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政權交接儀式場館的建築設計

澳門雜誌
162期
  • 政權交接儀式場館(資料圖片)

  • 主禮台設計莊嚴得體(資料圖片)

  • 入夜後的政權交接儀式場館如一個巨大燈籠(資料圖片)

  • 政權交接儀式場館曾舉行「瑰寶呈祥賀回歸展覽」,展示祝賀澳門回歸的珍貴禮物。(資料圖片)

  • 政權交接儀式場館拆除後改建為澳門文化中心廣場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政權交接儀式場館(資料圖片)
政權交接儀式場館(資料圖片)

1999年12月20日零時零分,隨着《義勇軍進行曲》的響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徐徐升起,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這一幕情景,每年的回歸紀念日都能在媒體或展覽上看到,然而,這一重要歷史儀式舉行的場館,卻並不太多人知道或記得,尤其是回歸之後出生的年輕人。今期藉回歸25周年紀念將至之際,與讀者回顧一下那座屬臨時性質的「政權交接儀式場館」的建築設計。

 

尊貴的設計外形

舉行政權交接儀式場館的興建是由中葡聯合聯絡小組作出的決定,原因是當時澳門沒有一個可接待約2,500位嘉賓及舉行盛大儀式的適合場地,中葡兩國達成協議,同意為這次儀式興建一座臨時性的場館,選址在當時將落成啟用的澳門文化中心的花園區。

場館的設計透過向澳門本地建築設計公司進行招標,要求方案不能破壞該新區的景觀,場館雖然只是臨時性質,但必須結構安全,而且外形尊貴。

經過對參加投標的設計方案的評審,最後選取了居澳葡人建築師冼百福(Vicente Bravo)的設計。

由於建造場館的決定距離政權交接儀式只有10個月零10天,施工期只有不到7個月,時間非常緊迫,選定設計方案後,場館隨即開始動工。

場館的設計是現代性的,整個場館是一個長100米、闊40米、高25米的矩形立體,佈置在文化中心大劇院向北延伸的地方,該處當時仍是海邊的廣場空地。

政權交接儀式場館雖然以一個矩形立體為建築形體,但其屋頂的設計形狀很特別,西邊及南、北兩邊都有向內傾下近乎倒三角形的斜面形體,而且屋頂在該三邊向外挑出,在作為兩國政府代表團入口的西向立面,設計以6條25米高的方柱支撐挑出的屋頂,形成的立面設計有點類似中國傳統殿堂或歐洲古希臘神廟的紀念性與莊重感。另外,整個設計強調屋頂及立面的透光性,充分考慮儀式在深夜舉行,透過透光材料(Lexan)在屋頂及外牆的使用,整個場館在夜晚透出耀眼的光芒。加上場館在典禮舉行期間內部的燈光因應不同場合而產生顏色及光暗的變化,從外面觀看,整個場館好似一個色彩斑爛的巨大燈籠。設計意圖就是要表現這個典禮的節慶與熱鬧的氣氛。

由於是臨時性場館,整體採用了鋼支架及桁架結構,屋頂則採用鋁質桁架,整個場館結構由埋藏在場地下的基礎承托,基礎的部份是唯一在典禮後留在場地的,就在現今文化中心北面廣場的範圍內。

主禮台設計莊嚴得體(資料圖片)
主禮台設計莊嚴得體(資料圖片)

 

內部空間設計得體

至於場館的內部空間,設計完全左右對稱。向西的兩國政府代表團入口兩邊是兩國政府代表團專用的空間,包括多間貴賓休息室、會客室、衛生間等,並有通道直接通往主禮台上的代表團座位區。場館南北兩端亦分別設有嘉賓入口,該處設有兩國軍樂團及儀仗隊的休息室,以及嘉賓衛生間。

位於東側的是可容納200人的現場記者席、12間電台轉播室及12個攝影機位置;觀禮座佈置在記者席前面,佈置成蓮花形以代表澳門,各國及國際組織代表的座位安排在禮堂中央並正對主禮台。

主禮台的中央位置設有中葡雙方代表團(各80人)及澳門代表團(23人)的座位,兩側是兩國軍樂隊的演奏區。

主禮台的中央,設有中葡兩國各5位主要領導人的座位;主禮台前部中央處,是兩國領導人的講台和兩組旗桿。

至於主禮台的設計與佈置由設計師Donato Moreno負責,設計的目標是顯現盛典的莊嚴得體,顏色以翡翠綠為主色,寓意吉祥,綠色亦是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的主色。

除此,設計引入葡萄牙文化色彩,主禮台背景牆是白色主色,中間位置嵌以淺浮雕,並裱有綠色絲絨,這設計源於葡萄牙及歐洲國家在喜慶日子時懸掛彩布於陽台的傳統造法。

為了儀式的計時精確無誤,典禮的整個過程是以全球定位系統(GPS)作計時,透過衛星把該系統與世界標準時間計時器連接起來。

1999年12月19日至20日凌晨的交接儀式,場館大禮堂內雲集了2,5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國、地區、國際組織的嘉賓,他們見證了政權交接的莊嚴時刻。

入夜後的政權交接儀式場館如一個巨大燈籠(資料圖片)
入夜後的政權交接儀式場館如一個巨大燈籠(資料圖片)

除了上述場館,為交接儀式還另外興建了兩個臨時場館,分別供12月19日舉行的文藝晚會和官式晚宴之用,均在交接儀式後拆除。

而政權交接儀式場館並非在典禮完成之後就隨即拆除,在2000年1月28日至3月28日,場館內舉行了「瑰寶呈祥賀回歸展覽」,展品包括我國3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贈予澳門祝賀回歸的珍貴禮物。

政權交接儀式場館曾舉行「瑰寶呈祥賀回歸展覽」,展示祝賀澳門回歸的珍貴禮物。(資料圖片)
政權交接儀式場館曾舉行「瑰寶呈祥賀回歸展覽」,展示祝賀澳門回歸的珍貴禮物。(資料圖片)

當時,社會曾有保留該場館作永久使用的提議,然而,由於場館的結構、材料自設計、興建之初只預計作臨時及短期使用,場館最後被清拆。

場館的設計師後來在文化中心的澳門藝術博物館北側的延伸地段設計了外型簡約的「回歸賀禮陳列館」以展示祝賀澳門回歸的珍貴禮物。

至於政權交接儀式的畫面,永遠被記載在史冊之中,亦在每次展覽中出現,也留在當年親眼見證(包括透過電視直播)的人的記憶中。

政權交接儀式場館拆除後改建為澳門文化中心廣場
政權交接儀式場館拆除後改建為澳門文化中心廣場

 

作者介紹

呂澤強

生於澳門,畢業於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其後於法國巴黎夏約高等設計研究中心進修,為首位取得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的華人建築師。澳門科技大學設計學博士(文化遺產保護專業)。

 

作者按:本文部份資料參考移交大典統籌辦公室的出版資料

 

文:呂澤強  圖:陳思禮 資料圖片:盧錦盈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