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的陶泥在人手的温度和力度下能够任意变形,经加热烧制后会变得十分坚硬,成为朴实无华的陶艺品。早在新石器时代,华夏文明已出现制陶术,历史深远悠长,陶器除满足了古人的生活需要,其制作技艺亦承载着前人的智慧。时至今日,这门古老的手艺仍是历久不衰,更已演变为一种潮流,走进许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兴趣及艺术创作。
不忘初衷 推广陶艺逾十载
从器皿类的杯、碗、碟、茶壶,再到艺术类的装饰、摆设,工作室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陶艺品,陶研陶艺工作室负责人陶艺家胡显龙介绍,这些都是他或其学生的陶艺作品。胡显龙在大学修读艺术专业,已选择往雕塑方向发展,接触过各种不同类型的雕塑材料后,迷上了陶泥这一项媒材(Medium),继而用心钻研。在学期间,不仅掌握了创作技艺,亦发现自己乐于教导他人的特质,于是把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其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毕业后,我曾任职学校的美术课老师,后来经一番思考,还是决定回到陶艺专业上,于是在2010年成立工作室。」他说,成立工作室除可专心一致进行陶艺创作,亦可用专业陶艺导师的身份,到不同的学校及社区机构等任教,重拾初心。
胡显龙对陶泥情有独钟,认为这项媒材贴近人类生活,可用其制作不同的器皿。时至今日,陶艺的演变已经不断深化,会根据釉色、造型的变化推进。「现代的陶艺除了外型,亦考虑到意念表达上的创作。」他解释,无论是过去以实用为目的的生活用品,或是现代蕴藏思想意念的艺术创作,陶艺一直都是人类与大自然的一种互动,它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份,反映不同时代和文化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现代陶艺教育的演变
制作陶瓷的工序大致可分为炼土、成形、装饰和烧制,每一个工序都需要花上大量时间处理。胡显龙指,每次开办陶艺课前后,导师都会相当忙碌,由于每节课时间有限,加上陶泥软硬不一的特性,导师每次都要预先处理好上课时使用的陶泥。当学员把作品成形,导师便会安排空间保存风干,待烧制成一件件作品后,再送回学生手中,让他们为作品上色。「相比其他媒材,陶艺的每一个工序都会存在失败风险,处理上较其他雕塑材料繁复,若导师不喜欢陶艺的话,未必会选择以这媒材教导学生。」
胡显龙忆述,澳门大概2004年开始有学校推广陶艺,当时有不少热衷于教育的专业陶艺家,到学校、社区推广,以陶瓷为主题的课程于社区盛行。可惜热潮过后,便迎来低迷时期,直到近年,才又以一种新的形式回归大众视野。「现在的陶艺,更多是用作调剂生活的兴趣班,专业性较弱;但却带来不一样的发展生态,让陶艺成为一种生活风格。我把这些看作是时代的变化。」
他说:「以前只是纯粹教拉坯,做一些普通的杯杯碟碟,学生就会很开心,现在若再做同类型的东西,大家很快就会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上,我们要不断推陈出新,构思一些较特别的小摆设、小玩意,让学生做得开心,才会想继续学下去。」面对时代变迁,胡显龙一方面坚守陶艺教学的本心,另一方面不断动脑筋,在课堂风格寻求变化,期望引起更多人对陶艺的兴趣,他愿意持之以恒,把陶艺中的匠人精神流传下去。
拥抱生活的力度与温度
「用手塑造器物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拥有一双手,任何人都可以尝试做陶艺。」胡显龙说,虽然标准化的技艺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练习累积而来,但初学者仍可以从简单的手捏陶开始尝试,先唤醒使用自己双手制造物品的信念。只要循序渐进地学习,便能将技艺加以运用,达至以陶寄意、藉陶艺创作表达自我的境界。
在陶艺创作的生涯中,胡显龙曾利用陶泥制作出一件件的「毛衣」作品,这亦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他说,制造一件这样的「毛衣」,要花80至100个小时。利用泥条盘筑法,用泥条编织陶制毛衣,做着做着,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完成作品后很有成就感。
「城市人的生活用品,大多是买来的成品,能够花时间造一件产品给自己使用,是一个难得的体验过程,制作中会产生满足感。教授陶艺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希望大家跳出消费主义,反思日常生活的用品从何而来,回想人类的原始能力,与大自然连系。」做陶艺的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作品也不如机器切割般工整完美,在这个过程中,亦能训练创作者的耐性,接受不完美,把这些陶艺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待人处事上。
技艺示范:拉坯
拉坯是陶艺中最古老的成型技法,将陶泥放置在陶轮中心上,藉由不停转动的平面,感受双手与陶泥的互动,由内而外,由下而上,把陶泥制作成专属于自己的器物,可以是杯、碗、盘、瓶、瓮等任何优美的器具形体。
步骤
文:郑美盈 图:宋楚珊 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