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文字以来,书信就是人类传递消息、交流情感的工具。在教育并不普及的时代,许多人不识字,要向远方亲友报信问好,就得请人代笔。古时,投考科举落第的乡村秀才,除任教私塾之外,往往也替人代笔,换取一点酬劳,除书信外,也代人缮写喜帖、讣文。略有点名气的,可能受聘于商贾之家。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兴起,渐渐多人聚居于城市,在街头摆摊代写书信,逐渐成为一门行业。直至20世纪中叶教育普及,文盲扫除,才日渐式微。
营地街市周边多写信檔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女性绝少有受教育识字的机会,故代书者都是男性,以此为业者被称为写信先生(此中的“先生”,不是一般社交的尊称,而是特别对有学识者的敬称,旧日对学校老师就称教书先生,商店管帐的也叫先生),在广东坊间和港澳地区则俗称之为“写信佬”。
澳门大部份居民祖籍广东、福建,来到澳门工作或定居后,常会向家乡亲友报个平安、谈谈近况,不识字者就会光顾写信先生。
在清末以前,从事代写书信维生者多是落第书生、落魄文人,他们四体不勤,干不了粗活,最大的本领就是懂文墨、写得一手好字,其中没有机会或不愿受雇于东家者,摆摊代书也是一条出路。昔日读书人,除习书经,不少兼学医卜星相,故有写信先生兼营占卦相命、卜吉择日之类生意,或以代书为副业。科举废除之后,也有一些西式学堂出来,甚至出洋留学回来的读书人,加入代书行业。
代书营生收入微薄,难以承担店铺租金,几乎都以摊贩形式经营。通常在街市(菜市场)周边摆檔,方便妇人们买菜前后来光顾。在澳门,写信檔最为集中的是营地街市周边,这里不仅靠近邮政总局,附近还有许多政府机构、律师楼,不乏办理商务、民政事务的客人。
代写书信的生财工具很简单,一张写字枱或是折合式的板枱、笔墨、信纸信封,小量参考书便够了,部份也代书外文的摊檔,会有一台打字机。
妈姐是最大客户群
笔者童年(1949〜1959年)在澳门所见,书信摊的顾客大部份是女性,尤以来到澳门打“住家工”的顺德“妈姐”最多。旧时代重男轻女,女性读书识字者稀,而离乡别井孤身在外的妈姐甚重亲情乡谊,经常寄信回家乡,尤其在战乱之后,更时刻想知道家人乡亲近况,与乡间书信来往比较频密,故成为书信摊的最大客户群。
此外,有的人略懂几个字,看报纸没问题,但未能流畅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不熟悉书信格式等等,也会请人代笔。本身既不识字,身边又无识字的亲友者,接到家书,就会请代笔的写信先生朗读一遍,然后口述回覆。写信先生听后,会先在脑子里整理、思考一下,将构想向委托人叙述一次,确定无误始行落笔,再有补充,就写在后面,所以多是写一遍就可“交货”,很少“废品”。
写好信函和信封后,就可以交给客人自行投寄,也有一些书信摊会准备邮票,让客人购买贴上,甚或代为往邮局投递。若有附带小量财物(如汇单、药物、衣物)的信件,会一起代交“巡城马”送去,当然费用另计。
巡城马穿行省港澳
所谓巡城马,也是一门古老的行业,与古代专职传递工作的驿夫相似,亦如今天的速递员,只不过巡城马多属“单干户”。到了清末,大批华工出洋后,称为“水客”的群体架起侨汇侨信的跨国桥梁,专为侨胞侨眷服务,其中以五邑的业务最为发达。另一方面,单在广东省内经营的巡城马,则以省(指省城,即广州)港澳为中心,在周边城镇若干商铺挂单设点收件,定期往返于各城乡之间,为客人传递口信,带信送物,甚至带人(陪同)到异地,沿途照顾饮食,安排交通住宿。他们不但需要熟悉营业范围的乡镇交通与街道,广泛的人脉与强健的体魄更为重要,因为当时的交通不便,经常要转几趟公车、过几趟横水渡,才能到达要去的城镇,再要徒步送件到目的地,一对“铁脚”日行十里八里是经常的事。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内地与港澳先后创建起近代邮政服务,但其网点疏落,派递人手不足,由澳门寄信回乡,往往需时十天八天,还不及巡城马快捷,因而巡城马一直有其市场。直至邮政逐步完善,到1960年代,巡城马业务才告消失。
代写招牌婚嫁文书
代写家书收入微薄,写信先生必须多方经营始能维生。
在营地街市周围的写信先生,不少通晓外文和商业条例,可协助“入禀”做各种申请、申报手续,他们挂起的招牌就不是“代书”而是“秘书”了。
代商店书写宣传字条也是常有的业务,如食肆茶室推出新菜式、商店进行“大减价”,店中没有写得好字者,就会光顾书信摊。荐人馆门楣与门外告示牌张贴的招工字条,也多出自他们的手笔。
往日商人十分重视“招牌”,能请到名家题字固然最好,退而求其次,会请大字写得有气势的写信先生帮忙。有的写信檔标出“大字招牌”的广告语与样办作招徕。
其他业务还有代写婚嫁文书、嫁娶喜联、贺帖喜柬等等,故婚嫁旺季也是代书生意的旺季,但最忙的季节是岁晚。踏入农历腊月,不但代写家书增多,还要写备大量挥春、春联、休业和启市公告等等。整个月的繁忙,带来全年最好的收入,直到大除夕吃团年晚饭前,写信先生才会开始休息较长时间。
电报通信省时省力
将书信以邮递方式送到遥远的异地,耗费的时间和人力资源很大,且常会因各种意外而误事。当异地联系日趋频繁之时,费时费力的通信方式,窒碍着社会发展,而电报的发明部份解决了这个难题。
大约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人发明了电报的理论并制成了电报机,最初用于火车站之间的通讯,同一时间,美国人摩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1791年4月27日〜1872年4月2日)首先实践使用电报机。他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载体,以电脉冲信号的长短对应“点”和“划”,再以点、划的不同组合对应英文字母和数字、符号,编成此后世界上最通用的“摩斯电报码”。
电报应用传到中国后,摩斯的英文电报码不适合中国国情,1873年,法国驻华人员威基杰(S•A•Viguer)采用由四个阿拉伯数码代表一个汉字的方法(称为“四码电报”),挑选了6,800多个常用汉字,参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式,编成了第一部汉字电码本――《电报新书》。1881年,澳门人熟知的郑观应出任上海电报局首位总办时,将《电报新书》增编为《中国电报新编》,并一直使用到清朝末期;民国后至1990年代该书进行多次增修,都以此为基础。如今,港澳居民身份证的中文姓名下方,都附有四字一组的数字,就来自四码电报编码。
电报新闻发布全球
上述的电报编码,都是通用的“明码”,如个人、企业、机构(特别是军方)之间,为免传送的内容外泄,就会使用仅彼此明白的另一套“密码”,所以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就有了破译密码专家的角色。
即使是明码电报,一般人也听不懂从收报机传来“滴滴答滴-答滴答答-”的声音信号,更不懂发出信号,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士才能掌握,于是产生“电报生”这行业,他们服务于军方等政府机关、专营电报的企业、通讯社、报社、金融机构、大企业等。
电报大大增强信息传送速度,对工商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也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全球化发展。电报进入实际应用――特别是无线电发明后,国际性的大型通讯社纷纷以无线电报发布新闻。
在香港的中文报社中,华侨日报于1925年创刊后不久,即转发英国路透社的电报新闻,其派驻广州、上海等内地大城市的记者,也以电报发回当地新闻。其在澳门的分支报社华侨报(1937年创刊),更是澳门最先转发电报新闻的新闻机构。先父曾先后于太平洋战争前后在这两家报社担任电报生,也是服务于港澳新闻机构的最后一代电报生。因为到1950年代中后期,港澳报社纷纷改用字条收报机(将收到的信息在纸条上打孔,仍须人手翻译为文字),再不久,收报机可以将收到的信号转化为文字打印出来,无须电报生翻译,先父也由电报生调任编辑了。
实时通讯取代电报
由于电报技术可用于军事、国际金融交易等敏感范畴,各国、各地区政府对电报收发都有规限,个人或民间机构必须申请获准才能装置和拥有、使用收发报机(包括商业性质与业余性质),一般公众收发电报,都由政府的邮电部门或专营机构提供收费服务。
澳门的公众电报服务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在议事亭前地的邮电大楼建成后,公众若要拍发电报,会前往其24小时营业的邮电厅办理,先将电报收发人资料、电文内容填写在发报单上(如果是中文,还须参照电码本或者付费让人把中文字译成电码),然后由电报生以摩斯电码拍发至终点地的邮电机关,再由邮差派送至收报人处。
由于发送电报的服务收费以每字(词)计算,且价格并不便宜,故电文内容都会尽量精简,以省费用。据澳门邮电局的资料,在电话尚不普及的1960年代,由澳门拍发电报往氹仔和路环,每12字收费3毫6仙;拍发电报前往国外则更为昂贵,例如拍电报往葡萄牙,每字收费3元6 毫5仙。而在当年,一位小学教师的月薪才200多元,1毛钱可以买到一碗白粥和一根油条了。
通讯科技不断发展,继电报之后,电话、自动交换电话、国际长途电话、传真机、无线电话陆续登场,到二十世纪末,各国和地区的公用电报服务机构陆续停运,皆因互联网普及,不论是语音、文字、图像、影像都可以由个人随时随地实时传递到世界绝大部份地方,电报的功能被逐步取代,如今已离开公众生活,只有极少的特别专用范围仍会使用电报。
作者介绍
陈思国
资深传媒工作者。50多年笔耕不断,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散见港澳报纸杂志。
插图画家介绍
陆曦
澳门出生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届澳门美术协会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参加历年澳门美术作品联展,曾在澳门、香港举办《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在葡萄牙举办《陆昌、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是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镜海归帆图》中百米画卷的作者及总监制。
文:陈思国 题头画:陆曦 图:陈思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