臘味,我則常要幫忙將豬肉運到工場,兩手挽着共七八十斤豬肉,爬四五十級石級和三段短斜坡;跟老闆到欄口買自家不製作的各式臘味運返門店,有時會肩扛百多斤的整桶臘鴨,走十來公尺;在門市幫忙稱臘味,招呼客人等等。12月初,門店開始向會員客戶派送臘味,買臘味送禮自用的客人也逐漸多起來,越近除夕就越旺。這段工作時期,我鍛煉了體力、學會掌稱、見識了欄口買賣的運作,豐富了人生閱歷。
炸油角煎堆擺全盒
中國人過節,總少不了伴以吃食,且有專門為節日製作的食品,如端午節的糉子、中秋節的月餅等等,春節有年糕,以及許多迎春小食。
昔日廣東人習俗,臘月下旬,會在家中開油鑊,炸油角、煎堆,以備過年饋贈親友鄰居、款客及自用。
過年吃油角,是從北方過年吃餃子變化而來,其製作不太複雜,許多家庭主婦都會做。先用糯米粉搓好皮,內饀是炒香了的花生(研碎)和芝麻、沙糖、椰絲,裹成元寶狀,放進滾油鑊中炸至金黃色即可。
煎堆是過年必備的食物,俗語有稱「年晚煎堆,人有我有」,取「煎堆碌碌,金銀滿屋」之彩頭。煎堆始自中原,由南遷人士帶到廣東。明末清初番禺文人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有述:「歲終以烈火爆開糯穀,名曰炮穀,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饋親友者也。」
煎堆有多種形式,除屈大均所說的炮榖(也叫「爆榖」),有的再加入花生碎、芝麻、瓜子仁、糖膠;有較小而無餡的,或以豆沙、蓮蓉做餡的。搓好糯米粉皮,包好餡料後,用手掌搓滾成圓球狀,再放在芝麻盤中滾動,讓其外表沾滿芝麻,才放入滾油鑊中炸。炸時,要用笊籬不停將之翻動、擠壓,煎堆才會膨脹得夠大且渾圓。
不懂製作油角、煎堆或沒時間的,會到市上賣油器的店舖或小販檔買來,這些店檔平日做各式油器:鹹的有油炸鬼(油條)、春捲;甜的有牛脷酥、脆麻花、沙翁、笑口棗;鹹中帶甜的有鹹煎餅。其中以油炸鬼與牛脷酥最暢銷。
童年時家在柿山,有一街坊就是到雀仔園擺檔賣油器的,而賣草地的一家油器檔,早上賣油炸鬼與牛脷酥、小煎堆等,入夜則專賣笑口棗。那時,油炸鬼賣「斗零」(5分),嬰兒拳頭般大的笑口棗要賣一毫半,雖然喜歡其鬆脆香口,但因沒多少零用錢,許久才會買一個。
吃油器常配以粥品,有些油器檔兼賣粥,人手夠多的油器店不但兼賣粥,還會售賣中式糕包點心(如我家附近高尾街的老店何開記)。當年,在街邊檔花一毫子買一碗白粥、一條油炸鬼,就是工薪人士的日常早餐了。
大年初一,家家都擺放一兩個「全盒」,放滿春節特色小食,必有的是瓜子(尤其是紅瓜子),寓意多子多財。其餘有糖漬的蓮藕、馬蹄、冬瓜、蓮子、甘筍、柑桔、椰片、椰角;炸物是油角、煎堆、笑口棗、脆麻花、芋片,各有吉祥寓意。近世則有加入西式糖餅、乾果。客人來時,雙手捧上全盒請用,伴隨連串吉祥祝福語。
自製或買來的年糕、蘿蔔糕、芋頭糕會另放桌上,客人逗留時間較長時,才將之加熱款客,也作自用。過去,以上「三糕」,除了自家製作,可在傳統中式糕餅店買到,近些年,不僅中式茶樓食肆,連西式餅店、超市也大力推銷了。
生機勃勃逛花市
春節前,家家戶戶都把屋子打掃乾淨,佈置得喜氣洋洋,生氣勃勃,平常不養花的,也擺設幾盤年花(迎春花)。為方便居民,許多城鎮都會有花農花販自發,或由政府主導,舉辦迎春花市,集中買賣年花。
花卉品種眾多,過年最受歡迎的是桃花、水仙花、金桔、四季桔、牡丹、劍蘭、銀柳等。有意在春節擺設水仙與桃花的,要提前籌謀。不少人在臘月初即買來水仙頭,計算時日自行切割水養,祈求在歲晚年初適時開花。店舖企業要擺放大株桃花者,為免到時買不到合意的,提前到花場花圃選訂,約好日期送貨。當然,更多人會逛花市時才買年花,因花市不僅售賣迎春花卉,還擺賣各式年貨、迎春飾物,琳瑯滿目又喜氣洋洋,於是,逛花市成為許多人歲晚的休閒消費節目。
往年的花市,多在臘月廿六、廿七才開始,近年越來越早,今年澳門的花市,在年廿三就開始了。
除上述所列,春節消費還帶動煙花爆竹業、紙料業、陶瓷業(碗碟、養花器皿)、飲食業……都是生意暢旺,豐富迎春風景。
中國春節習俗內涵豐富,沿襲已幾千年,且由出國華人帶到全世界華人聚居地,又傳播給熱愛中國文化的各國人民,其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理有固然!
作者介紹
陳思國
資深傳媒工作者。60年來筆耕不斷,作品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風格多變,散見港澳報紙雜誌。
插圖畫家介紹
陸曦
澳門出生美術家。現屆澳門美術協會會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參加歷年澳門美術作品聯展,曾在澳門、香港舉辦《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在葡萄牙舉辦《陸昌、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是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鏡海歸帆圖》中百米畫卷的作者及總監製。
文:陳思國 題頭畫:陸曦 圖:賓尼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