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說過:「成人不過就是長大了的小孩。」
從前的年代,市面沒那麼多車,也沒那麼多人口與高樓大廈,家長忙於生計,少有餘力關注孩子,街頭巷尾都可以成為孩童們自由遊戲的場所。雖然當時玩具產業仍不發達,卻不減童年歲月的精彩。
隨着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對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的要求更高,昔日的兒童長大後,他們又是如何在都市中,為他們的小孩設計一個可以尋找樂趣、釋放童真的遊樂場所呢?
遊具增歷奇元素
市政署道路渠務廳設施維修處高級技術員鄺式介紹,在設計兒童遊樂場時,首要確定兒童遊樂場的地理位置,評估該區的定位,例如:社區型休憩區、口袋公園、大型用地、郊外休憩區等,亦要分析遊樂場的空間,與周圍的休憩空間、健身空間進行配合設計。規劃上需要對使用對象進行年齡分區及功能分區,然後以遊樂場的主題為基礎,按實際地理環境的空間條件,設計不同體驗的遊樂空間。在符合安全標準及認證的前提下,選擇功能、年齡、規模大小合適的遊具設施。
鄺式指出,市政署盡量避免千篇一律的「罐頭」遊具,選擇多功能及混合式的組合式遊具,透過不同搭配和組合,進一步提高遊樂設施的遊戲價值(Play Value),對兒童而言更具趣味性和挑戰性,然而,尋找合適的供應商訂購組合式遊具並不容易,除了考慮遊具的功能和外觀,同時,還須考慮遊具的材料、質量、價格及貨期。
市政署近年在兒童遊樂場內增添了不少歷奇元素,氹仔海濱休憩區兒童遊樂場、觀音像海濱休憩區兒童遊樂場、松山綜合廣場兒童遊樂場等都設有由網繩、攀爬架與滑梯等組合而成的大型歷奇遊具。考慮到遊具高度和佔地面積,市政署一般將歷奇及具挑戰性的遊具設置在郊外或較空曠的空間;相對來說,由於舊區空間條件所限,及考慮到對鄰近居民所產生的滋擾,遊具種類的選擇相對較少。另外,隨着科技的發展,市政署亦嘗試加入電子科技元素的遊具,增添遊玩趣味及互動元素。
安全是兒童遊樂場不變的考量,作為一名建築師,鄺式認為,遊樂場除了強調趣味、多元、共融,安全意識才是應該放在首位的。市政署會對遊樂設施進行施工前後的安全檢測,並定期按恆常機制進行安全檢查,以確保遊具的安全性能。
融入自然保留特色
鄺式指出,遊樂場的設計不只是單純設置遊具,更需要考慮周邊環境狀況,一併考慮休憩區功能空間或融入整體自然景觀,提供流暢的遊玩動線,及舒適的遊玩空間。在設計氹仔海濱休憩區兒童遊樂區時,設計團隊便根據該處南高北低的地形,營造了一個高低錯落的山坡遊樂場,配置繩網和滑梯組成大型綜合遊戲架及攀爬設施等,創造成以自然為主題的遊樂場空間。整體以草地及大地色系作主色,配以昆蟲、花朵、植物等設計元素點綴,融入大自然。為配合周邊的自然環境,既保留原有樹木,亦加種樹木及綠化以達到自然遮陽的效果。
在設計定位上,兒童遊樂區雖劃分為小童遊樂區(適合2至5歲)及中、大童遊樂區(適合5至12歲),但實際上兩者間並沒有明顯分隔,兒童可以隨意遊走及互動。當中亦設有一些綜合型、不具年齡限制的遊具及設施,如籃形韆鞦、親子韆鞦、磨菇造型設施及山坡爬山石等,分佈於各個地方,形成空間上的互補共存遊戲空間。「這樣設計,是希望為兒童提供互動及交流平台,讓不同年齡及能力的兒童,有一個挑戰及社交學習的機會,以達致共融玩樂的理念。」另外,兒童遊樂區與其周邊環境無縫銜接,延伸到海邊單車徑與旁邊的康體區,整體設計不顯生硬,給人一種遊樂場的設計與周邊環境息息相關的感覺。
白鴿巢公園作為澳門歷史較悠久的公園之一,園內的兒童遊樂場經過優化和改善,劃分小童遊樂區及中、大童遊樂區。小童遊樂區以花卉為裝飾主題,設有花朵造型綜合遊戲架及訓練體能的遊樂設施,並利用自然坡度設置人造草地滑梯區,小童可自由選擇利用滑梯或滑草方式返回平地。中、大童遊樂區以森林為裝飾主題,除有大型綜合遊戲架外,還有富挑戰性的攀爬設施、站立式的滑板形韆鞦、親子韆鞦及動物發聲遊具,增加樂趣及挑戰性。細節方面,設置動物造型洗手設施,及牆身飾以馬賽克拼湊出花卉圖案和白鴿圖案,呼應公園主題及名稱。另一方面,增建多個綠化遮蔭棚,種植如蒜香藤、金銀花、藍花藤、禾雀花等攀緣植物,提升遮蔭效果。
童心未泯設計樂園
鄺式認為,理想的公共遊樂空間需要具備趣味性、多樣性和靈活性。多樣性簡單指可以滿足不同年齡的兒童,提供各類的遊樂體驗。靈活性指沒有規定明確的遊戲方法或設備的使用方式,完全由孩子們自己創造體驗,讓他們主導遊戲的方式,從而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意。靈活性亦可指對遊樂場空間的規劃,她強調「Less is more」,有時候遊具並不是越多越好,空間上留白,能提供兒童自由發揮的遊戲空間,對於整個遊玩行為,會帶來不同的體驗。然而,如何拿捏遊具與開放空間的設置比例及設置安排,便靠設計師累積的經驗及整體規劃分析。
國外一些特別前衛的兒童遊樂場,不僅有趣好玩,遊樂場本身就是一種建築,甚至是一件藝術品,除了適合孩子玩,成人也能一起體驗。出於職業習慣,鄺式每次外遊,都特別留意其他城市的兒童遊樂場,把值得學習的地方記下。即使疫情關係未能外遊,她也會通過網絡,瞭解及掌握兒童遊樂場的發展趨勢與最新動態。
兒童的思維方式和想像力與成人不同,要設計出好玩又前衛的遊樂設施,她認為發揮創意及想像力很重要。「城市的遊樂空間還有很多可能性,當成人嘗試打破對兒童遊樂場的固有想像,那麼樓下空地、郊野草地、海濱長廊等,通通都可成為小朋友的樂園。」
她強調,為了建造出好玩的兒童遊樂場,設計師亦須具備童心及同理心,學會站在小朋友的角度思考問題,對兒童的行為和心理進行揣摩和分析,細心觀察各年齡層兒童的遊玩方式及特點,瞭解小朋友遊玩過程的需求,才能做出多層次、多元、真正好玩的遊樂設計。
家長心聲
梁女士:會再探索更多新遊樂場
家住氹仔的梁女士,第一次帶同孫子孫女到觀音像海濱休憩區兒童遊樂區「打卡」。她說,現在的小孩真幸福,有一個如此大的遊樂場玩。「這是我見過最好玩的兒童遊樂場,除了設計美輪美奐,還加入了不少新穎元素,很值得向大家推介。」
為滿足不同年齡兒童的需求,觀音像海濱休憩區兒童遊樂區設計為一個綜合性的遊樂場。梁女士說:「這裡是一個適合全家大小遊玩的好地方,周邊車位充足,交通方便。場內的親子廁所、哺乳室都值得一讚。我最欣賞的,是這裡設有數個洗手設施,方便成人小朋友清潔雙手。」
她亦提到,在休憩區設置茶座,不但方便市民休息遮蔭,其他多項人性化設施,亦大大改善使用的體驗,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梁女士表示,孫子孫女是第一次來這個遊樂場玩,很多遊具對他們而言都十分新穎,看到他們玩得不亦樂乎,自己也很開心,希望日後帶他們去更多新遊樂場體驗。
陳太:安心讓孩子「放電」
居住於北區的陳太,常會帶2歲半的兒子前往離家較近的祐漢公園遊樂場玩耍。她表示,改造後的兒童遊樂場與之前相比有很大的改觀,除了衛生環境提升,亦鋪設了全新的安全地墊,加上新設置的遊具,較以前更具吸引力。「現在的遊樂場,明顯劃分了不同區域,讓較小的孩子在適當區域遊戲,避免在嬉戲時,被較大的學童撞到,讓我放心了很多!」
「平時只要一說:『去公園玩囉!』,兒子就會十分雀躍,因為他知道可以去蕩韆鞦、滑滑梯和攀爬跑跳。一天當中,他最開心、最期盼的時間,就是在托兒所放學後,帶他來遊樂場玩。有時更會不願回家,當看着其他小朋友都離開了,才會依依不捨地回家。」陳太笑着說。
北區人煙稠密,戶外玩樂的空間不多,遊樂場對居民及小朋友尤為重要。這不僅增加了孩子們的娛樂空間,亦可供家長們聚首交流,輕鬆地獲得更多的育兒資訊。陳太說,到公園除了可讓兒子多接觸他人,學習與人相處,亦有助她擴闊社交圈子。「只要我有空閒,都很樂意帶他到遊樂場玩耍。」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