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東望洋斜巷的紅房子

澳門雜誌
163期
  • 東望洋斜巷的紅房子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東望洋斜巷的紅房子
東望洋斜巷的紅房子

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望洋山開始成為上流社會建造大宅的地區,筆者此前介紹過東望洋山的三座大宅、得勝斜路的洋房,今期介紹的,是位於東望洋斜巷的新摩爾風房屋。

 

新摩爾風格設計外觀

位於東望洋斜巷6號,現時用作澳門歐洲研究學會總部的一座紅色樓房,於2019年被評定為文物建築(具建築藝術價值樓宇)。

據資料顯示,該建築物於1930年由業主D. Maria Heloísa Almeida Martins建造,作為其私人住宅。

大樓的外貌採用19世紀歐洲的新摩爾風格,是澳門現時留存下來為數不多的該風格建築之一,其他有已介紹過的「摩爾兵營」(海事及水務局大樓)、國父紀念館,還有何族崇義堂及一號碼頭。

這座紅房子坐落斜路上的一塊狹長地塊,而且向馬路一側平面成為了一斜邊,設計師巧妙地在房屋的前部建造一處平面為三角形的拱廊,一方面令大宅的入口有一個「前庭」與街道相隔,也為房屋創設了一處半室內的空間。

對於房屋正面的設計,樓高兩層半,因應斜路令地塊兩側形成高低差,房屋的地面層略為升高,使其下可建造車庫,地面層的入口則透過拱廊「前庭」的梯級進入,使入口大門不需要直接開向街道。地面層和一樓都採用拱廊設計,原本是開敞的拱廊露台,後來因使用空調而用玻璃窗封閉。正立面採用對稱構圖設計,按西方古典的三段式,車庫層的外牆以水平橫線作裝飾,仿效大石砌築的堅實基座。地面層和一樓則採用拱廊,分兩側各三個拱,立面兩側及中央以通高兩層的塔司干古典方柱支撐,屋頂以低矮的女兒牆圍欄作結束。

外牆的拱廊並非在澳門一般見到的羅馬圓拱,而是採用馬蹄形拱,地面層拱頂上有紅白色的菱形瓷磚,而且一樓的拱頂部份略呈尖拱,加上拱面紅白色拱石相間,令人聯想到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Andalucia)的摩爾人遺跡,這樣的設計在澳門是獨一無二的。

一樓的拱頂部份略呈尖拱,加上拱面紅白色拱石相間,設計在澳門獨一無二。
一樓的拱頂部份略呈尖拱,加上拱面紅白色拱石相間,設計在澳門獨一無二。

 

室內滿是新古典風味

至於屋內,地面層入口大門之後是一個門廳,然後是位於平面中央的走廊通道,左側有通往一樓的樓梯,右側為兩個房間,然後通道兩側各分佈房間和洗手間、廚房,通道的末端是另一樓梯連通一樓及天台;一樓的平面與地面層相似,樓梯前的兩個大房間用作主席的辦公室及會議室。

室內的裝潢較為簡樸,有新古典柱及簡化的天花飾線。其中,地面層兩個房間之間以一圓拱分隔,圓拱以凸出塊體強化拱石的砌疊,兩邊由矮小的古典柱支撐,該兩個房間有時用作課程或講座的場所。連接一樓的木樓梯扶手欄杆都帶有新古典風格,樓梯一側的牆上開有3個竪直的窗口,窗花的設計則略帶「新藝術」(Art Nouveau)的感覺。樓梯雖然不是放在大廳中央,卻沒有減少其典雅與氣派。地面鋪黑、白、紅色地磚,強調菱形的圖案,使簡樸的室內帶點華麗,同時也配合新摩爾風格運用幾何形裝飾的特點。

大樓內外同樣用上一些幾何的簡化設計,例如地面層及一樓向街拱廊的欄河鐵花及馬蹄拱的窗花,另外天台的圍欄也使用菱形和交叉的幾何設計,使大樓略帶現代感。

原本是私人住宅的房屋於1964年由政府購入,曾改作政府部門辦公室及公務員宿舍,1980年代用作衛生司技術學校的女生宿舍,當時房屋的外牆被塗上黃色,1995年至今用作澳門歐洲研究學會的會址及辦公室,房屋的外牆改為紅色,成為東望洋斜巷的「紅屋仔」。

紅房子坐落斜路上
紅房子坐落斜路上

 

作者介紹

呂澤強

生於澳門,畢業於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其後於法國巴黎夏約高等設計研究中心進修,為首位取得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的華人建築師。澳門科技大學設計學博士(文化遺產保護專業)。

 

文:呂澤強   圖:陳思禮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