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于澳门皇朝区人工小岛上的观音莲花苑,自1999年落成以来,慈目低垂的观音像静静俯瞰濠江,见证澳门在回归后的蜕变。这座端立于莲台之上的庄严雕塑,承载深厚的文化意涵。为延续其使命,文化局近年启动修复工程,并于2024年12月11日重新开放。洗去岁月尘埃后,观音莲花苑焕然一新,不仅保留灵性之美,更融入艺术与文旅体验,化身多功能空间,引领访客穿梭,探寻「世界大同」的深层哲思。
开放时间
观音莲花苑:上午10时至下午6时,逢星期五休馆,公众假期照常开放
观音莲花苑户外空间:上午7时至晚上11时
繁嚣中一片清静地
观音,即观世音菩萨,象征慈悲、怜悯与和谐。1997年,葡萄牙建筑师兼雕塑家李洁莲(Cristina Maria de Faria Rocha Leiria)以「安谧」为设计理念,为澳门创作了这座独特的观音像及观音莲花苑,希望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中,为人们构筑一处静谧的「避风港」,让人们在物质世界之外,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一理念不仅回应了澳门的地理与社会环境,也呼应了观世音菩萨慈悲与救赎的精神特质。
1999年3月21日,这座总高度为32米的青铜观音像揭幕。像身高20米、重50吨,由约50个部件组装而成,其温润面容与垂目姿态令人心生敬仰。李洁莲曾表示,她希望这座雕塑成为澳门多元文化融合的缩影,并通过艺术语言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理解。这一点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认为其作品有助于推动文明间的尊重。
沿60米堤道前行,观音莲花苑的轮廓在水光粼粼中逐渐显现。步入内部,其建筑设计展现跨文明的对话:穹顶壁画由艺术家郭桓与琥茹绘制,以老子、孔子、孟子及佛教经典为主题,笔触间流淌儒释道思想的交融;莲座底层的静思空间清幽雅致,令人心静;下层多功能厅可容纳50人,适合举办小型音乐会、会议、电影放映与展览,让访客在喧嚣的闹市中觅得片刻安宁。重修后,这里也成为艺文空间,开放给公众借用。
观音莲花苑重新开放
为提升文博设施的功能,文化局除对观音莲花苑进行修复,亦于苑内新增展览区、文创及外卖轻食餐饮销售空间。地面层售卖文化局出版的书籍、纪念品及本地文创产品,充分展现澳门文化特色,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观音莲花苑重新开放当日,文化局率先在展区举办「光之瞬息与观音――李洁莲个人作品展」,展示创作者以玉石、水晶、木材及拉丝钢等材质创作的雕塑,让访客沉浸于其多元艺术世界。展场一隅透过珍贵影像,回溯观音像从蓝图到落成的历程,让历史在光影中重现。
旅客分享
观音莲花苑是宗教与艺术交汇的精神地标,也是澳门「莲花宝地」的文化符号,每年皆吸引无数市民与游客前来瞻仰与祈福。
杨先生:慈祥观音映澳门多元
来自珠海的杨先生因工作来到澳门,发现观音莲花苑与周边的澳门科学馆及海滨休憩区相映成趣,展现小城独特魅力,遂特意前来拍摄。他说:「远看观音像精巧夺目,走近时须仰头才能尽览全貌,那种震撼感随着距离拉近愈发强烈。观音面容慈悲庄严,彷佛蕴含无尽温柔与包容,让人内心感到温暖。」他还观察到,这里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有人虔诚礼拜,有人兴致勃勃参观,映衬出澳门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杨先生曾于不同地方参拜观音,但这里的观音像给他截然不同的感受。「这尊观音更显慈祥柔美,似有一种无形力量,让人感到关爱与温暖。我希望进一步瞭解它在澳门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Chanya:
文化交融触心灵
来自泰国的旅客Chanya(图左)在观音像前双手合十,闭目祈福。她说:「泰国的观音像多为白色且小巧,而这里的观音像金光熠熠,格外庄严。得知它由葡萄牙设计师创作,却呈现东方宗教形象,我感到惊喜,这种文化碰撞很奇妙。澳门的包容性让我印象深刻,无论来自何地、何种信仰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属。我很喜欢这种氛围,期待未来再访,探索更多澳门的文化魅力。」
文:白庆之 图:宋楚珊 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