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龄球沿着优雅的弧线滑行,朝1、3、5、9号球瓶滚去,伴随一阵「轰隆」巨响,十支球瓶应声倒下。打保龄球的动作看似简单,实质是一项极考验体力、协调性及心理质素的运动。每一次投球,都是运动员与自我极限的较量。
今年1月,由赵可儿、李青、苏咏思及许彤组成的澳门保龄球女子代表队,在香港举行的「2025 IBF保龄球世界杯」中摘下铜牌,这是澳门保龄球代表队首次在世界级赛事中夺得奖牌,为澳门保龄球运动写下崭新一页。
短片
从训练到荣耀 澳门保龄球队的世界赛铜牌之路
稳定发挥 缔造里程碑
为期8天的「2025 IBF保龄球世界杯」(下称「IBF」),汇聚了31个国家及地区、约280名顶尖选手同场竞技。在本届赛事中,澳门保龄球总会派出4男4女代表澳门参赛,其中女子队凭藉稳定的表现勇夺团体赛铜牌,实现了澳门保龄球运动的历史性突破。执教澳门保龄球队逾15年的姚文友教练说:「这次夺奖不仅是对运动员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澳门保龄球运动的重大鼓舞!」
回忆备战过程,姚文友先说,保龄球比赛的球道油况是关键变数,不同赛事的油长设置各异。这次IBF的油程直到比赛前一个月才公布,留给球队的调整时间极为有限,「我们要模拟油程反复训练、挑选合适的保龄球,并提前几天将保龄球运到香港进行实地适应。」
谈及团体赛的挑战,姚文友指出:「团体赛考验每位队员的临场发挥,只要有一人表现不佳,即使其他3人发挥出色,也可能把分数拖下去。幸好女子队4名选手在比赛当天发挥得非常稳定,取得了好成绩。」他认为,队员们熟悉香港的比赛环境,加上过往经验与良好心态,造就了这次「天时、地利、人和」的佳绩。「每次外出比赛,都是学习的机会,都是经验的累积。」
专业技术 提升命中率
保龄球是一项老少咸宜的运动,但要达到顶尖水平,便须长年累月的专业训练和指导。「初学者多用『飞碟』打法,即手掌朝下投球,这种方式较易上手,但球路偏直,出现变数的机会较多。」姚文友说,澳门队主推运动员使用更为高阶的「正手」打法。「这是全球职业选手常用的技术,球在行进至球道四分之三时会转弯,大幅提升命中率。」然而,正手打法须更长时间训练,通常需要一至两年才能熟练,而队内成员如今已掌握此技术。
保龄球的重量,同样讲究。男队员通常使用15磅球,女队员则选14磅球。「一支球瓶约重10盎司。透过保龄球的重量和配合正手打法,能有效提高全中机率。」姚文友补充,投球步伐的掌握亦是关键,这是「借力」的过程,在掌握窍门后,既能减轻球的重量感,又能提升投球质量。
严谨选拔 公平竞争
中国澳门保龄球总会目前拥有约50名青训(21岁以下)及集训队(21岁以上)成员,其中男生约30人,女生约20人。队员每周训练5天,时间为晚上6时半至10时半。姚文友说:「队员均为业余选手,须兼顾学业或工作,无法全程参与所有训练,我们希望他们每周最少训练3天。」
每位运动员都希望能代表澳门出外参赛,要入选代表队,必先在严谨的选拔中突围而出。姚文友介绍,教练团会先根据比赛的年龄限制,筛选符合条件的队员,再进行多日的选拔赛。以今次IBF为例,选拔赛连续5天,每天6场,通过稳定性与成绩筛选出最佳阵容。
「这次在IBF获得铜牌,让队内士气大增!」姚文友透露,这次获奖让队员意识到他们有实力与国际选手抗衡。他对年底的世锦赛充满期待,希望澳门保龄球代表队再次取得好成绩,突破自我。
球道油的作用
上油后的球道能够减少摩擦力,使保龄球在这段区域滑行,并在滚动过程中累积能量;当球进入未上油的后段时,摩擦力增加,从而撞击球瓶。
记分方式
•保龄球以局为记分单位,每局共有10个计分格。
•头9个计分格最多有2次投球机会,若第一球便全中,便会进入下一个计分格。击出全中时,该计分格会计10分加上后面2次投球所得的分数。
•若然是补中,该计分格会计10分加上后面1次投球所得的分数。
•最后一格若第一球便全中,则可多投2球,即最多有3次投球机会。连续投出12次全中,可得到300满分「Perfect Game」。
术语
打保龄球时,常会听到不同术语,以下几个是较常听到的。
全中:第一球击倒全部球瓶
补中:第二球击倒剩下球瓶
火鸡:连续3次全中
落坑:球落到球道两侧凹坑
犯规:投球时脚越线,该次0分
记分例子
2025 IBF保龄球世界杯女子代表队心声
赵可儿:经验助我稳定发挥
19岁的大学一年级生赵可儿,父亲和弟弟都是运动好手,在充满运动氛围的家庭中成长,让她从小培养出对体育的热情与天赋。「我一开始接触的是排球,后来在爸爸的鼓励下开始打保龄球,并于2021年底加入球队展开系统训练。」对赵可儿而言,放下练习近十年的排球,并无遗憾,而是带着以往经验踏上新旅程。「过去参加排球比赛的经验,让我面对大场面时可以更从容,减少了心理压力,能更稳定地发挥出平日的水准。」
今次是赵可儿首度参加成人保龄球国际赛事,当知道能代表澳门出赛时,她感到非常兴奋!每天放学后都会到球场练习,努力提升实力。「今年的IBF是对我的肯定,接下来还有更多比赛,希望保持水准,甚至再拿奖牌!」
苏咏思:挑战自我不止步
苏咏思两年前加入体育局的半专业精英运动员计划,但仍要兼顾轮班工作,并且维持恒常训练。「即使无法到保龄球中心,我也会进行体能训练。基本上,我每周7天都会练习,只是每天训练内容有所不同。」在大众眼中,保龄球多被视为娱乐活动,忽视其对技术和体能的高要求,为此,她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保龄球的专业性。
此次IBF,苏咏思参加了个人赛和团体赛。她认为,团队间的紧密合作及地理上的便利,对比赛的成绩有助力。「比赛在香港举行,我们可以携带更多保龄球,在试场阶段根据场地特性选择最合适的保龄球。」此次比赛,她们每人携带了9个保龄球到香港。
已有18年球龄的苏咏思有一个梦想,便是到美国挑战更高水平的赛事。她原计划今年到美国参加职业巡回赛,但因假期等问题要推至明年才实行。「今年,我会继续专注提升自己,保持最佳状态。」
李青:球队给予归属感
「投球击中球瓶的一刻,心情会非常好,这能让我释放生活中的压力。」李青分享,2009年于学校初次接触保龄球后,便对这项运动产生浓厚兴趣,并成为保龄球运动员。其后,她从内地移居澳门,亦没有放弃训练,更成为澳门代表队队员。
对于今次在世界级比赛中获得铜牌,她说大家都没想到。「在队友投出最后关键两球时,我们都感到如梦似幻,难以置信。」这是李青首次代表澳门参加国际赛事,除了带回佳绩,她也收获了与队友相处的美好回忆。「我们虽然是第一次合作,但彼此相处有良好的化学反应,已产生默契。」她说队友会热心教她粤语,尽管她说得不太好,大家也不会取笑她,反而鼓励她努力学习。
「澳门保龄球的实力在亚洲属于前列,加上越来越多后起之秀,相信我们能在更多国际赛事中取得佳绩!」李青对未来充满信心,她希望不断提升实力,继续在比赛中发光发热。
许彤:近廿载初心不变
「爸爸喜欢运动,从小就带我尝试不同的体育活动。有一次,他带我去打保龄球,我马上就爱上了这项运动!」许彤于2006年加入青训队,开始代表澳门出外参赛。当时队内女生不多,苏咏思是她的同期战友。集训队几乎每天都会一起练习,在球场上共同成长,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对许彤而言,这次IBF夺得铜牌意义非凡,不仅是澳门历史性获得首面保龄球世界杯奖牌,也彰显了队员间的合作精神。「无论是练习还是比赛,我们都会互相鼓励,谁有失误也不会埋怨,而是思考如何补中追分。也许正是这种团结精神,让我们能全力以赴,向同一个目标迈进。」她强调,良好的心态是比赛成功的关键。「比赛时,每个人压力都很大,不彼此责怪、不自乱阵脚,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展望年底的公开赛及世锦赛,许彤充满期待:「这次获奖给了我们极大的激励,提升了整支队伍的士气。我们希望能将这份动力延续下去,在更多大型赛事中为澳门争取佳绩。」
文:郑美盈 图:宋楚珊 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