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发展已逾千年,时至今日,印刷品已不仅限于实用性,亦可以是高质素艺术品。
三位90后设计师郑君浩、赵淑莹及刘晓荧,有感于一般印刷物在澳门的发展空间有限,于是将印刷结合文创,以传统印刷工艺「丝网印刷」为切入点,透过举办工作坊及推出文创产品,推广印刷文化。
推广印刷文化
「三点三工作室」于2019年成立,三位主创人分别在澳门及台湾两地修读设计专业。在学期间,他们不时要寻找印刷厂打印作品,由于对设计有所追求,常在作品中加入不同构想,对印刷工艺的要求极高,亦因此屡屡碰壁。
赵淑莹表示:「一般印刷厂最少印量为500份,有些更要1,000份,对学生以及只作小量印刷的创作者来说,实在难以负担。」于是,他们创立工作室,以灵活多样、制版方便、价格便宜的「丝网印刷」自行印刷作品,助人助己。
赵淑莹表示,创立工作室还有另一目的,便是推广丝网印刷。他们希望以丝网印刷制作年历、挥春、环保袋、海报等文创产品,让更多人认识此传统工艺。短短两年,工作室已举办了近50场不同主题的丝印工作坊。她说,丝网印刷操作容易,即使新手亦能快速理解原理,简单上手,是推广印刷文化的理想切入点。「昔日的澳门,制衣业十分蓬勃,当时大量运用丝网印刷的方式拓印图案。可惜,随着制衣业的式微,丝网印刷亦慢慢被数码印刷所取替,时至今日,已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传统印刷工艺。」
丝印应用范围广
传统印刷共分四种,分别是柯式印刷、丝网印刷、凸版印刷及凹版印刷。在日常生活中,柯式印刷较为大众所熟悉。我们现时接触到的传单、海报等,仍大量使用该印刷方式。丝网印刷是在柯式印刷发明之前常用的印刷方式。郑君浩指出,丝网印刷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现时主流的印刷方式,多受机器所限,一般只能在平面的承印物上进行印刷,但丝网印刷因其便携性,即使曲面、球面、凹凸面,或甚如木材、玻璃等不同媒材,都能将图案印在上面。」
郑君浩介绍,丝网印刷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刮板挤压,让油墨通过图案部份的网版,转移到承印物上。印刷前,首先要制作图纹网版。网版的制作方式与冲洗照片同理,在设计好的网版上涂抹感光剂,再放在日照或强烈的紫外线灯下进行晒版,接着是选用合适的油墨进行印刷。丝网印刷可使用多种类型的油墨,包括油性、水性、粉体等,唯一要注意的,是须因应媒材选择相对应的油墨。之后在丝网印版一端倒入适量油墨,再把刮板放在油墨位置上。」他特别提到:「印刷时刮板要呈45度角,在油墨位置往丝网版另一端轻轻一刮,让油墨覆盖整个网版图案,便能清晰把图案印在承印物上。最后,将网版轻轻抬起,避免网版残余油墨黏附在承印物上。」
要好好掌握印刷技巧,必须从实践中累积经验。不论是油墨种类的选用、油墨多寡的调配,还是使用刮板角度的掌握,都是从失败中慢慢学习的过程。郑君浩解说,以胶质物料为例,水性油墨难以在胶质物料上色,这时便应选用油性油墨。为了制作出满意的印刷成品,他们不断尝试及改进,优化制作过程,再总结经验,希望透过工作坊,将这种传统工艺推广给大众。
小市场也有优点
郑君浩及赵淑莹在台湾留学期间,观察到生活中常出现各式与印刷相关的事物,如服装店、咖啡店会把自行设计的明信片、海报,放在店内售卖。郑君浩解释:「在台湾,修读插画、设计或艺术的人很多,其中有部份人会舍自身专业而选择创业,如营运服装店、早餐店等。他们注重品牌形象及物料,也希望透过接触非艺术专业的人群,把艺术融入大众生活。」他说,澳门人口基数小,修读艺术专业的人更少。但郑君浩没有放弃,他已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服装店,店内不仅售卖以丝印制作的衣服,还有海报及明信片等,店铺二楼更设有专属空间,作为举办丝印工作坊的场所。
为了持续发展,「三点三工作室」除了积极为传统工艺引入各式文创元素,还把握机会将丝网印刷带到大众的视野中,如参加文化局举办的塔石艺墟,便让他们得到更多人认识。未来,他们会以本土发展为中心。郑君浩认为,澳门市场小反而为他们带来优势,因为对于个人或社团的出版物而言,印量不多,正适合选用丝网印刷。
近年,工作室开始与本地插画家合作,出版故事画册,插画家负责创作,他们提供印刷工艺。赵淑莹称,澳门特区政府及各大社团都很支持本地文创的发展,他们不时收到举办丝网印刷工作坊的邀请。「我们会结合时事,举办特定主题工作坊,例如政府推行胶袋征费时,我们便举办『环保袋』丝网印刷工作坊,预先设计好标语及图案,让参加者体验丝印的乐趣。」
丝印步骤
文:谢安之 图:宋楚珊、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