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隆皇帝成婚后移居干西二所,到驾鹤西去,重华宫在72年的岁月中,占据其非常重要的位置,既是「书房」、「珍宝库」,亦是联络感情的场所。73岁的干隆皇帝在《重华宫记》中写道:「少而居之,长而习之,四十余年之政,皆由是而出。」
为方便观众以不同角度瞭解展品背景及文艺价值,澳门艺术博物馆除在展场提供语音导赏服务外,亦会逢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派出导赏员为观众介绍展品的特色或背后的有趣故事。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扇窗户,让我们一起跟随导赏员的讲述,一扇一扇地打开这些窗户,欣赏这位盛世天子的智慧与审美。
公开导赏服务
日期:2024年11月30日至2025年3月2日,逢周六、日及公众假期下午3时至4时
团体导赏服务
日期:2024年12月3日至2025年3月2日
弘历(干隆登极前名字)出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过着优裕的王府生活。自小聪颖好学,得满汉名师教导,12岁已得祖父康熙皇帝的青睐,带至宫中养育并大力栽培,受祖父钟爱。其父胤禛继位后,于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秘密立弘历为皇太子。17岁迎娶富察氏(孝贤皇后)为嫡福晋,并移居紫禁城内干西五所之一的干西二所。雍正十年十二月(1732年)赐号弘历「长春居士」。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册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皇帝为弘历其居赐名「乐善堂」。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离世,弘历继承皇位。从干隆元年(1736年)开始,作为皇子时期居住的干西二所,以龙潜之地的特殊性,不断按照干隆的意愿被改造,并升格命名为「重华宫」。
清雍正(1723—1735)
通高1.5厘米 纽高0.9厘米
印面长2.7厘米 面宽1.1厘米
碧玉质,虎纽,连珠玺,印文一圆一方,阴文篆书。此印为组印,与其他印章共置一匣,共计十六方。
雍正十一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赏赐弘历在圆明园长春仙馆居住,并赐号「长春居士」。「宝亲王宝」、「长春居士」印收录在干隆帝《宝薮》中,为干隆帝还是皇子时期制作,后也常钤盖于内府收藏的书画中。
弘历成婚后,搬入了重华宫的前身――干西二所,并将居室称为「芝兰室」。「芝兰」意指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自然而然也会受其潜移默化成为高尚的人。弘历与富察氏相敬如宾,和如琴瑟,既有兰香满室的风雅,亦有见贤思齐的自勉。在弘历心中,他与富察氏之间莫逆于心,是夫妻更是知音。
弘历深得皇祖、皇考的恩宠,为表达对祖父与父亲的思念之情,所以将以往赏赐之物收藏在重华宫,一直珍存。同时,干隆皇帝以身作则,提出「以孝治天下」,尊母亲为天下圣母,九上徽号,承欢养志,尊养兼隆。皇太后圣寿,干隆皇帝撰文赋诗,御笔书画,亲率皇子皇孙彩衣起舞,恭祝圣母万寿。宫中重大节日,都要陪侍崇庆皇太后在重华宫进膳、看戏,阖家欢庆,齐享天伦之乐。
佚名绘
纸本油画
清(1644—1911)
纵60.5厘米 横48厘米
此幅作品是清宫旧藏的一幅油画肖像作品,像主人是孝贤纯皇后(1712—1748年)。孝贤纯皇后是清高宗弘历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雍正五年(1727年),富察氏被册封为雍正帝第四子弘历的嫡福晋。干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其以嫡妃身分被册立为皇后。她为人贤淑恭俭,深得干隆帝敬服与喜爱。干隆十三年(1748年)其随驾东巡,返京途中患病,在山东德州病故,年37岁。谥号孝贤纯皇后。
此图以半身构图描绘孝贤纯皇后肖像,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同时通过细腻笔法的表现,人物面部的细节也更得彰显。画中孝贤纯皇后身着吉服,头戴吉服冠,表情肃穆典雅,整幅作品设色华丽而不失雅致。由于本图采用西方油画形式创作,人物面部肌肉与骨骼的解剖结构精准,富有质感。画幅上无作者款印,但从绘画技艺、风格手法等方面来看,该图当为供职清朝内廷的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所作。
清干隆(1736—1795)
身长143厘米 下摆宽88厘米
两袖通长220厘米
大领,镶白绫衬领,斜襟右衽,衣长及足。宽腰阔袖,裾左右开。男褶通身纹样图案是在绫上绘制而成,其前胸、后背、两肩、两袖前后、前后腰下左右绘有十二组花篮主体纹样,由花篮、牡丹、兰花、菊花、梅花等组成,主体纹样间辅衬饰有金菊、莲蓬、杨梅、草莓、石榴、桃子等折枝花果纹样。
男褶的性质为便服,使用广泛,既可用于平民百姓,也用于文武官吏及其眷属。
佚名绘
纸本油画
清(1644—1911)
纵65厘米 横56厘米
此幅作品亦是清宫旧藏的一幅油画肖像作品,像主人是孝圣宪皇后(1693—1777年)。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原为满洲镶白旗后抬为满洲镶黄旗,其父为一等承恩公、四品典仪官凌柱。雍正十三年(1735年)其子弘历即位为干隆皇帝,其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徽号为崇庆皇太后。卒于干隆四十二年(1777年),谥号为孝圣宪皇后。
此图以半身构图描绘孝圣宪皇太后肖像,画中像主人身着蓝色常服,头戴吉服冠,表情肃穆温和,整幅作品设色典雅。由于本图采用西方油画形式创作,人物面部肌肉与骨骼的结构表现得非常精准,将像主人略有松弛的面部肌肉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幅上并无作者款印,但从绘画技艺、风格手法等方面来看,该图当为供职清朝内廷的西方传教士画家所作。
弘历继位后,将干西五所的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成为重要的文事活动场所。干隆皇帝在重华宫除举行三清茶宴咏诗联句等文事活动外,还会进行接见使节等政治活动。
干隆治国安邦,繁荣的文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可以说干隆终其一生都在规划和经营着一个宏伟的文化大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丛书《四库全书》,以及音乐百科专着《律吕正义后编》、政书《皇朝礼器图式》等典籍的编纂,无不透露出「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的宏大气魄。
清干隆(1736—1795)
宋(仿)
砚长31.5厘米 宽21.6厘米 高7厘米
盒长34厘米 宽23厘米 高8.5厘米
砚为端石制成,随形巧做呈 「风」 字形。砚堂平阔,适宜研墨。砚池内深浅浮雕海水龙珠纹,极具装饰效果。为干隆皇帝晚年御用鉴藏砚,并命将御笔「题宋宣和骊珠砚 」诗文镌刻于砚,即: 「骊龙夭矫守珠为,泚笔宣和用睿思(宋时殿名)。设以返躬喻所守,尔时施设岂忘之。干隆御题。 」又镌刻闲章 「古稀天子 」、「犹日孜孜」两方印。
砚背面镌刻有 「宣和」二字篆体,为仿宋徽宗宣和时期用砚。据记载,宋徽宗时期有 「宣和」款、或「睿思东阁」(宋时殿名)铭砚。清干隆时期宫廷造办处也有仿宋各式砚的制作。骊龙夭矫守珠是指黑龙屈体守珠常年不眠的典故,借此隐喻警告自省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坚其操守岂能忘之。泚笔,即以笔蘸墨的意思。
随形配有嵌玉鹭鸶莲花纹紫檀木盒,盒面填金御题诗文与砚同,应为内廷造办处所制,极具宫廷特色。
佚名绘
纸本 墨笔
清(1644—1911)
纵204厘米 横131厘米
画面中身穿汉族衣冠的青年男子清雅飘逸,宛若仙人,他右手轻执如意,左手轻抚梅花雄鹿,神态安然。侧旁陪伴一提篮荷锄的少年。少年与雄鹿的眼神都望向青年男子的眼睛。这位青年男子的五官及脸型正与弘历登基时的「朝服像」极为接近,根据图中右上方弘历自题诗及他所钤「宝亲王宝」印文可以确定,此人正是弘历本人。而此图作于雍正十二年,弘历24岁时。一年后,雍正皇帝驾崩,弘历继位,改年号为「干隆」,正式开始了长达60年的统治。
图中人物面部及双手的比例极为准确,阴影表现细腻,使观者有如视真人之感。身体造型把握准确,衣纹线条流畅,可见作者有较高的以线塑形功力。
干隆皇帝一生共举行过六次大阅,展示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火枪火炮等火器装备,还会特地安排在京诸王、使节一同观看。此外,谒拜祖陵,南巡江浙,主持编修典籍,笃信藏传佛教,文治武功俱臻高峰。
干隆时期,经济繁荣,来航贸易船只纷沓而来,西洋器物入华不绝。但综观干隆皇帝一生的对外政策,根本上还是沿袭了有清一代积极进取而后巩固防守的方针,亦执中克制,体现了「天子守在四夷」的儒家治国方略。到干隆皇帝晚年,对外政策则更加审慎且保守,具有鲜明的防卫性,突显出独特的治国之道。
清干隆(1736—1795)
长99厘米
此剑重廿四两,属干隆皇帝「天地人」刀剑系列。剑柄木质,外缠黄丝绦带,护手和柄头为铁鋄金镂空花卉纹。剑身钢质,刃底部近銎处错金、银、铜三丝呈凤凰、云纹图形,一面隶书「天字七号」和「德兴」剑铭;另一面隶书「干隆年制」款及一人用剑一人拱手图案。剑鞘木质,蒙红色鲨鱼皮,琫、珌皆铁鋄金饰云蝠纹。横束铁鋄金箍两道,鞘背为铁鋄金提梁。
「天地人」宝剑共30把,干隆十三年至二十二年内务府造办处奉命打造,为清代宫廷武备之代表。这些宝剑有专属的名字及编号,均由皇帝钦定,富含深意。「德兴」之典应出自《史记》:「祸自怨起,福由德兴」。
清干隆(1736—1795)
横444厘米 纵35.4厘米
全画长796厘米 宽39.8厘米
此卷缂丝喇嘛说以干隆帝御笔所书《喇嘛说》为蓝本,以缂丝工艺织造而成。清干隆五十七年干隆皇帝撰写了此篇阐述「喇嘛」一词来历与针对喇嘛教政策的文章,剖白了宗教与统治方式之间微妙的联系。此卷缂丝喇嘛说卷钤印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淳化轩宝」,入选石渠宝笈,是清代宫廷缂丝书画中的重要收藏品之一。
文:李旭翘 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 图:故渺 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