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一大特征是以歌(即唱腔)舞(舞蹈)演故事,有扮演成份,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剧种多样,其中被视为中国国粹的京剧,继承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华,融合唱腔、乐器、脸谱、角色,成为剧曲之首,并于2010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了把京剧介绍给澳门剧迷,2022年7月,几位京剧爱好者成立了澳门京剧推广基地,透过到学校及社区宣传,让大家认识京剧。
对京剧一见钟情
澳门京剧推广基地(下称「基地」)导师袁一豪介绍,京剧在清代渐渐兴起,以当时官话(即北京话)融合诗、歌、舞、技于一身,是一种以唱、念、做、打为中心的综合表演舞台艺术。对比南方粤剧,北方京剧有着紧密的结构,例如言谈举止会有一定的手势、台步、动作、方位等,若表现得不连贯就会显得僵硬,动作甚至会接不下去,是京剧被誉为戏曲文化结晶的原因。
袁一豪本是一名舞台剧演员,其后考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戏剧系进修,在学期间初接触到京剧便被其吸引,于是翌年转投台湾戏曲学院专攻京剧系,展开了为期4年的系统性训练课程。「我本身是舞台剧演员,参考世界各地的表演者经验,发觉他们都会从传统文化吸收养份,再融入当代艺术表演中,于是就萌生了以自己作为实验的念头,期望把所学带回澳门,为澳门的演艺事业提供一些养份。」
袁一豪属「半途出家」,原先对京剧所知甚少,他说:「戏曲学校的同学大多都是从小学习京剧,老师简单地描述剧目,他们就知道如何演绎。由于我没有基本功,要由零开始追上,需要花上大量精力。」为了追上进度,他除会从旁观摩同学练习,还自费到校外报读体操班,锻炼身手,终得到大家肯定。
盼将京剧普及化
京剧以北京为基地,传遍全国,但在澳门仍不及粤剧普遍,袁一豪希望学以致用,把京剧引入澳门,填补这空白。「我希望透过推广京剧,让更多人认识中国传统戏剧文化,而京剧和粤剧两者之间其实有一些共通点,可以互相学习。」他指出,很多年轻人认为戏曲是「老一辈音乐」,而老一辈亦习惯以他们的形式叙述京剧,导致新生代听不入耳,丧失了对京剧的兴趣和追求。基地的出现,就是要找出时下澳门人接受的传达方式,让大家知道京剧有它的意义,不是只有「老」。
为了扩阔京剧爱好者的年龄层,基地推出的京剧培训课程分为不同级别,因材施教。袁一豪称,学员都是初学者,大家对京剧的兴趣浓度不一,但基地用心准备教材与教程,提供内地师资教学,甚至引入国家京剧院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等。「京剧未必是热门的兴趣班,但对有兴趣来学习者,单是助他们认识传统文化,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而言,已是一大推进。」
在台湾学成回来,由零开始推广京剧文化,袁一豪表示,希望把专业的训练模式带回来,再结合过往舞台剧及京剧的演出经验,重新整理成行外人都能理解的方式诠绎。他解释,「传统戏曲需要与时并进,但不可盲目『跟潮流』,如何将传统文化消化,在潮流之上跟着脉络前行,将是当下传统艺术的走势。」
入校宣传成效佳
袁一豪在澳门推广京剧文化的工作仍属起步阶段,但路途并不孤单,有着相同理念的基地课程总监古英元,对亚洲传统文化表演艺术、当代艺术、剧场表演皆有涉猎,二人一拍即合,于2022年7月开始在基地举办京剧课程,期望将传统训练模式转化为当代培训。
基地成立时间不长,但目标明确,学员由6至40岁都有,以20至30岁者居多。古英元说:「基地会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做普及教育,教授京剧的基本功、各样技巧和艺术背景,引入武汉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专业的京剧演员来澳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推出当代剧场的演员训练计划,让学员学习京剧,密集锻炼,把京剧基本功转化至当代剧场表演上,以助演员在舞台上展现不同的表达方式,加以推广。」
从小培养京剧兴趣,对京剧推广有重要意义,古英元称:「澳门一直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发展,京剧是其中一大元素。到学校推广时,学生的反应非常理想,反映他们对京剧有一定好奇。」他瞭解这项传统文化在澳门尚未普及,唯有一步一步推广,才能让大家知道京剧艺术的美。
过往,文化局曾多次举行国家京剧院澳门演出系列活动,为配合疫情防控,去年回归檔期的演出未能如期举行,古英元说,艺术节每有京剧演出都很快爆满,反映有本地捧场客,只要推广做得好,相信京剧在澳门会做出好成绩。但他担心,若将京剧过于商业化,未必能积聚忠实观众,「据我瞭解,港澳地区仍未有自身的京剧团。成立剧团,要视乎社会的普及程度,当有一定数量的兴趣者,便可以构思下一步。」
每一个剧种,除了台上演员,台下观众亦不可或缺,两位受访者相信,只要让观众对京剧产生兴趣和渴求,京剧在澳门的发展定可大放异彩。
京剧小知识
起初发源自徽剧,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融合,从「四大徽班」进京,到京剧逐渐声名鹊起,被列入中国十大国粹。京剧讲求四功「唱念做打」和五功「手眼身步法」,表演艺术亦可分为程式化的基本规范、夸张化的七情上面、虚拟化的「一桌二椅」。
角色方面分为四大行当:生、旦、净、丑,扮演不同的角色性质,衣服穿着也十分讲究,古语有云:「小小盔头一点红,浸透心中不舍情,点点盔上纹样色,尽显人间美之评」,光是剧中所戴的各种冠帽大体分冠、盔、巾、帽4类,约有300种。脸谱则以红为忠义、蓝为刚强、白为奸诈、黑为刚毅等五颜六色代表个性特质。京剧能走遍世界各地,成为国粹也是慢慢累积的,可谓唱腔、念白、一招一式和华丽的戏装里都能有一种美的享受。
学员分享
小时候就很喜欢听京剧,会跟外婆一起唱,于是妈妈就带我来学。由于我有学芭蕾舞和拉丁舞,所以练基本功时,不会觉得太辛苦,和其他学员一起上课亦很开心。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表演时,当『装身』后感到自己非常不同,外婆也有来看我表演呢。
黄思祺
我现时为自由工作者,偶尔会参与舞台剧演出。以往也曾接触京剧,虽然只是学了些基础步法,但已感到京剧艺术的魅力,得知有长期演员训练计划,便报名参加。澳门以往没有学习京剧戏曲的课程或工作坊,基地的成立,对演员非常重要。我期望6个月后能将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精华,产生不一样的艺术创作。
王诗琳
文:邓颖庄 图: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