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岗顶剧院的建筑特色

澳门杂志
138期
  • 岗顶剧院的建筑特色

  • 通过华丽的剧院前厅,便可进入演出厅。

  • 剧院长廊有楼梯直达二楼

  • 二楼月牙形观众席

  • 演出厅下层观众席呈蚬壳形排列

  • 岗顶剧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历史建筑之一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岗顶剧院的建筑特色
岗顶剧院的建筑特色

位于岗顶前地的伯多禄五世剧院(俗称岗顶剧院)是中国最早的西式剧院,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份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剧院有何建筑特色?现存的建筑物经历过怎样的建造与改造工程?

土生葡人设计

关于岗顶剧院,不论是历史或建筑的描述,中文的资料都较少,然而,葡语学者却有较深入的研究,笔者根据葡籍学者以往的研究作为基础,对建筑物进行现场考察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较深入地向读者介绍这幢历史建筑。

关于岗顶剧院的筹建:1857年,澳门的葡萄牙文化人士与商人组织了一个社团,计划在澳门筹建一座剧院。起初他们打算利用白马行医院的地段,后来又考虑选址在加思栏及道明会的修院,1859年4月20日,获得澳督基玛良士(Isidoro Francisco Guimarães)的批准,成立筹建岗顶剧院的组织以庆祝葡萄牙国王唐・伯多禄五世登基,最后确定选址于岗顶前地兴建剧院。

岗顶剧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历史建筑之一
岗顶剧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历史建筑之一

剧院于1860年落成启用,设计者是澳门土生葡人Pedro Germano Marques(格尔马诺•马葵士,1799-1874),关于这位设计师的现存资料极少,只知他在议事公局从事文书达50年,死后葬于圣奥斯定教堂。马葵士并非建筑师或工程师,但有艺术修养,负责设计并指导了剧院的建造。

剧院建成时并非我们现时所见的样子,根据当时的文字记录,剧院内部只有一个大厅,没有包厢,四周墙壁开有窗户。1872年,剧院建造了新的立面,由塞卡尔男爵(Barão do Cercal)设计,新立面增强了建筑物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塞卡尔男爵安东尼奥.梅洛(António Alexandrino de Melo)在澳门出生,7岁被送往英国读书,后来完成了土木工程的课程,之后男爵曾到罗马生活了两年,在当地学习油画及水彩。

塞卡尔男爵为岗顶剧院设计的新古典主义立面,葡萄牙学者认为是受到里斯本唐.玛丽亚二世剧院的新古典设计影响。

演出厅下层观众席呈蚬壳形排列
演出厅下层观众席呈蚬壳形排列

多番内外改建

1880年,岗顶剧院因经济问题遭法院拍卖,由新成立的「联合俱乐部」(Clube União)以1,400里尔(Reis葡萄牙货币单位)投得,继续为澳门葡人营运这个剧院,到1897年,因白蚁蛀蚀严重而停止运作。

1918年,剧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工程,由土生葡人建筑师José Francisco da Silva负责。在该次工程中,剧院的正立面被拆除重建,然而建筑师在重建中尽量维持了塞卡尔男爵的新古典主义设计。

1926年,剧院的内部空间在新的工程中亦作出改动。

岗顶剧院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曾长期用作「巴黎艳舞团」的表演场地,自舞团搬出后剧院处于闲置状态;1993年,东方基金会对剧院进行大规模的重建修复,由葡人建筑师方丽珊(Maria José de Freitas)负责建筑设计。关于该次修复,笔者与建筑师访谈时看到了当时的照片。在工程中,除了保留剧院的外墙,屋顶、内部结构全部拆除。屋顶原有的木桁架更换为现代金属桁架,剧院内部的空间及装饰亦重新建造,然而,建筑师在该次重建工程中,仍然尽量保持剧院原有的设计特色。

二楼月牙形观众席
二楼月牙形观众席

意大利剧院特色

据葡萄牙学者现存的一些研究,岗顶剧院建成时内部空间受意大利式剧院的设计影响,剧院虽然经历过多次室内外的改建与重建,意大利式剧院的特征基本上得以维持甚至进一步强化。

究竟,甚么是意大利式剧院?

欧洲的剧院设计,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建立基本的空间布局,经过巴洛克时期的改善,成为欧洲剧院设计的典型模式,一直沿用至19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剧院利用了透视原理,加上继承古罗马时期剧场的弧形观众席平面布局,在矩形的室内空间创造了具深度的舞台布景。这样的舞台与观众席布置在巴洛克时期得到发展,以配合戏剧、歌剧、芭蕾等演出。意大利式剧院在17世纪基本成形,并影响了整个欧洲。

通过华丽的剧院前厅,便可进入演出厅。
通过华丽的剧院前厅,便可进入演出厅。

意大利式剧院的空间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舞台、马蹄形平面的大厅及观众席的设计上。其中,舞台的深度加深了,以装设布幕、布景板等后台设施,舞台前面亦加设了下沉的乐池,观众席方面,除了排列弧形的席座,还在马蹄形的墙上筑起多层的包厢。文艺复兴剧院的透视原理在巴洛克意大利式剧院再获强化,多层舞台布景创造空间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而位于中轴线上的包厢由于视线最好,划为皇室及重要人士专用,从剧院内观众席的不同等级安排,直接反映了观众在真实社会所属的阶级。

岗顶剧院的空间布局受到上述意大利式剧院的影响,平面采用马蹄形,舞台前设有下沉的乐池,由于空间规模细小,岗顶剧院没有建设包厢,取而代之筑建了上层的观众座席。

整个剧院外立面以新古典柱廊/拱廊设计,除了加强建筑物的纪念性,亦让观众进入剧院之前有一个过渡性空间。剧院入口大厅的设计参考了欧洲的「镜厅」,略带洛可可的装饰给人华丽的感觉,而大厅旁边还设有小型酒吧空间,用作演出前、中场休息及演出后社交聚会的场所。剧场内部设计带巴洛克风格,金色古典柱、红色略带金线的布幕、地毯及座席使整个空间显得典雅豪华。为显示上层观众席的特殊地位,在入口大厅的另一侧设有走廊式偏厅,开放侧门方便重要人士进出,并有专门的楼梯连贯上层席座。

岗顶剧院虽然规模细小,却见证了西方剧院设计最早「落户」中国的「大历史」。

剧院长廊有楼梯直达二楼
剧院长廊有楼梯直达二楼

作者介绍

吕泽强

生于澳门,毕业于葡萄牙里斯本建筑学院,其后于法国巴黎夏约高等设计研究中心进修,为首位取得法国文化遗产建筑师资格的华人建筑师。

文:吕泽强  图:陈思礼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