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蛇年春节到了,恭祝诸位新年迪吉!岁岁安康!
刚于两个月前的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决定,将「春节 ——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文化丰富多彩,其中的消费文化,也相当耀眼。
机制挥春花样多
春节前几个月,一年中最热闹的消费旺季就已开始。全国性的春节消费热,在澳门也带动多个行业生意兴隆,抢在前头的是印刷业与裁缝业。
踏入新历10月,印刷业迎来年中旺季,除了准备印刷春联、挥春、利市封,还因迎接阳历新年,先有大量订单印刷挂历、枱历、通胜、生肖运程小书,这些印刷品都在阳历10月中下旬陆续上市了。
按华人传统,家家于除夕在大门两侧贴上春联、屋里贴挥春。旧日,春联、挥春都用黑墨(少数用金漆)写在长方形的红纸上。家里有读书人,就由他书写寓意吉祥的春联、挥春,否则向街头的写字先生买来。近世,机印春联、挥春普及,写字先生没生意了,手写挥春只有个别书画家、社会工作者写来送给会友、坊众。
在印刷机器、技术不断进步之下,机印挥春近几十年可谓千变万化。首先,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红色底,而是以红色、金色为主调的诸多色彩。继而,形状虽仍以长方形最受欢迎,也有圆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的供选择。字样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正体字,有众多变体美术字。文字内容也不限于传统吉祥祝福与励志,更有不少诙谐语句,迎合喜欢搞怪的家庭。材质方面,除了传统的纸质,更有丝绸、不织布、绒布、塑料,还有凹凸印刷、立体设计的。
过年习俗,家中长辈会派发利市(红包)给晚辈;机构、公司、店铺中,高级向下级发利市。昔日,人们买来大张红纸,剪成小张,折成小信封状,放入利市钱,再将突出的纸舌楔入封内,或用浆糊黏贴封口,才包好一封利市。近世则有机印利市封,且加印文字、图案设计,方便美观。大型的公司、商店和社会团体,更会印备利市封送赠予顾客、会员和坊众,以收宣传之效。
预缝新衣买腊味
按传统,过年穿上新衣履,有经济条件的早就准备。在成衣业发达前,衣服多是人手制作,裁缝店在农历10月开始就陆续接到订单,常要加人、加班加点才能在过年前交货给客人。到腊月,卖成衣的服装店也是顾客盈门。一般人家,这时买新衣不仅为了过年,也是平常穿着的,没有特别;经济能力较好的,会订造带吉祥喜气元素的节日盛装,或是平日不穿的「唐装」,小孩穿的长衫马褂、女性的红色内外衣裳也十分受欢迎。
腊味是过年前送礼和自奉必备,原因有二。一来,俗语有说:「北风起,食腊味」。腊味经冬季的凛冽北风吹干特别香,故一般都在冬天才吃腊味。二来,在全年无休的超级市场兴起前,春节期间,街市也休业,家家户户都得准备好这些日子做饭的食材,耐放且是做菜百搭、佐酒送饭俱佳的腊味,自然大受欢迎。
笔者年少时,曾在一家驰名省港澳的腊味家工作。农历11月,工场就踏入繁忙时期,约十名师傅制作腊味,我则常要帮忙将猪肉运到工场,两手挽着共七八十斤猪肉,爬四五十级石级和三段短斜坡;跟老板到栏口买自家不制作的各式腊味运返门店,有时会肩扛百多斤的整桶腊鸭,走十来公尺;在门市帮忙称腊味,招呼客人等等。12月初,门店开始向会员客户派送腊味,买腊味送礼自用的客人也逐渐多起来,越近除夕就越旺。这段工作时期,我锻炼了体力、学会掌称、见识了栏口买卖的运作,丰富了人生阅历。
炸油角煎堆摆全盒
中国人过节,总少不了伴以吃食,且有专门为节日制作的食品,如端午节的糉子、中秋节的月饼等等,春节有年糕,以及许多迎春小食。
昔日广东人习俗,腊月下旬,会在家中开油镬,炸油角、煎堆,以备过年馈赠亲友邻居、款客及自用。
过年吃油角,是从北方过年吃饺子变化而来,其制作不太复杂,许多家庭主妇都会做。先用糯米粉搓好皮,内饀是炒香了的花生(研碎)和芝麻、沙糖、椰丝,裹成元宝状,放进滚油镬中炸至金黄色即可。
煎堆是过年必备的食物,俗语有称「年晚煎堆,人有我有」,取「煎堆碌碌,金银满屋」之彩头。煎堆始自中原,由南迁人士带到广东。明末清初番禺文人屈大均所着《广东新语》有述:「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馈亲友者也。」
煎堆有多种形式,除屈大均所说的炮榖(也叫「爆榖」),有的再加入花生碎、芝麻、瓜子仁、糖胶;有较小而无馅的,或以豆沙、莲蓉做馅的。搓好糯米粉皮,包好馅料后,用手掌搓滚成圆球状,再放在芝麻盘中滚动,让其外表沾满芝麻,才放入滚油镬中炸。炸时,要用笊篱不停将之翻动、挤压,煎堆才会膨胀得够大且浑圆。
不懂制作油角、煎堆或没时间的,会到市上卖油器的店铺或小贩檔买来,这些店檔平日做各式油器:咸的有油炸鬼(油条)、春卷;甜的有牛脷酥、脆麻花、沙翁、笑口枣;咸中带甜的有咸煎饼。其中以油炸鬼与牛脷酥最畅销。
童年时家在柿山,有一街坊就是到雀仔园摆檔卖油器的,而卖草地的一家油器檔,早上卖油炸鬼与牛脷酥、小煎堆等,入夜则专卖笑口枣。那时,油炸鬼卖「斗零」(5分),婴儿拳头般大的笑口枣要卖一毫半,虽然喜欢其松脆香口,但因没多少零用钱,许久才会买一个。
吃油器常配以粥品,有些油器檔兼卖粥,人手够多的油器店不但兼卖粥,还会售卖中式糕包点心(如我家附近高尾街的老店何开记)。当年,在街边檔花一毫子买一碗白粥、一条油炸鬼,就是工薪人士的日常早餐了。
大年初一,家家都摆放一两个「全盒」,放满春节特色小食,必有的是瓜子(尤其是红瓜子),寓意多子多财。其余有糖渍的莲藕、马蹄、冬瓜、莲子、甘笋、柑桔、椰片、椰角;炸物是油角、煎堆、笑口枣、脆麻花、芋片,各有吉祥寓意。近世则有加入西式糖饼、干果。客人来时,双手捧上全盒请用,伴随连串吉祥祝福语。
自制或买来的年糕、萝卜糕、芋头糕会另放桌上,客人逗留时间较长时,才将之加热款客,也作自用。过去,以上「三糕」,除了自家制作,可在传统中式糕饼店买到,近些年,不仅中式茶楼食肆,连西式饼店、超市也大力推销了。
生机勃勃逛花市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把屋子打扫干净,布置得喜气洋洋,生气勃勃,平常不养花的,也摆设几盘年花(迎春花)。为方便居民,许多城镇都会有花农花贩自发,或由政府主导,举办迎春花市,集中买卖年花。
花卉品种众多,过年最受欢迎的是桃花、水仙花、金桔、四季桔、牡丹、剑兰、银柳等。有意在春节摆设水仙与桃花的,要提前筹谋。不少人在腊月初即买来水仙头,计算时日自行切割水养,祈求在岁晚年初适时开花。店铺企业要摆放大株桃花者,为免到时买不到合意的,提前到花场花圃选订,约好日期送货。当然,更多人会逛花市时才买年花,因花市不仅售卖迎春花卉,还摆卖各式年货、迎春饰物,琳琅满目又喜气洋洋,于是,逛花市成为许多人岁晚的休闲消费节目。
往年的花市,多在腊月廿六、廿七才开始,近年越来越早,今年澳门的花市,在年廿三就开始了。
除上述所列,春节消费还带动烟花爆竹业、纸料业、陶瓷业(碗碟、养花器皿)、饮食业……都是生意畅旺,丰富迎春风景。
中国春节习俗内涵丰富,沿袭已几千年,且由出国华人带到全世界华人聚居地,又传播给热爱中国文化的各国人民,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有固然!
作者介绍
陈思国
资深传媒工作者。60年来笔耕不断,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散见港澳报纸杂志。
插图画家介绍
陆曦
澳门出生美术家。现届澳门美术协会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参加历年澳门美术作品联展,曾在澳门、香港举办《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在葡萄牙举办《陆昌、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是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镜海归帆图》中百米画卷的作者及总监制。
文:陈思国 题头画:陆曦 图:宾尼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