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廣州都是澳門青年學子北上求學的熱門地點之一,廣州市教育局於2021年公佈,在市內就讀基礎教育階段的港澳台學生約有1.8萬人。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下稱「大灣區」)建設發展,廣州市早於數年前已積極為港澳籍學生提供多元化、具質素的基礎教育公共服務,並於2019年,試點開辦港澳子弟班。
為促進粵港澳教育融合發展,依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意見,在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效應背景下,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應運而生,成為大灣區乃至全國首家港澳子弟學校。
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
www.asjnu.com
大灣區的「港澳味」學校
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下稱「廣州暨大港澳」)成立於2021年9月1日,由暨南大學與香港維港教育集團共同創辦,提供學前、小學、初中及高中階段課程,亦即港澳地區俗稱的「一條龍」學校。廣州暨大港澳總校長鄭景亮介紹,除了港澳學生外,學校亦會招收台灣、華僑及外籍學生,營造有助提升學生語言和溝通能力的氛圍,亦體現學校具國際視野的辦學特色。
鄭景亮續說,廣州暨大港澳以「暨大本色、灣區底色、港澳特色」為辦學定位。『暨大本色』是指依託百年僑校暨南大學,引進其培育華僑的經驗及愛國精神,培育出具備家國情懷兼學術優秀的新時代港澳青少年人才;『灣區底色』代表廣州暨大港澳以培育學生創新科技知識為主要特色,為大灣區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港澳特色』是指依託香港及澳門的國際社會地位,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能夠熟練掌握中英雙語,全面發展及具競爭力的精英人才。」
「國際+」課程接軌世界
「建校的初心是想成為大灣區融創課程的示範體制。」鄭景亮介紹,廣州暨大港澳是一所「以香港教育為核心,以IB(註1)理念為指導,以國民教育為基礎特色」的學校,會以不同的教學模式,助學生面對成長和學習的不同階段。
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會專門開設「IB+港澳融創課程」,以香港課程為核心,並與IB國際課程接軌。高中階段,便會轉為「國際+」課程模式,開辦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課程。他指,為了更好地推行「IB+港澳融創課程」,廣州暨大港澳花了不少心思,「我們的教學團隊來自五湖四海,除了在香港聘請具資深教學經驗的老師外,還在不同地方聘請擁有豐富IB教學經驗的老師。此外,我們所有教學場地和設施,亦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IB國際學校的要求。」
在日常的教學中,廣州暨大港澳會以「兩文三語」作主要學習語言,兩文即簡體中文和英文;三語為普通話、英語和粵語。主要使用香港教材,還會將國家、民族、中華傳統文化融合到學科和實際教學中。除了日常教學,學校亦注重學生的課餘活動,會開辦體育競技、藝術教育、國際視野、STEAM(註2)實踐、情操陶冶、探究實踐等課程,讓學生通過課餘活動,瞭解個人的興趣和特長,以規劃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養成好學、積極態度及正面價值觀。
對於有意回澳門升讀大學,打算參加澳門「四校聯考」的澳生,鄭景亮強調,「國際+」的課程已涵蓋應試內容,「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受到國際社會認同,學生可憑成績報考全球所有學校,在內地亦有132間學校承認HKDSE成績,其中包括清華、北大、復旦等知名學校。」
守得雲開見月明
廣州暨大港澳在疫情期間創校,鄭景亮感歎「辦學路」困難重重,「當時無論聘請老師、改造學校場地等,都受到很大影響。幸好得到辦學團體的協力,上下齊心,共同應對,讓學校如期開學,招生情況亦非常理想。」他指出,辦學初期原不招收高三學生,但有十多名學生因疫情被迫滯留在廣州,無法如期回到香港準備HKDSE,廣州暨大港澳最後決定收取了這批學生,讓他們順利參與了考試。
以往,居於內地的學生要以自修生名義報考HKDSE,並到香港考試,為方便內地居住的考生應試,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於2022年修訂了HKDSE考試規則,由2024年起,接納合資格的內地學校舉行HKDSE,而廣州暨大港澳便有機會成為其中一個考點。鄭景亮表示,要通過申請及認可,過程艱巨,若成功通過,學生便不用長途跋涉到香港考試,能夠為在大灣區城市生活的港澳子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
老師分享
詹文通
耐心助學生適應學習
人稱「Tony Sir」的詹文通,原在香港任職老師,經已在內地工作和生活5年,兩年前決定到廣州暨大港澳任教,是校內IT部主任,以及G10、G11(中四及中五)的HKDSE生物及化學老師。他也是廣州市首批大灣區職場導師,為剛來到廣州的港澳青年,提供生活及職場上的協助。
廣州暨大港澳的學生,主要都是生活於內地的港澳居民子弟,一直在內地接受教育,要協助他們適應新的港澳學習模式並非易事,但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詹文通指出:「學校在這方面花了很多心思,經過大家共同努力,學生都能適應環境。」他平日會鼓勵學生多爭取機會,擴闊眼界,如參加比賽和外出交流,期望他們有日能在大灣區的發展中貢獻力量。
家長分享
Samantha
學校瞭解學生需求
採訪當日,適逢廣州暨大港澳的校園開放日。Samantha和丈夫、孩子一起前來參觀。她說,兒子Darsh正就讀幼稚園,今年5歲,是香港戶籍的中印混血兒,由於他們長期生活在廣州,廣州暨大港澳便成為她的首選:「這裡最吸引我的是『IB+港澳融創課程』,尤其是校長在分享會上提到『每位孩子皆成才』,這一點我十分贊同。」Samantha認為,學校可以更好地瞭解學生的需求,即使日後回香港繼續升學,亦能更快融入香港的教育體系當中。
學生及家長分享
聶梓雅 聶梓瑩
校園生活多姿多彩
從小於大灣區生活的雙胞胎聶梓雅和聶梓瑩,是廣州暨大港澳高二的澳門學生,由於從小在內地接受教育,初接觸港澳融創課程時,要花一段時間適應,幸好在這過程中,學校和老師都給予了十分多的幫助。她們表示,「學校給予我們發揮才能和創意的空間,同學間亦相處融洽,在這邊學習非常快樂。」她們透露,已分別於澳門、香港和內地揀選心儀院校,並開始為升大考試作準備。
林玲(上圖右一)
無縫銜接港澳教育
雙胞胎的媽媽林玲認為,IB及香港課程體系教育,可為學生提供無縫銜接港澳、國際的優質教育,「HKDSE課程與澳門教育體系相近,考試成績亦可直接報考澳門的大學,非常便利。」因此,自雙胞胎初中畢業後,林玲便安排她們入讀廣州暨大港澳。
林玲補充:「現時,在大灣區就讀的澳門學生都可申請澳門特區政府推出的《廣東省學校就讀學生學費津貼及學習用品津貼》,一定程度減輕了學費壓力,亦可加強對子女其他教育的補助。」
註1:IB課程全稱叫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是由國際文憑組織 IBO 為全球學生開設,從幼稚園到大學預科(3-19歲)的課程,提供統一的教學大綱、授課題目、考試標準,是一項極具統一性、標準化量度教育水準的課程體系根據官方組織發佈的要求,所有 IB 學習者需具備以下 10種綜合質素:提問、博學、勤思、溝通、原則、開放、關心、冒險、平衡、反思。
註2:STEAM是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及數學(Mathematics)5個範疇的縮寫。
文:關楚嬋 圖:宋楚珊、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