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環境,燈光映照在白色的布幕上,戲偶師提着偶棍,在布幕後操控戲偶做出各種靈活動作,再配合人物角色發出維妙維肖的聲音,生動地演繹一個個具教育意義的故事,這項老少咸宜的傳統表演,讓台下的觀眾看得入神。千百年來,皮影戲在傳統戲劇文化中皆有着重要地位,為適應時代,澳門有劇團融合小城特色,發展出獨有的皮影戲風格。
皮影戲源於一份情
「你這個妖怪,將東海龍宮弄得天翻地覆,龍王特派我來降伏你,受死吧!哈!」「哼,算你今天運氣不好,碰上我哪吒,唏!哈!」成立於2019年的影子傳藝劇團會長鄭敏琪和理事長潘志毅在布幕戲台後,擺動着東海巡海夜叉李良和哪吒的皮影戲偶,上演一齣《哪吒大鬧東海》。故事講述《封神演義》中的英雄人物哪吒,英勇救世助人的神話,劇團以現今小朋友的思維及說話方式,趣味活潑地演繹出故事的精髓。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皮猴戲,它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之一是漢武帝與李夫人的故事。」潘志毅用有別於演戲時的聲線說道。相傳李夫人是漢武帝非常寵愛的嬪妃,後來李夫人去世,漢武帝傷心過度,日夜思念,當時有一名道士自稱可讓李夫人的靈魂出現,實際上是用布幕及燈火重現李夫人的身影。後來故事流傳到民間,便有人研究出以光影作表演,創作出皮影戲的民間藝術。
正職為教師的鄭敏琪,認為皮影戲能讓小朋友認識中華傳統文化,透過生動有趣的演繹,使他們對神話故事中的價值觀產生共鳴,從而培養出良好品格。在澳門劇場界活躍逾十年的潘志毅,則把演藝事業寄託於皮影戲上,以自身的劇場經驗,幫助劇團創造出全新的表演形式,跳出傳統框框,發掘皮影戲的無限可能。為了達成心願,他們早在影子傳藝劇團成立前兩年,便開始到訪中國内地及台灣地區鑽研學藝,目的是把這傳統文化帶回澳門傳承與推廣。
從道具到演出親力親為
傳統的皮影戲偶多會使用牛、羊、驢等動物皮革雕刻製作,但隨着時代變遷,現時大多改以紙類、透明膠片取代,不但製作方便,色彩亦更為豐富,大大減輕了重量,能更靈活地做出不同動作。據鄭敏琪介紹,表演所用的戲偶會有很多活動關節,需要把關節分成一節節來製作,最後才以釘釦組合起來。「我們演出用的每個戲偶,都是由劇團成員手工製作,花上不少時間和心機。」
為響應環保,劇團舉辦的工作坊亦會提供可循環再用的物料給小朋友親手製作皮影戲偶。鄭敏琪說:「我們會教導他們善用洗乾淨的一次性材料,如可以在透明飯盒上面畫出形狀、剪出圖案再上色。一次性飲管可以剪開四邊開口,穿過一次性筷子,把所有東西用膠紙拼貼起來,便能夠製作出一個投影用的小戲偶。」
如果說戲偶是皮影戲的門面,那麼故事演繹便是皮影戲的靈魂。「透過戲偶呈現故事,是很有挑戰性的事。」潘志毅介紹,皮影戲與幕前演出的不同之處,是演出者只能透過操作戲偶,利用光影動作和聲音呈現故事。作為劇團的中堅份子,他除會參與皮影戲的製作和演出,亦會活用以往的舞台經驗,教導演員運用發聲技巧,表達角色的狀態和感情,甚至在表演中策劃及構思一些創新元素。「除了傳統在布幕上的皮影表演,我們也會在戲中加入互動環節。例如,當演到某個情節,角色需要互相追逐時,演員便會『跳出框框』,走到台前或是圍繞觀眾席上演追逐情節。這種在劇場內常見的戲劇處理方式,不但能夠帶動氣氛,還能讓小朋友更加投入觀賞。」
走進社區校園推廣
為宣傳皮影戲此一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劇團成立至今,參與了不少社區演出,最特別的一次,是為澳門葡人之家協會舉辦的木偶節表演《小羊和大野狼》,名字看似簡單,演出卻十分困難。「在構思表演時,考慮到現場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小朋友,他們分別說中文、英文、葡文,在演出的語言方面,我們思量了許久,最後決定不用台詞!」潘志毅笑言,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只用小羊的「咩咩」聲來表達情緒,對演員是一大挑戰。「演出效果超乎我預期,小朋友在觀看演出時,甚至會用小羊的叫聲來與演員交流,看到使用不同語言的小朋友因表演而打成一片,真的很有趣、很歡樂、很難忘。」
除了社區活動,鄭敏琪亦於2022年把皮影戲帶入她所任教的利瑪竇中學,作為跨學科課堂的主題,把皮影切入到不同學科,如常識科、中文科、英文科及視覺藝術科的知識學習。「剛開始只有我一位老師,以一個星期一堂的興趣班形式作推廣。後來獲得校長的支持,加上其他學科老師的協助,讓皮影結合不同學科的知識,正式走進課堂。」她介紹,課程從每個學年初的10月份開始,首先利用皮影戲偶引導學生對光影的探究,自行找出適合製作皮影戲偶的透光材料,再由老師協助學生用環保物料製作皮影戲偶及戲台;在課堂的中後段,老師會帶領學生利用兒童故事改編劇本,學生再翻譯成英文,在翌年的2月以皮影戲形式在學校開放日中演出。
打破傳統 講現代故事
很多人對皮影戲有一個刻板印象:故事都是以人物打鬥為主,潘志毅認為,主因是皮影表演有局限性,而打鬥情節較吸引眼球。「我們的皮影戲會着眼於教育,聚焦歷史文化和品德教育。」他直言,推廣工作並不容易,但每次回憶起觀眾的反應,都會為他帶來動力。「我們希望讓皮影戲跳出傳統,每次表演的劇本都不一樣,例如重新改編一些神話故事,加入符合我們現代人的價值觀。以《哪吒鬧海》為例,表演時會加入保護海洋、提倡環保的信息,讓皮影戲與時並進,陪伴不同年代的小朋友成長,培養其良好的品德和性格。」
2024年12月上旬,《利瑪竇與澳門》皮影戲學校巡演正式上演,鄭敏琪介紹,影子傳藝劇團和利瑪竇中學學生以利瑪竇來到澳門的歷史故事為藍本,以皮影戲呈現一個中西文化交流的澳門故事,這對他們來說是一次新的嘗試。「我從小在澳門長大,因此想呈現更多與澳門相關的故事,讓更多年輕一代認識和瞭解;也希望打破中西文化的界限,活用中國傳統文化來說西方故事,令傳播面更廣,為傳統的皮影戲套上現代新面貌,繼續傳承下去。」
簡單皮影戲偶製作:蝴蝶
材料:剪刀、透明膠紙、油性馬克筆、鉛筆、紙張、透光膠片、吸管、一次性筷子
步驟
文:鄭美盈 圖:宋楚珊 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