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美?人們常認為美是一種愉悅,令人賞心悅目才能稱之為美,但在「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2021」總策展人邱志杰看來,美的本質是一種啟蒙,而美的經驗,往往與「刺痛」有關。
短片
【藝文薈澳主場展:藉著藝術聯繫世界】
以藝術喚醒世人想像
與邱志杰的訪談,由「何謂美」開始說起,繼而被他啟發,對藝術有了新的體會。他說:「藝術經驗⋯⋯是先會覺得一個東西怪、一個東西新,因此會覺得刺激,甚至是刺痛。當刺激到一個激烈的程度,人們會覺得震撼,震撼到更激烈的程度時,人們會覺得自己一直在睡覺,現在被叫醒了,這就是藝術帶給人們的『甦醒感』。此時,人們會覺得自己一直被『綁着』,現在被鬆綁了,掙脫了,這種感覺可以稱之為『解放感』,會產生『我怎麼沒想到還可以這麼做』的感覺。」
「藝文薈澳」由多個展場組合而成,主場展設於澳門藝術博物館,策展人正是邱志杰。他表示,觀展的人選擇來到藝術館,其實是來「換腦子」、「開腦洞」的。他們可能是個每天朝九晚五或者「996」(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的白領、每天要買進賣出的生意人,或者是個每天要聽命上級、管理下級的公務員。每天的生活都非常套路化,而形成套路之後,就會把其他的選擇視為不可思議。「這時,來一個當代藝術的雙年展,就給予了人們一次機會,從原有的那些日常習慣和套路中跳脫出來,重新感知世界。」邱志杰興奮地說。
「這種跳脫就如同讓精神『洗了個熱水澡』一樣,人會變得神清氣爽,重新變得自由、敏感和開放。而這正是一個人,有創造力地去當一個白領、有創造力地去經商、有創造力地去做一個公務員的前提。」從這個角度而言,人們選擇來看當代藝術的雙年展,其實是來接受一種創造力的復甦。
每個人生來就有創造力,只是在日復一日的理性生活中被套路化和教條化,人們一再地被壓抑,當遇到一個好的當代藝術家的時候,這些創造力就有機會得到復甦。正是因為這些當代藝術家的堅持與不妥協,喚醒了人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這也正是雙年展對一個城市的價值所在。
第一章 「媽祖的夢」
首章以大航海時代作背景,介紹明清朝時期經澳門轉運至日本、東南亞和歐洲等地的中國外銷瓷。
把澳門歷史濃縮於展覽中
在是次「藝文薈澳」籌備的過程中,疫情為策展人帶來了不少挑戰。邱志杰擁有豐富的策展經驗,「藝文薈澳」的策劃,既要呼應澳門這座城市的地理和文化身份,亦要符合今天全球化的特殊時刻,並緊貼全球當代藝術世界的議題。邱志杰以「全球化的進與退」為主場展的討論語境,分為「媽祖的夢」、「利瑪竇的記憶迷宮」和「全球化的進與退」三部份,為觀展者帶來寓意深長的反思。
在「媽祖的夢」展區中,匯集了經澳門轉運的明清外銷瓷、葡萄牙藝術家以傳統瓷磚與當代創意相結合的作品、中國和中東藝術家的青花瓷新作等;「利瑪竇的記憶迷宮」作為第二展區,展示500多年來西方世界的中國觀,呈現各國藝術家基於中國文化的想像和創作;「全球化的進與退」作為本次主場展的第三展區,是對前兩個展區空間和時間上的總結,透過展品展示世界各地藝術家在全球化時代,尤其是疫情期間的藝術思考。
是次雙年展,除了主場展外,還設度假村及酒店特展、創意城市館、公共藝術展、本地作品徵集展、平行展等部份,舉辦共計30項、在25個地點展出的藝術展覽,延續「全城美術館,處處藝術園」的展現模式。
要策劃一個如此大型的文藝盛事,策展人除需要具備清晰的思路、敘事能力,還得具備一雙「慧眼」,發現優秀的藝術家及藝術作品。為了提升雙年展的認受性和層次感,邱志杰採用了「老大師」加「新秀」的組合模式,邀請年輕藝術家加入雙年展。他說,像劉小東(註一)這類老大師的作品,質素自有保證,通常不會令人失望,但雙年展還得推出一兩位像時子媛(註二)這樣的新秀,營造火花。「只有年輕藝術家通過這個雙年展成名,『藝文薈澳』才會在歷史上被人銘記。」
邱志杰進一步解釋,老大師帶新秀的組合形式,除可為新秀提供學習機會,還間接證明了其實力,有助新秀被藝術界認識。對老大師而言,與新秀一起展覽,亦可顯出活力還未僵化的一面。「這是一個雙贏的策略,一般大型的雙年展,都會採取這種策略挑選藝術家。」
第二章 「利瑪竇的記憶迷宮」
此章挑選了一些曾受中華文化氣息感染的國際藝術家作品,展示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詮釋。
借鑑老牌藝術展經驗
邱志杰在澳門回歸前曾到過澳門,慢活的節奏、老城區的騎樓、以榕樹為中心的街心廣場、社區裡淳樸的人情味,安靜祥和的澳門,與他的老家廈門十分相似。「我後來才知道,澳門望廈村名字的由來,就是遙望廈門之意,這讓我對澳門多了一份親切感。」
澳門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令這座城市註定跟陶瓷之路、香料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連接在一起,同時作為東西科技與文化交匯的地方,孕育出包容的城市特質。而這種「包容」,對舉辦一個國際藝術雙年展特別重要,因為這可以允許世界各地的人,來到這座城市互相交換各自的經驗、想像和痛苦。
邱志杰認為,不管從歷史淵源,或是從今天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來看,澳門所扮演的角色,都能把「藝文薈澳」孕育成全球最好的雙年展之一。「在全球的雙年展城市之中,雖然澳門是新到來的一員,但我覺得,它的地位是有機會迅速攀升的!」
在地球的另一端,與澳門有幾分相似的意大利威尼斯,既有為人熟知的雙年展,亦是一個旅遊城市、美食之都。威尼斯雖然地方不大,但策展人懂得善用特色街巷策展,因地制宜,成功塑造出國際著名的藝術展覽品牌,形成規模效應,直接帶動城市旅遊產業發展。
邱志杰形容,自己在威尼斯雙年展上「跑着看展覽」,主題展、平行展,加上幾十個國家館,令威尼斯雙年展就如同一個熱鬧的火鍋。他說,主辦方只須用心做好主題展,至於其他的國家館,各國為了於藝術中較量,都會請來最好的策展人及藝術家,德國館怕輸給法國館,法國館怕輸給英國館,……這相當於主辦方只須準備好一個鍋底,這位客人帶來了魚片,另外的客人帶來午餐肉,其他客人帶了羊肉、墨魚丸……自然形成了一場最豐盛的宴席,其中總有一道菜是合你胃口的,這正是威尼斯雙年展不會完全讓人失望的原因。
從威尼斯雙年展的「火鍋模式」得以啟發,邱志杰決定在「藝文薈澳」設立「創意城市館」,借助其他地方的優秀展覽,助澳門躋身到國際藝術雙年展的版圖中,為進一步提升知名度與影響力奠下基礎。
今屆首設的「創意城市館」(詳情請參閱另文)分別以美食之都澳門、文學之都南京、設計之都武漢及媒體藝術之都林茨作為創作主體,於4個不同地點展出,為公眾帶來兼具提升觀展素養及生命教育功能的藝術佳作。邱志杰希望,在疫情過後,澳門能夠邀請更多的城市,以創意連結不同城市脈絡,令澳門「藝文薈澳」雙年展這個平台更加多元與精彩。
第三章 「全球化的進與退」
最後一章借藝術家的視覺,探索急劇加速的全球化進程等問題。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2021」主場展
第三章「全球化的進與退」
展期:7月16日至10月17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7時(下午6時30分停止入場)逢星期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
註一:劉小東,1963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金城。重要個人展覽包括:2016年,「劉小東:MIGRAZIONI」,斯特羅齊宮(PALAZZO STROZZI),佛羅倫薩,意大利。作品被中國美術館與美國舊金山當代藝術博物館(SFMOMA)等機構收藏。
註二:時子媛,1996年出生於廣西南寧。2014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201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雕塑系,現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碩士研究生。
文:黃桂蘭 圖:文化局、故渺、陳思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