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得胜斜路55号的建筑特色

澳门杂志
159期
  • 得胜斜路55号的建筑特色

  • 中央入口位于窗式塔楼和古典拱廊式连续凉廊中间

  • 在大楼立面门楼式山花上,标记着兴建大楼的年份。

  • L型古典拱廊式连续凉廊

  • 室内的木雕间隔,为西式大宅增添传统中式韵味。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得胜斜路55号的建筑特色
得胜斜路55号的建筑特色

今期要介绍的,是位于得胜斜路55号的一幢西式建筑物,该房屋于2021年「第三批不动产的评定」中被评为「具建筑艺术价值的楼宇」。究竟,该楼房有哪些建筑特色?

 

总统酒店创办人的豪宅

位于得胜斜路55号,现今用作「澳门纽曼枢机艺文馆」的一幢两层高花园洋房,最初落成时是一座私人住宅。

自从19世纪末澳门城区的范围随着城墙的拆毁而扩大,东望洋山一带在20世纪初开始成为新开辟的「半山区」,陆续建成了一些「豪宅」;此前本栏便介绍过「白宫」、「快乐宫」及「知春邨」。

在东望洋山腰的得胜斜路,1924年华侨商人许祥(Hu Cheong)曾计划兴建两座左右对称的连排式双层花园别墅,在出自路义士画则楼的图则可见,计划中的洋楼采用当时澳门流行的古典折衷样式,楼房平面略呈L型,在中央入口梯级一侧是古典柱凉廊,另一侧是Bow Window(弓形窗)式塔楼,大厅安排在平面的中央,两侧是房间及饭厅,楼梯及浴室安排在后部的位置。洋楼的后方,还设有厨房及工人住房的附属建筑。

然而,1925年,上述的计划被更改为在地段内只建造一幢洋楼,但楼房平面保持呈L型,弓形窗式塔楼的旁边是入口梯级,另一侧是平面呈倒转L型的古典拱廊式连续凉廊,在楼房的两个立面形成半户外的回廊空间。至于大楼内部,以门厅及楼梯为中央,两侧安排厅和房间,厨房及工人住房维持在大楼后方的附属建筑。

中央入口位于窗式塔楼和古典拱廊式连续凉廊中间
中央入口位于窗式塔楼和古典拱廊式连续凉廊中间

得胜斜路55号建成的楼房基本上是按照更改后的方案,并于1926-1928年间落成,作为许祥在澳门的居所。

许祥是总统酒店(后易名中央酒店、新中央酒店)的创办人及经理,他与多位华侨捐款成立澳门华侨公立平民免费学校(镜平学校的前身之一),为贫苦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此外,许祥曾担任澳门中华总商会、镜湖慈善会等社会职务。

许祥离世后,该建筑辗转售予澳门教区。1940年代初,粤华中学因扩充收生,获当时教区借出大楼作为课室之用,时任鲍思高纪念中学兼粤华中学院长陈基慈神父,为纪念粤华中学一名优秀学生麦金源的果敢刻苦、虔诚坚守信德、谦逊助人的精神,遂将大楼命名为「金源楼」。楼房曾用作粤华英文中学、课室及教职员室,后再归还至天主教澳门教区。

2020年,天主教澳门教区李斌生主教正式将「金源楼」拨予澳门教区演艺文协会作会址,并重新命名为「澳门纽曼枢机艺文馆」。

在大楼立面门楼式山花上,标记着兴建大楼的年份。
在大楼立面门楼式山花上,标记着兴建大楼的年份。

 

20世纪初流行的风格

虽然经历多次的用途变更,留存至今的大楼无论是外观或内部装饰,基本上保持着20世纪上半叶的风格。

大楼的正立面采用非对称设计,西侧是向前凸出的弓形窗式塔楼,余下的立面纵向分成6个柱间并作对称设计,上下层分别以柱廊及拱廊作立面的回廊,中央部份的顶部设有由两个圆拱并排而成的门楼式山花,上面标记着兴建大楼的年份(1926);大楼入口设于底层拱廊最西边的圆拱,由于地面层建在稍为升高的台基上,设有梯级连接地面层与花园。

整座建筑外墙采用洗水石米饰面(又称上海批荡)以仿效石材建造,这样的饰面在20世纪前半叶流行于港澳;回廊铺地的彩色水泥花砖与彩色马赛克,亦是当年流行使用的材料。

在立面的设计上,除了上下层有柱廊与拱廊之别,墙面矩形砌体的饰线亦加强了地面层作为古典三段式设计「基座」的坚实感;一楼顶部挑出的屋檐,除了为楼房造成阴影外,也强调了大楼整体的横向性;入口与楼顶山花及意式百叶窗边框底部的弧线,为大楼添上巴洛克风格的韵味。

外立面虽然采用古典柱,然而柱头部分运用几何图案化的抽象元素,有别于相近时期位于荷兰园大马路的一列花园住宅的设计,这种几何化设计更多出现在20世纪前半的建筑中,在大楼成为重要的装饰手法。

L型古典拱廊式连续凉廊
L型古典拱廊式连续凉廊

 

内部装置多中式元素

至于内部,空间的排布采用西式住宅的方式,天花、墙顶、门窗都有西式的饰线花纹,置于门厅正中位置的西式大楼梯,加上墙身的木板装潢,使房屋带有欧陆大宅的气派。然而,分隔空间的挂落采用巴洛克的造型,木雕细节却充满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从中可见绘有人物、风景、花卉的玻璃镜画、福禄寿浮雕、吉祥寓意花卉等元素,而西式大楼梯平台墙上的「双凤朝阳」木浮雕在梯顶圆形天窗洒下的光线中更显凸出。

楼梯扶手栏河的设计,以及楼梯起步两侧扶手上的中式传统建筑镂空灯罩,都流露中华文化的底藴。

这些中式的装潢,估计是原住宅留存下来的,虽然昔日不少空间曾用作课室,却幸运地没有被拆去,真是难能可贵!

除此之外,一些房间内,仍留存着西式的壁炉、门窗帘罩及壁柜,可见当时华商对中西合璧装饰风格的喜好。

说到中西合璧,有一个细节值得留意,在该大宅入口中轴线上的花园地面,镶着一个中国古代金钱图案,加上入口梯级两边栏河呈八字型张开,这设计估计与当时住宅的风水布局相关。

至于花园面向马路的入口门楼与围栏的设计,亦甚具特色。带旗杆的门楼采用两根古典柱及方柱支撑一个拱形山花作造型,山花中央有一个类似西式纹章的圆形装饰,两侧有卷涡状的扶壁,使入口门楼略带巴洛克的感觉,然而,门楼及围栏的红砖饰面却令人想起英国爱德华时期的房屋,这样的设计在现存澳门的历史建筑中独一无二。

室内的木雕间隔,为西式大宅增添传统中式韵味。
室内的木雕间隔,为西式大宅增添传统中式韵味。

 

设计者留存不少杰作

根据1925年的更改方案,大楼的设计者是利马工程师(Mateus António de Lima),这位1862年出生于佛得角的葡籍工程师,在葡萄牙里斯本完成工科学习后,在法国巴黎的路桥学校取得工程专业资格,1894年与庇山耶一同来到澳门,在利宵学校教书之外也从事建筑设计业务,设计了不少古典折衷式样的房屋,包括仁慈堂婆仔屋、现今用作文化遗产厅及疯堂10号的两座「花园大宅」、荷兰园大马路及伯多禄局长街红黄色的住宅。至于,室内中式的装潢,估计出自另外的设计者。

总括来说,得胜斜路55号见证着20世纪上半叶澳门华商中西合璧的生活品味与美学。笔者在廿多年前因工作曾参观同样在得胜斜路的另一幢大宅,室内也有类似的中西合璧装潢,可惜随城市发展已被拆卸改建为现代楼宇。而得胜斜路55号的房屋,可算是幸运地留存下来而且公众能进内观看的少数建筑实例。

 

作者介绍

吕泽强

生于澳门,毕业于葡萄牙里斯本建筑学院,其后于法国巴黎夏约高等设计研究中心进修,为首位取得法国文化遗产建筑师资格的华人建筑师。澳门科技大学设计学博士(文化遗产保护专业)。

 

注:本文部份内容参考了澳门文化遗产及澳门纽曼枢机艺文馆的网页

 

文:吕泽强  图:陈思礼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