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这座中西文化荟萃的国际都会,凭藉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地位,长期扮演着文化交流的桥梁角色。澳门作为2025年中国「东亚文化之都」,这份荣誉不仅凸显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更为城市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专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我们深入探讨澳门如何把握这一契机,扩大城市文化形象、推动艺术发展、促进市民参与、深化国际交流,勾勒「文化澳门」的未来蓝图。
中西汇流的新起点
承接2025年中国「东亚文化之都」荣誉,澳门以「东西汇流 亚洲融和」为年度主轴,特区政府联动多部门及综合旅游休闲企业,推出涵盖大型文化、体育和旅游的年度盛事计划,深化与东亚地区的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梁惠敏表示,申报「东亚文化之都」期间,澳门特区政府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积极推动「演艺之都」建设。「活动年期间,我们增加了各种演艺盛事的东亚文化元素,邀请中日韩知名演艺作品来澳上演和交流,推动休企善用其优良设施,举办更多具国际号召力的文化展演和交流活动,为居民及各地旅客呈献中日韩元素交融的文旅体验。」
梁惠敏介绍,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开幕式于今年3月起陆续在中国湖州市、澳门、韩国安城市及日本鎌仓市举行,特区政府积极参与,携葡萄牙土风舞及粤剧表演赴各地献艺。这些深度文化交流,不仅为异地观众揭开澳门古韵今风的艺术面纱、彰显多元共融的文化厚度,更让澳门艺团在共同展演中,扩阔视野、交流学习,提升澳门文化艺术水平。
品牌盛事点亮文化热潮
为掀起「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澳门」活动年热潮,特区政府在「2025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及「第35届澳门艺术节」等品牌盛事中融入浓厚中日韩元素,邀请同为2025「东亚文化之都」的城市代表,联同本地及海外艺团,打造跨界融合的感官盛宴。
梁惠敏介绍,今年大巡游汇聚来自15个国家及地区的23支国际艺团,连同近60支本地团队,总参演人数约1,800人,涵盖葡萄牙、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摩洛哥、印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利尼西亚、阿根廷、埃及、内地及香港等地。为扩大影响力,文化局还首次通过抖音平台直播,观看人次超过60万,成功将澳门的热情与魅力传递至全球观众。这场巡游不仅是活动年的开幕盛典,更是跨越时空的艺术盛宴,彰显澳门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独特魅力。
紧接其后,以「成长」为主题的第35届澳门艺术节,呈献15项跨领域艺术节目,涵盖戏剧、戏曲、舞蹈、音乐及视觉艺术等,总计77场演出及延伸活动,出票率高达85%,网络宣传触及近540万人次。为突出东亚文化元素,艺术节引入来自中国内地、日本和韩国的四出作品,包括粤剧《南海十三郎》、话剧《德龄与慈禧》、日语音乐剧《魔女宅急便》以及韩国国乐演出《鼓动萨满》。此外,国际舞台映像精选系列放映了日本芭蕾舞剧《竹取物语》和韩国音乐剧《与神同行》,进一步丰富了观众的艺术体验。
梁惠敏表示,文化局推出「东亚文化之都」精选节目折扣,鼓励市民走进剧场,感受中日韩文化的交融之美。「这不仅提升市民参与度,也巩固了澳门作为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
多元定位 展现国际角色
随着国家赋予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及「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三个重要定位,澳门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关键角色。梁惠敏强调,澳门将善用「东亚文化之都」平台,深化与中日韩城市的文化交流,弘扬「共生.创新.和谐」理念,推动文化互鉴与融合。
为此,特区政府邀请了中日韩艺术家共同创作公共艺术作品,并将在公开场合展示,促进文化碰撞与创新。同时,又委约了澳门中乐团组织中日韩艺术家,合作创作音乐作品《东方之光》,并于2025-2026乐季开幕音乐会中进行全球首演。该作品已于8月30日在澳门文化中心成功演出,巧妙融合东方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赢得观众热烈好评,充分展现东亚文化的独特魅力。
对于培养年轻一代的国际视野与艺术素养,梁惠敏表示,特区政府会积极推动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例如,8月4日至7日便带领17名学员赴湖州参与交流学习,又正计划推出「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澳门」活动年大学生文化大使交流之旅计划,招募本地大学生参与,为澳门及日韩青年撒下友谊的种子。「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东亚地区的文化互鉴,也让澳门的多元文化特色走向国际,进一步提升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汇中心的全球形象。」
艺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艺文荟澳」作为特区政府重点文化品牌,以国际艺术双年展的形式,彰显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优势。「这不仅是艺术盛事,更是展示澳门文化软实力与城市魅力的窗口,推动澳门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梁惠敏介绍,文化局会从三方面强化澳门文化交流中心地位:一是通过「艺文荟澳」主场展、公共艺术展、特展、城市馆和平行展等多元形式,汇聚全球顶尖艺术创作,融合东西方文化思潮;二是带动策展、艺术品运输、文创开发等全产业链,延伸至文化旅游与会展经济,形成「艺术+」效应,增强澳门文化与经济活力;三是与国际艺术机构合作,例如衔接威尼斯双年展,促进澳门艺术与全球对话,吸引国际资源汇聚澳门。
在本地参与方面,她指,本届「艺文荟澳」提升了本地艺术家参展比重,「本地策展计划」入选团队可直接进入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澳门展区提案初选,形成「本地孵化—国际链结」的育才模式。此外,首次开放「平行展」公开征集,激发民间创作活力;公共艺术展将艺术融入社区,提升居民的精神生活品质。
经过前三届的实践积累,第四届「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在整体规划与布局上进行了积极优化与调整,包括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模式、跨部门协作机制以及展览方案征集方式等。特别是由六大综合旅游休闲企业主办的「特展」,铺开了兼容并蓄的艺术平台,展现了本地企业参与文化事业的专业水平。这些经验为未来文化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梁惠敏表示,文化局将进一步完善双年展的模式,深化跨部门协作,吸引全球资源,提升澳门文化软实力。
为推动「演艺之都」建设,提升「文化澳门」形象,文化局于2024年推出新一轮本地演出委约制作计划,公开征集具备发展潜力的舞台作品,已选出6个具潜力的舞台作品,提供制作经费、演出及彩排场地、销售及宣传推广等支援,让他们将创作意念化为舞台作品,这些作品涵盖舞蹈、音乐剧、儿童剧等多个领域,将于2025至2026年陆续上演。梁惠敏指,文化局积极组织本地艺团参与国际盛事,亦会推动作品的后续发展,为重演争取资源,促进演艺产业成长。
社区文化深耕 让全民参与
「『文化走进社区』活动将文化资源引入各区休憩点, 2025年举办的三轮活动,每轮吸引约1.6万人参与,凝聚了社区艺文氛围。」梁惠敏表示,文化局与中小企、艺文团体及学校一直都有紧密合作,定期举办演出、文创市集及历史导览,引入国际艺术资源,提升社区文化活力。
「世遗面对面」青少年文遗教育活动以「澳门历史城区」为主题,通过STEM体验、艺术创作等形式,激发青少年的文化创新能力。梁惠敏指,此活动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2024年度「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创新案例,体现了文化局在世遗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努力获得的鼓励与肯定。
此外,文化局积极修复历史建筑、丰富图书馆资源,为学校和社团提供专场活动,进一步推动全民文化参与,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城市认同感。2025年适逢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20周年,文化局在深圳文博会设立「文化澳门.澳门馆」,通过虚拟参观、影视宣传及非遗演出等形式,展示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她说:「展会现场人流不断,参观者对澳门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性给予高度评价,进一步提升了澳门的国际吸引力。」
在智慧文化建设方面,文化局正逐步为所有世遗景点制作线上VR虚拟实境导览,并先后为大三巴牌坊、郑家大屋和益隆炮竹厂旧址推出现场AR扩增实境体验。梁惠敏表示,未来将新增更多世遗景点的数字化导览,并逐步筹建高互动性数字体验的「澳门世界遗产展示馆」,以创新方式展示澳门世界遗产价值。
与此同时,文化局亦会透过不同举措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组织参与国际展会,推广澳门原创IP及品牌,举办讲座培育IP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未来,文化局将持续推进智慧文化建设,以实际行动推进「一中心」「一基地」建设,丰富澳门文化内涵,善用好「东亚文化之都」的名片深化国际文化交流,打造澳门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窗口。
文:郑美盈 司徒若哲 图:宋楚珊 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