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澳门世遗历史城区核心区议事亭前地的仁慈堂大楼,是创建于1569年的天主教慈善组织仁慈堂的主楼,该带有新古典风格柱廊的白色建筑物,1976年在澳门首份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清单中评为「具历史性价值屋宇」而受到保护,于1984年生效的保护法规中甄别为「纪念物」,2005年更成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是澳门仁慈堂创会450周年,笔者特此撰文,从建筑角度介绍该建筑物的演变与价值。
《澳门记略》载三座建筑
仁慈堂属天主教社会慈善组织,早在1498年8月15日由当时的葡萄牙摄政女王唐娜.莉娜(D.Leonor)在里斯本创立,以推行社会服务改革。之后,逐渐在葡萄牙管治的地区建立相同性质的机构。
1568年贾尼劳主教(D. Belchior Carneiro)来到澳门,次年,他遵循天主教救治社会的原则、以自我奉献的善行,成立了澳门历史最悠久的社会慈善机构──澳门仁慈堂。
贾尼劳主教在写给耶稣会大主教的信中,正式提到了仁慈堂的成立:「当我来到这个以上帝之名闻名的港口时,当地还没有太多葡萄牙人的房屋。我来到这里不久就成立了一家医院,既对天主教徒也对非天主教徒开放。我还成立了仁慈堂弟兄会,为所有穷苦人家和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救济……」
成书于1751年的《澳门记略》,其「正面澳门图」描绘了三座与仁慈堂相关的建筑物:支粮庙、医人庙以及痲疯庙,该图显示支粮庙坐落在议事亭附近,可见在现今的仁慈堂大楼附近已建有该组织的附属建筑。从图上的描绘与命名,估计当时该建筑为一座宗教建筑物,向穷困与饥饿者派发食物和衣物等物资的场所。
1993年3月26日,在仁慈堂旁的罗结地巷进行的道路工程中,出土了一块刻有葡文的石碑,记载着1637年1月6日仁慈堂在该地段建有孤儿院,该石碑现嵌在仁慈堂大楼朝向罗结地巷的外墙。然而,对于17及18世纪在该地段的仁慈堂建筑物的面貌,现时仍未找到确切的记录。
钱纳利画仁慈堂大楼
从钱纳利1833年的画作中,清楚见到该建筑物的模样。该建筑物面向议事亭前地分为三部份,北边房屋高两层,一楼开有四个窗,南边房屋亦为两层高,一楼亦开有窗户,但该楼房的高度较高,虽是两层,但高度差不多相等于北边建筑物高度的一倍半。南边房屋地面层没有窗户,只有一个大门,而且门檐上带有巴洛克风格装饰,门的南侧开有一矮小窗洞。若该建筑为孤儿院,按欧洲的造法,该小窗洞是用作接收弃婴的。
两房屋之间是一座教堂模样的建筑物,其南侧应该是教堂入口,三角形的屋顶山墙中央有壁龛,入口是带石柱的巴洛克风格石门,门檐上设有石雕装饰,教堂屋顶设有十字架。至于其北侧,建有四层高的钟塔,塔顶饰有垜墙,样貌与现时的岗顶教堂钟塔有点相似。整组房屋主要采用平直实墙与斜瓦屋顶的简朴风格,只有教堂与孤儿院入口的设计具有较复杂的装饰,教堂屋顶山墙上亦可能装有带弧线的巴洛克式饰物。
20世纪初重建成今貌
19世纪仁慈堂在议事亭前地的建筑物集合教堂与孤儿院的功能,可在一幅约1860年的「澳门俯瞰图」中得到证实,在该图中,仁慈堂建筑物被标记为「野仔庙」,反映其既是宗教建筑亦是收养被遗弃孤儿的院舍。
现今具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仁慈堂大楼约在1905年重建而成的。
现有的大楼采用砖石结构,建筑整体除花岗石柱基外,均以白色粉刷,给人一种纯洁高雅的感觉。
建筑物正面上层建有外廊,下层则是宽两米的走廊。整个正立面建在十个方形的花岗石柱基上,柱基间则以圆拱相连,柱基上以一对壁柱作装饰。由于整个立面以圆拱作重复设计,使外墙有通透的视觉效果。建筑物宽22米,女儿墙高度为12.5米,左右分为3部份,中间部份略高,其顶上三角形山花高约16米,成为立面最凸显的部份,三角形山花以仁慈堂会徽装饰。立面上下两层各开有7个圆拱,中间3个较大,而圆拱两侧之壁柱设计,上层中央3组为爱奥尼式圆柱,两侧四枝则为爱奥尼式方柱,至于下层则为科林斯式,两侧为圆柱,中间为方柱,并以迭柱形式出现。
这种拱廊及柱式使用方法,与1904年兴建的营地街市立面设计非常相似,可能出自同一位建筑师。以笔者所知,当时澳门具有建筑师职业资格只有JoséMaria Casuso一人,他既为政府设计街市等公共建筑,亦为教会进行教堂翻新设计,如果仁慈堂大楼的设计图则不是从外地购买回来,以上述两个设计的相似性,可推断其设计者极可能是Casuso建筑师。
博物馆珍藏丰富
从20世纪初照片可见,大楼自落成初期采用西式斜坡屋顶,正立面三角形山花上设有贾尼劳主教石像,石像后来因安全问题被拆迁。至于斜坡屋顶,则与澳门大部份西式建筑物一样,于1930年代被改为平屋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台风破坏,另一方面是因为1912年政府规定了日后公共建筑物屋顶应避免复杂的设计,以减少受台风的影响,加上当年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开始在澳门普及,因此,往后不少公共建筑物多以钢筋混凝土平屋顶取代传统铺瓦的西式斜坡屋顶。
2001年12月14日,仁慈堂一楼设立了一所博物馆,以宣扬仁慈堂这个与澳门数百年历史紧密交织的机构,馆藏丰富,包括代表仁慈堂的文物和天主教教会有关的祭品用具及宗教艺术品,反映了天主教教会的发展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其中最瞩目的是1662年的「澳门仁慈堂章程」的原始手写稿及原白马行医院的古老铜钟。
另外,用作仁慈堂兄弟会的会议大厅,装饰略带巴洛克风格,大厅挂着大型的油画,绘画的正是澳门仁慈堂创始人贾尼劳主教,而油画前方的枱上,亦供奉着该主教的颅骨,以纪念其对澳门慈善服务的贡献。
从建筑角度来看,仁慈堂大楼只是澳门其中一座新古典风格楼宇,然而,该大楼却代表了一段四个半世纪天主教慈善组织在澳门的历史,与历史城区其他的中式和西式建筑物,佐证着澳门城市曾担当的东西方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作者介绍
吕泽强
生于澳门,毕业于葡萄牙里斯本建筑学院,其后于法国巴黎夏约高等设计研究中心进修,为首位取得法国文化遗产建筑师资格的华人建筑师。
文:吕泽强 图:陈思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