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去年曾写过文章介绍新马路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请参阅《澳门》杂志第155期),今期,我们再沿内港海岸线,看看同样采用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建造的几个码头,探究一下这些码头各自的建筑特色。
从檔案及照片可见,直至1930年代,内港的码头仍然是栈桥式码头,这种码头就是在海上以桩柱支撑,在上面建筑窄长的通道与平台,以便船只的停靠及人员、货物的上落,现时路环码头仍属于该类型。
然而,到了1930年代末,内港陆续建成了一些大楼式的码头,这些码头除了用作人员及货物的上落,较大规模的码头都设有货仓及办公室。
11号码头
位于司打口「鸦片屋」对面的11号码头,向火船头街的外立面写着「广兴泰爆竹厂」及「祯祥公司」的中文字样,还用葡文标明是「祯祥码头」、「陈泰记爆竹厂作坊」及「广兴泰爆竹厂作坊」,而向海写着「广兴泰爆竹制造厂总写字楼」,这些公司都属于「炮仗大王」陈兰芳。
该码头大楼规模并不大,建筑物为两层,外墙以洗水石米作饰面以模仿石造。
大楼约建于1930年代末,由「黄安建造公司」建造,未知具体的设计者。
大楼的设计呈现装饰艺术的风格,一楼凸出的、围绕大楼四周的走马露台成为地面层的上盖檐蓬,加上一楼楼顶飘出的圆形转角檐蓬及其横向线条,在码头大楼强调了视觉的水平横向性,而在正面(向马路)及背面(向海)的中央位置,都设有略为凸出的「山花」及旗杆,加强建筑物的竖向性。
该码头实际是广泰兴爆竹厂的专用码头,以载运员工及货物到氹仔卓家村的工厂,码头一楼是该公司的写字楼。
16号码头
位于新马路末端的16号码头,是傅德荫的德记公司专用码头,约于1948年开始建造,从1949年的照片可见,当时向马路的位置只建成了三层高逐层缩小的钟楼,其后有让人候船和登船的有上盖走廊。然而,在1949至开幕的1951年,码头大楼不断扩建,连相邻的17号码头也纳入了其范围,成为当年东亚最宏大的现代码头。
从1951年开幕时的照片可见,码头向马路的一边,在钟楼两侧已经建成了两层高的建筑物(但比现时我们见到的建筑物短),钟楼后面建成了主要的通道带上盖走廊及两侧多处船只停泊处。
码头是大来号轮船的专用码头,1951年4月7日码头开幕当天亦是大来号从香港到澳门的首航仪式,船上载着来澳出席16号码头揭幕典礼的嘉宾。然而,码头的建造并没有因为开幕而停止,其后仍在向马路的建筑两侧继续扩建,加大了临街立面的横向性,并与竖向钟楼形成视觉上的对比。
大楼地面层的乘客与货物出入通道,货车能够直接驶进以便上落货物,大楼一楼设有德记公司的写字楼。
现时,除了在大楼钟楼可见1948及葡文16号码头的字样,向海一边仍能见到中葡文「拾陆号德记码头」的文字。
大楼由土生葡人施约翰工程师设计,留学美国的华人工程师周滋泛承造。
8号码头
8号码头大楼于1939年开始设计,由于遇上太平洋战争,建造工程一直延迟,直至战争末期才开始建造。
按原本的计划,全座码头大楼为四层,地面层是8个货仓及3条汽车、行人的出入通道,一楼及二楼开设海滨酒店,设有茶楼及餐厅,而最高一层是电影院,将成为当时最大规模的码头建筑。
然而,大楼后来只建了两层,并于1953年11月1日启用,当时地面层的一部份货仓及一楼由大丰银号租用,一楼用作银号司理的写字楼。
从建成的大楼可见,一楼及天台都建有凸出的走马露台,为整幢楼房加强了视觉的横向性,而且,露台的圆弧转角也令人想起流线型装饰艺术。大楼的外立面以洗水石米作饰面,并以凹凸的水平线加强视觉横向性。
该大楼有一特别之处,是外露的柱身中段有类似中式的「牛腿」支托构件,令人以为是华人设计。然而,从1939及1953年的图则可知,设计者是土生葡人施约翰工程师。
历史文化亮丽风景
除了上述3座码头,在施拿地马路仍有一系列略带装饰艺术风格的码头:23号佑德码头(1948年)、25号裕和发记码头(1950年)、26号宝兴码头(1950年)、29号泉利码头(1949年)、30号协利码头(1948年)、31号义兴码头,这些码头的设计现代简约,全部都以对称设计,中央为入口通道,两侧是管理及货仓,楼上是写字楼及宿舍。
1940至1950年代,内港是澳门对外客、货运输的主要门户,这些装饰艺术风格码头,体现了当时澳门的建筑设计美学,也见证了澳门交流融汇中西文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如能加以适当的治理活化,这一系列装饰艺术码头,可以成为内港沿岸一道亮丽的历史文化风景。
作者介绍
吕泽强
生于澳门,毕业于葡萄牙里斯本建筑学院,其后于法国巴黎夏约高等设计研究中心进修,为首位取得法国文化遗产建筑师资格的华人建筑师。澳门科技大学设计学博士(文化遗产保护专业)。
文:吕泽强 图:陈思礼、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