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一双巧手 承袭陶艺匠人精神

澳门杂志
163期
  • 一双巧手 承袭陶艺匠人精神

  • 于2021年举办的《假象──胡显龙陶艺作品展》,展出了多件别具深意的陶艺作品。

  • 除了制造,陶艺亦涉及上色及修补工艺技巧。

  • 现在的陶艺,更多是用作调剂生活的兴趣班,专业性较弱;但却带来不一样的发展生态,让陶艺成为一种生活风格。我把这些看作是时代的变化。—— 胡显龙

  • 工作室内整齐摆放着不同类型的陶艺器皿

  • 陶瓷课程一般分为手捏班和拉坯班,初学者要先学会陶艺的基础知识,其后才可随心自由创作。

  • 陶艺有趣的地方,是即使利用相同工具、手法、土质,作品都会因人而异。

  • 以陶泥创作的艺术品《毛衣系列》

  • 《共融系列IV》获评为东方基金会艺术奖入选作品

  • 1 先搓软陶泥炼土,让空气排出,确保陶泥的质地及干湿度均匀。

  • 2 开始旋动陶轮,以推高下压的反复动作,进一步均匀陶泥。

  • 3 在旋动陶泥的过程中,用手指按压成中空体。

  • 4 在旋动中慢慢拉高陶泥,塑造成器具形状。

  • 5 可利用工具,进一步完善器具形体,加以修饰美化。

  • 6 自然阴干后放进窑中烧制

  • 完成品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一双巧手 承袭陶艺匠人精神
一双巧手 承袭陶艺匠人精神

柔软的陶泥在人手的温度和力度下能够任意变形,经加热烧制后会变得十分坚硬,成为朴实无华的陶艺品。早在新石器时代,华夏文明已出现制陶术,历史深远悠长,陶器除满足了古人的生活需要,其制作技艺亦承载着前人的智慧。时至今日,这门古老的手艺仍是历久不衰,更已演变为一种潮流,走进许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兴趣及艺术创作。

于2021年举办的《假象──胡显龙陶艺作品展》,展出了多件别具深意的陶艺作品。
于2021年举办的《假象──胡显龙陶艺作品展》,展出了多件别具深意的陶艺作品。

 

不忘初衷 推广陶艺逾十载

从器皿类的杯、碗、碟、茶壶,再到艺术类的装饰、摆设,工作室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陶艺品,陶研陶艺工作室负责人陶艺家胡显龙介绍,这些都是他或其学生的陶艺作品。胡显龙在大学修读艺术专业,已选择往雕塑方向发展,接触过各种不同类型的雕塑材料后,迷上了陶泥这一项媒材(Medium),继而用心钻研。在学期间,不仅掌握了创作技艺,亦发现自己乐于教导他人的特质,于是把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其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毕业后,我曾任职学校的美术课老师,后来经一番思考,还是决定回到陶艺专业上,于是在2010年成立工作室。」他说,成立工作室除可专心一致进行陶艺创作,亦可用专业陶艺导师的身份,到不同的学校及社区机构等任教,重拾初心。

除了制造,陶艺亦涉及上色及修补工艺技巧。
除了制造,陶艺亦涉及上色及修补工艺技巧。

胡显龙对陶泥情有独钟,认为这项媒材贴近人类生活,可用其制作不同的器皿。时至今日,陶艺的演变已经不断深化,会根据釉色、造型的变化推进。「现代的陶艺除了外型,亦考虑到意念表达上的创作。」他解释,无论是过去以实用为目的的生活用品,或是现代蕴藏思想意念的艺术创作,陶艺一直都是人类与大自然的一种互动,它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份,反映不同时代和文化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现在的陶艺,更多是用作调剂生活的兴趣班,专业性较弱;但却带来不一样的发展生态,让陶艺成为一种生活风格。我把这些看作是时代的变化。—— 胡显龙
现在的陶艺,更多是用作调剂生活的兴趣班,专业性较弱;但却带来不一样的发展生态,让陶艺成为一种生活风格。我把这些看作是时代的变化。—— 胡显龙

 

现代陶艺教育的演变

制作陶瓷的工序大致可分为炼土、成形、装饰和烧制,每一个工序都需要花上大量时间处理。胡显龙指,每次开办陶艺课前后,导师都会相当忙碌,由于每节课时间有限,加上陶泥软硬不一的特性,导师每次都要预先处理好上课时使用的陶泥。当学员把作品成形,导师便会安排空间保存风干,待烧制成一件件作品后,再送回学生手中,让他们为作品上色。「相比其他媒材,陶艺的每一个工序都会存在失败风险,处理上较其他雕塑材料繁复,若导师不喜欢陶艺的话,未必会选择以这媒材教导学生。」

工作室内整齐摆放着不同类型的陶艺器皿
工作室内整齐摆放着不同类型的陶艺器皿

胡显龙忆述,澳门大概2004年开始有学校推广陶艺,当时有不少热衷于教育的专业陶艺家,到学校、社区推广,以陶瓷为主题的课程于社区盛行。可惜热潮过后,便迎来低迷时期,直到近年,才又以一种新的形式回归大众视野。「现在的陶艺,更多是用作调剂生活的兴趣班,专业性较弱;但却带来不一样的发展生态,让陶艺成为一种生活风格。我把这些看作是时代的变化。」

陶瓷课程一般分为手捏班和拉坯班,初学者要先学会陶艺的基础知识,其后才可随心自由创作。
陶瓷课程一般分为手捏班和拉坯班,初学者要先学会陶艺的基础知识,其后才可随心自由创作。

他说:「以前只是纯粹教拉坯,做一些普通的杯杯碟碟,学生就会很开心,现在若再做同类型的东西,大家很快就会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上,我们要不断推陈出新,构思一些较特别的小摆设、小玩意,让学生做得开心,才会想继续学下去。」面对时代变迁,胡显龙一方面坚守陶艺教学的本心,另一方面不断动脑筋,在课堂风格寻求变化,期望引起更多人对陶艺的兴趣,他愿意持之以恒,把陶艺中的匠人精神流传下去。

陶艺有趣的地方,是即使利用相同工具、手法、土质,作品都会因人而异。
陶艺有趣的地方,是即使利用相同工具、手法、土质,作品都会因人而异。

 

拥抱生活的力度与温度

「用手塑造器物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拥有一双手,任何人都可以尝试做陶艺。」胡显龙说,虽然标准化的技艺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练习累积而来,但初学者仍可以从简单的手捏陶开始尝试,先唤醒使用自己双手制造物品的信念。只要循序渐进地学习,便能将技艺加以运用,达至以陶寄意、藉陶艺创作表达自我的境界。

在陶艺创作的生涯中,胡显龙曾利用陶泥制作出一件件的「毛衣」作品,这亦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他说,制造一件这样的「毛衣」,要花80至100个小时。利用泥条盘筑法,用泥条编织陶制毛衣,做着做着,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完成作品后很有成就感。

以陶泥创作的艺术品《毛衣系列》
以陶泥创作的艺术品《毛衣系列》

「城市人的生活用品,大多是买来的成品,能够花时间造一件产品给自己使用,是一个难得的体验过程,制作中会产生满足感。教授陶艺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希望大家跳出消费主义,反思日常生活的用品从何而来,回想人类的原始能力,与大自然连系。」做陶艺的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作品也不如机器切割般工整完美,在这个过程中,亦能训练创作者的耐性,接受不完美,把这些陶艺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待人处事上。

《共融系列IV》获评为东方基金会艺术奖入选作品
《共融系列IV》获评为东方基金会艺术奖入选作品

 

技艺示范:拉坯

拉坯是陶艺中最古老的成型技法,将陶泥放置在陶轮中心上,藉由不停转动的平面,感受双手与陶泥的互动,由内而外,由下而上,把陶泥制作成专属于自己的器物,可以是杯、碗、盘、瓶、瓮等任何优美的器具形体。

步骤

1 先搓软陶泥炼土,让空气排出,确保陶泥的质地及干湿度均匀。
1 先搓软陶泥炼土,让空气排出,确保陶泥的质地及干湿度均匀。
2 开始旋动陶轮,以推高下压的反复动作,进一步均匀陶泥。
2 开始旋动陶轮,以推高下压的反复动作,进一步均匀陶泥。
3 在旋动陶泥的过程中,用手指按压成中空体。
3 在旋动陶泥的过程中,用手指按压成中空体。
4 在旋动中慢慢拉高陶泥,塑造成器具形状。
4 在旋动中慢慢拉高陶泥,塑造成器具形状。
5 可利用工具,进一步完善器具形体,加以修饰美化。
5 可利用工具,进一步完善器具形体,加以修饰美化。
6 自然阴干后放进窑中烧制
6 自然阴干后放进窑中烧制
完成品
完成品

 

文:郑美盈  图:宋楚珊 受访者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