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斤斤计较凭一杆称 算盘打响黄金万两

澳门杂志
159期
  • 斤斤计较凭一杆称 算盘打响黄金万两

  • 杆称上刻有称星

  • 台称

  • 台称

  • 昔日的称店会把戥称高悬展示(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 称鸡鸭的称比称米的稍大(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 现在只有专售厨具或铜铁制品的店铺可以购得杆称,但款式选择不多。

  • 珠算课/妇联学校/1974(欧平摄)

  • 装饰性金算盘的算珠也可以拨动

  • 果栏街和昌酱园店伴仍在用算盘计数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斤斤计较凭一杆称 算盘打响黄金万两
斤斤计较凭一杆称 算盘打响黄金万两

称(也通「秤」)与算盘,是中国商品交易常用的两件工具。在古代,买卖农产品、粮油杂货,药材以至矿物或贵金属等以重量计价的货物,先用称确定货量,再用算盘计出货值,确保公平交易,故其在不同时代发明之后,都迅速为广大商贩采用,并流传到周边国家去。

不同于有固定门市的商店,小贩在市场路边摆卖,以轻便为宜,往往仅带一杆称,同时记熟「一两.0625,二两.125……十五两.9375」的口诀,用心算计算出货值,不带算盘。

 

杂货铺备三种称

称有多种形制,最常见的杆称,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衡器。据中国考古发现,出土公元前 700年的文物中,已见有各种精制的杆称配件。秦朝统一全国度量衡,确立一斤为16两制度以及杆称的形制。(然而一斤一两的实际重量,历朝皆有所调整,与现今存在一定差异)

杆称由称杆(杆上刻有称星)、秤砣(以砣绳系挂于称杆)、称耳(麻绳造成)、称盘(或称钩)组成,利用杠杆原理,以称耳为支点,将称重物放在称盘上,提起称耳,移动称砣求取平衡,砣绳所处称星处显示称重物之重量。

按不同用途,杆称有相差颇大的规格,小的杆长仅约20厘米,成人用指尖拈起称耳来称重,通常用来称金银、中药材,精准度为一厘(千分一两),故又叫厘戥。最大的杆称在栏口用,称杆长一米多,粗近儿臂,多用称钩以便吊挂木桶或箩筐,可称几百斤重的货物,须以粗如手臂的竹竿穿过称耳,由两名壮汉抬起来称重。

杆称上刻有称星
杆称上刻有称星
台称
台称
台称
台称

依笔者童年(1949〜1959年)所见,澳门的杂货店多备有同以杠杆原理制作的三种称,最常用的是手提杆称,用以称几两到4斤的杂货。其次是铜铁制造置于案台上的台称(或叫案称,如上图),用以称重半斤到10斤的杂货,其形状如「坐」字天平,杠杆两头,称物一头是可移动的斗盘,另一头放铁铸砝码,砝码定重有半斤、1斤、2斤、3斤、5斤等,两头平衡即为砝码所示之重量。另外一种是置于地面的台称(如上图),称10斤到100斤以上的柴、炭、米,大袋的豆、粉等,既有砝码,又有横杆上可移动的砣,两者综合计算重量。

昔日的称店会把戥称高悬展示(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昔日的称店会把戥称高悬展示(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造木杆称细心慢工

传统杆称的称杆大多数为木质全手工制作。称匠制作杆称,首先是选定木料,名贵的用金丝楠木,因其难得,故各地制作木杆称所用木料,多是就近取材,但要求够硬,直而不带节,木纹细致,且须够干。

手工制作杆称,有二三十道工序。选定木料后,首先按杆称的规格,锯取长、厚适度的木料,刨削成头大尾小的圆杆。然后打磨、首尾包铜管、配砣、定刀口(在近称头处钻三个小孔,两个用作穿称耳,一个穿称盘)、定星位(先确定「定盘星」位置,再据以定其他称星,称星有两行,一行向操称者,提第二称耳称较轻之物,另向上一行,提第一称耳称较重之物。共有大小称星好几十颗)、打眼(嵌镶入铜丝铝丝为「星花」)、装称盘或钩、磨光、校称,如所用木料不够深色,还须染色,阴干,最后上油作防湿保护。

称鸡鸭的称比称米的稍大(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称鸡鸭的称比称米的稍大(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制作木杆称工序繁复,且须细心细工,某道工序稍有粗疏都会导致称物不够精准而前功尽废。

杆称有少数以象牙、牛骨、金属制造称杆,工艺不同,于此不赘。

澳门的制称业始自何时未考,但至迟在清代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已有多家作坊,且远近驰名。据汤开建着《四百年(1557-1941)澳门工业发展的特点、地位及影响》引述:「澳门生产的秤,自晚清以来即为澳门之名牌,时有『大山』、『同和』、『源和』、『多宝』等造称作坊,其中同和号历史最悠久,早在康熙年间已在澳制称,是澳门造称业的金字招牌。」这几家称店直到笔者童年乃至1960年代初仍在经营。其中的「大山」设于庇山耶街、「同和」、「源和」设于沙栏仔街、「多宝」设于福荣里。这些几十年到几代人经营的称店,都雇有造称工匠,或店主亲自造称,以自产自销方式经营,并同时销售木质商用算盘。

现在只有专售厨具或铜铁制品的店铺可以购得杆称,但款式选择不多。
现在只有专售厨具或铜铁制品的店铺可以购得杆称,但款式选择不多。

 

栏口用密底算盘

珠算由计算法与口诀的软件及算盘硬件组成。中国珠算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发明,历经丰富充实,在工商业发达的宋代,已广泛用上珠算盘进行买卖。商店每天开门,掌柜就位,即会熟练地拨动算珠,让算珠发出「的的得得」碰击声,寓意当日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算盘被用于交易后,其形制经过不断改进,到明代已相当接近现代所用者。通用的算盘为木制,横放长方形框架内,靠上处间一横梁,直向穿过横梁等距间柱,称为「檔」,每檔梁上两株,每株当五;梁下五株,每株当一。珠柱多少没有规定,视乎用家需要,一般是十多檔,且都是单数。

有些算盘比较特别。如栏口有一种交易方式是「暗盘」。众分销商的买手齐集,看货后出价,既非口喊,也非笔写,而是先后各在栏口卖手的算盘上打出数目,最后,卖手宣布谁家投得这批货,但不会公开交易数目。而即使是一对一的买卖,也是在算盘上议价的。由于卖手的算盘仅为出价,并不用作计算,故只有5檔,且为免旁人窥知,算盘加上底板,称「密底算盘」。

另外,笔者小学时上珠算堂,老师捧一个大大的教学用算盘来上课,把它挂在黑板前面。为让同学看得清楚,那算珠是浅色而非商用的棕黑色,珠柱包上一圈鬃毛,让算珠可停留在上位而不滑落。

传统商用算盘皆为木质结构,所用木料与称杆相若,珠柱则用竹枝或铜枝,四角楔合处或裹以铜铁薄片作保护。相对于杆称来说,算盘制作简单得多,仅是制作圆形算珠的工夫比较细而费时。1970年代,塑料工业发达,以塑料机制算珠更无难度了。

珠算课/妇联学校/1974(欧平摄)
珠算课/妇联学校/1974(欧平摄)

 

算盘的精神价值

珠算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其载体的算盘,除了实用价值,还有精神价值。

在中国民间信俗中,城隍是与阳间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位阴间地方官,祂既负责保护地方安宁,同时监察人间善恶,记录每一个人的终身善恶功过,当某人往生后,城隍就会为其算总帐,以此判定此人来世承受的福祸吉凶与果报。城隍所掌的神器就是一具算盘。各地的城隍庙多有高悬一具大算盘,意在告诫凡人:「千算万算,不如天算」,多行善,勿作恶。一笔一笔记在帐上,总会清算。

另外,算盘象征财富,也有精打细算的寓意,故自古就有不少人喜欢算盘形状的厅堂摆设或随身饰物。直到今天,金饰店铺的橱窗或陈列柜,你会发现有纯金打造的算盘。作为观赏性或吉祥寓意的算盘,还有以珍贵实木、玉石、黄铜、陶瓷等材质制作,在形状上有作装饰性变化,或加上一些装饰性配件,但其中的算珠必须是活动的,否则便是「打不响的算盘」,犯了大忌,无论是送人还是自用,都弄巧反拙了。

装饰性金算盘的算珠也可以拨动
装饰性金算盘的算珠也可以拨动

 

电子化下的存续

二十世纪70、80年代,电子计算机、弹簧称(以弹簧操作,附圆盘和指针表示重量,一名「弹簧磅」)先后进入市场,由于其方便、准确、快捷,很快就获得广泛采用,传统称与算盘慢慢被替代,澳门的几家称店相继结业。90年代后普及的电子磅称,更可同时计值,现已大量用于市场、商店。

但是,今天走进澳门老区,仍可见有一些老店坚持使用杆称和算盘做生意,但多为服务街坊熟客为主,深得顾客信任的老字号。不要以为他们因循守旧,事实上,熟练的算盘操作者,用算盘作四则计算比用计算机计算更快。

算盘,除了作为观赏性工艺品的存在,澳门还有教育机构(包括科技大学)传续珠算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不少国家和地区仍有许多珠算教育传承组织,经常举办教师证书考核、国际性的珠算比赛,还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世界珠算日。

果栏街和昌酱园店伴仍在用算盘计数
果栏街和昌酱园店伴仍在用算盘计数

 

作者介绍

陈思国

资深传媒工作者。60年来笔耕不断,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散见港澳报纸杂志。

插图画家介绍

陆曦

澳门出生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届澳门美术协会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参加历年澳门美术作品联展,曾在澳门、香港举办《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在葡萄牙举办《陆昌、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是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镜海归帆图》中百米画卷的作者及总监制。

 

文:陈思国   题头画:陆曦   图:宾尼、资料图片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