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转化转型 跨界跨域 第30届澳门艺术节剪影评析

澳门杂志
130期
  • 转化转型 跨界跨域 第30届澳门艺术节剪影评析

  • 《金钱世界》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剧场体验

  • 《垂舞之巅》的凌空飞跃动作为观众带来新感受

  • 《幻特乐园》于旧法院大楼演出,让观者深刻难忘。

  • 吕嘉率领澳门乐团与德国女高音阿德尔(Katrin Adel)演出理察.史特劳斯作品《最后四首歌》

  • 《离下班还早—车衣记》纪录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制衣业发展

  • 《卡尔的荒诞酒馆》是一场集现场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荒诞剧。

  • 《一寸法师》将日本同名童话转化成创意舞蹈

  • 《二马》将老舍笔下的同名经典长篇小说转化成舞台作品

  • 《非常舞派》的9位舞者,舞技高超。

  • 《雨》由比利时、英国和卢森堡3个着名剧院联合制作。   图片来源:Anne Van Aerschot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转化转型 跨界跨域 第30届澳门艺术节剪影评析
转化转型 跨界跨域 第30届澳门艺术节剪影评析

在第30届澳门艺术节22套多元化节目中选看了12场,综观截稿前所观看的10个制作,不难发现,舞台演艺的形态方式不断在寻求各种各样的转化转型;同一艺团中的成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族裔、不同文化背景,单一性的跨域合作,更已变得越来越接近常态。这可以说是过去30年来,人类社会随着资讯不断发展,网络世界带来全球化概念下,大大拉近了人类之间的距离,将民族与文化的隔阂带来重大突破的必然现象,艺术形态方式的不断在转化转型上的突破,其实亦只是现实社会现象的反映而已。且就所观赏的节目就这几点来作出评说。

嘻哈舞变化转型入殿堂

先观赏的是来自法国格飞舞团的开幕节目《垂舞之巅》(Vertikal)(5月3日),随后是比利时罗莎舞团演出的《雨》(Rain)(5月12日),和法国编舞家Brahim Bouchelaghem创作的《非常舞派》(Mottion)(5月25日),三者都可归类为现代舞,每场演出人数10位或9位。

《垂舞之巅》的凌空飞跃动作为观众带来新感受
《垂舞之巅》的凌空飞跃动作为观众带来新感受

这3台节目的共同点是将街头嘻哈舞(hip hop dance),以各种各样的手法手段,将之变化转型带入剧场,进入艺术的殿堂,务求颠覆大家对嘻哈舞的想像。 

《垂舞之巅》10位舞者通过吊钢丝的辅助,使用攀墙手柄等设备,突出空中垂直舞动翻腾的飞越式动作,力求摆脱地心吸力的凌空飞跃为观众带来新感受,舞台上的「装置」简洁。《雨》的舞台装置则以垂吊粗绳子组成一道围绕在舞台后方的黄金色,带着弧形的垂帘(像雨帘),成为整个演出的「背景」,舞台的地面绘(贴)上各种颜色几何线条,横、直、斜,不对称,相互交错,又散落……《非常舞派》的舞台很简单,几乎就是「空台」一样,仅以带着迷幻色彩变化的灯光,在舞台上以光线投影出不同形状「舞池」的演区。

《雨》由比利时、英国和卢森堡3个着名剧院联合制作。   图片来源:Anne Van Aerschot
《雨》由比利时、英国和卢森堡3个着名剧院联合制作。   图片来源:Anne Van Aerschot

3个舞蹈作品都是高能量的演出,每位舞员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嘻哈舞能成功变化转型,在于舞蹈编排上混杂了现代舞、体育运动、杂技,将嘻哈舞模糊化了。相对来说,《非常舞派》的舞蹈仍保持更多嘻哈舞的特质元素,嘻哈舞的影子仍然鲜明;9位舞者堪称舞技高超,在灯光明暗转换下,无论是动感澎湃的独舞,还是斗志激昂的群舞,在结合带点戏剧性的铺排设计下,都能让观众屏息而观!

舞团分别来自法国、比利时,但成员来自其他国家族裔,制作人员的跨地域性就更广了。单以音乐来说,《垂舞之巅》所用的是作曲家Armand Amar的原创音乐,Amar是一位多元文化背景的作曲家,生于耶路撒冷,在摩洛哥长大的法国人;《雨》更直接采用美国简约主义音乐大师列殊(Steve Reich)于1976年面世的《Music for 18 Musicians》作配乐来演出;《非常舞派》的音乐,混杂了电子音乐、人声、钢琴声,那是现居于基辅乌克兰路的电子音乐人Andrey Symonvych创作音乐项目「r.roo」中的音乐。同时,每个节目都是由两至三个跨地域的团体组织联合制作,《雨》更是比利时、英国和卢森堡3个着名剧院的联合制作,那就更具跨国性了!

《非常舞派》的9位舞者,舞技高超。
《非常舞派》的9位舞者,舞技高超。

跨城乐团合作打造巨作

舞蹈团属跨地域组合,管弦乐团的跨地域组合就更是常态。澳门艺术节主要是戏剧和舞蹈的节目,只有文化局辖下的澳门中乐团和澳门乐团的两场音乐会,两个乐团的成员都来自五湖四海;5月9日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理察.史特劳斯作品专场,更由澳门乐团联同较其早一年于1982年组成的深圳交响乐团,以跨地域合作方式,两团倾力演出。

上半场演出理察.史特劳斯于逝世前一年完成的女高音与乐队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邀来德国女高音阿德尔(Katrin Adel)担任独唱;下半场则演奏大师的传世经典巨作,于1915年面世的《阿尔卑斯交响曲》。这首单乐章交响曲,采用庞大的4管编制,要安排一队由12支法国号,小号和长号各2支的「猎人」,在舞台后与舞台前作远近呼应交替演奏,同时采用了大量敲击乐,当晚单是舞台上所见的乐手阵容已有大约120人!澳门乐团自难单独演出了。

吕嘉率领澳门乐团与德国女高音阿德尔(Katrin Adel)演出理察.史特劳斯作品《最后四首歌》
吕嘉率领澳门乐团与德国女高音阿德尔(Katrin Adel)演出理察.史特劳斯作品《最后四首歌》

《阿尔卑斯交响曲》是一首很典型的「标题音乐」,全曲22个段落都有标题,音乐都很形象化地描绘了攀登阿尔卑斯山过程的所见所闻,可说是一首通俗易懂的乐曲。不过,更大的吸引力仍在于理查.史特劳斯能运用庞大阵容的乐队和独特乐器,有如魔术师般调校出奇幻的音响。当晚的演奏,在「统帅」吕嘉棒下,仅有小疵,并无太大「甩漏」,在这场演出前,两个乐团已在深圳演出过相同的曲目,也就是说这已是经过「热身」后的演出,相信即使是跨域而来捧场的爱乐者亦「收货」了。

车衣记忆转化纪录剧场

《离下班还早—车衣记》与《幻特乐园》,是今年澳门艺术节紧扣澳门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和今日现状的两个制作。纪录剧场《离下班还早—车衣记》纪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澳门制造业――特别是制衣业的发展;资料来源主要透过受访嘉宾提供的一手经验,将过去制衣业车衣女工的记忆转化成剧场,目的是尝试回望上一代的生命历程,探问今天的生活、今天的城市。

《离下班还早—车衣记》纪录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制衣业发展
《离下班还早—车衣记》纪录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制衣业发展

《车衣记》在「牛房仓库」演出,5位表演者,除2位创作演员,还有3位「特邀演员」陈小平、黄小燕和细细,过去都是制衣业工作者;场中简单而粗朴的装置布景,将整个表演场地分成几个演区,主要由创作演员张楚诚主导及将不同部份串连起来。张楚诚的母亲曾是制衣女工,有些对白情节应是他个人的「夫子自道」。另一位创作演员刘婉薇亦曾在制衣业中担任文职工作5年,是晓角话剧研进社社员,她与张楚城在演出中有不少互动的对手戏,采用粗朴的生活方式来表达。

至于3位「特邀演员」基本以「自传性」演出,多以生活谈话方式来推进剧情;在现场演出外,不时穿插经由现场电视播放的制衣工人的访问录像。可以说,这个制作无意将观众由现实带进戏剧世界,却是要唤起大家过去的生活片段――零碎却又平平淡淡的思忆……李惠芬现场演奏她自己创作的钢琴音乐,再加上谢家炜的敲击,则发挥了串连和添加气氛的作用。

融合幻想真实成为乐园

由英姿舞园与意动空间合力于旧法院大楼二楼演出的《幻特乐园》(5月4日),始于2017年的节目《人造玫瑰》,灵感源自马奎斯同名小说,及后于去年「澳门城市艺穗节」再发展,是一个不断在转化转型的制作。这次在艺术节推出的《幻特乐园》,除过去的创作班底,并自台北邀来邓富权担任作品的戏剧构作,也增加了日籍音乐人褔岛章嗣创作现场演出的音乐;此外,演出名单中并加入居澳巴西演员Ana Elisa Morari,也就成为一个多国籍、多语言跨域合作的实例。当晚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便是混杂了舞蹈、音乐、戏剧、形体、装置、马戏杂耍,再结合光影,以此解构现时世界不少城市呈现的「乐园化」现象的现实与假象之间的暧昧。

《幻特乐园》于旧法院大楼演出,让观者深刻难忘。
《幻特乐园》于旧法院大楼演出,让观者深刻难忘。

《幻特乐园》选用旧法院大楼为表演场地,观众踏入大门门廊,便可以感受到「乐园」的气氛,充满热闹、欢乐、缤纷刺激的表演欢迎大家光临,并备有免费饮品与爆谷;「乐园」的员工混杂在人群中,……在正式演出前,在大堂刻意营造出人人进入乐园追求的开心快乐、刺激欢娱的「前奏」。开演时间到了,「游人」随大熊猫快快和乐园大使沿楼梯步上大楼二楼,在走廊上踩着高跷的漂亮女郎再将「游客」情绪拉高,大家进入黑漆的演区围观Elisa高吊在半空的方形立体钢架上的表演,并接龙成为大圆圈欢呼着打转,于兴高釆烈中入座。

场内气氛很快沉寂下来,表演者在「后台」落妆,扮演高跷女郎的刘嘉虹接受访问,回答「你对这个为大家带来欢笑的工作喜欢吗」的问题时,带点迟疑……最后还是说「喜欢」(显然地,那是有点违心之言),此一答案后,演出便进入长约半小时的「核心表演」,这可是与前面一小时气氛相反,截然不同的演出。福岛章嗣成为在暗影下用各种独特手法现场演奏结他的表演者,丰富变化的乐音与音响,赋予「核心表演」更为鲜活的生命力,亦为3位演员相互争逐对方物品(葡式蛋挞、中国戏曲雉鸡尾头饰和西方披肩)时增添张力的来源。3位演员有时扮演乐园中的表演者,有时则以自己身份现身,带给观众的不再是欢乐,而是要让观众思考问题。观众如何去看问题会有不同选择,但这个一小时的演出(实际是一个半小时),前后强烈反差的剧场体验,却让观者深刻难忘。

转化转型效果各异

在5月24日至27日间所观赏的4个制作,见到了转化转型会因为手法和文化差异而有不同效果。

《卡尔的荒诞酒馆》是一场集现场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荒诞剧。
《卡尔的荒诞酒馆》是一场集现场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荒诞剧。

安排在金沙剧场上演的《卡尔的荒诞酒馆》,在1位歌手、一队10人管弦乐队现场重现20世纪初的德语流行曲伴同下,将德国20世纪初着名喜剧演员K.Valentin创作的几篇短篇剧作,由11位演员转化转型成为一场集现场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荒诞剧,或许戏剧内容的时空和观众距离太远了,加上在地的文化疏离,宣传语中「定必令观众笑足全场」的效果未有出现,也就是自然不过的事了。

「北演戏剧」的《二马》将老舍笔下的同名经典长篇小说转化转型,成为直接以中西方文化存在的疏离隔阂为题材的舞台制作,以全男班5位演员分饰了剧中9位男女角色,采用了结合中国戏曲音乐和英国音乐,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藉着马家父子两人「勇闯」英伦的故事,打造出一台京味风趣与英式幽默结合的制作,更意外的惊喜却在最后剧终5位演员的不同谢幕式,观众的热烈反应证明了是次经典转化转型的成功。

《二马》将老舍笔下的同名经典长篇小说转化成舞台作品
《二马》将老舍笔下的同名经典长篇小说转化成舞台作品

安排在海事工房二号的「阖府统请节目」《一寸法师》,是将日本同名童话转化转型而成的创意舞蹈演出,除了日本「反转运动社」的3位男演员,还邀来活跃于港澳舞台的黄翠丝和林沛濂助阵,同是一次跨域合作的制作。整个表演的演区主要在观众席间,开场便由黄翠丝与3位日本演员,将舞蹈、体育、马戏杂耍结合在一起,并加上录像投映、预录和现场的音乐来表演,充满了活力和动感。演出过半后,才由林沛濂饰演的「魔鬼」说出童话故事,并以遥控的玩具车装着以碗为船,筷子为桨,提针作剑,握稻草为剑鞘的一寸法师出场,此时大家才知道,先前所看的表演内容就是一寸法师离开父母外出闯荡,独行走天涯所看到的有趣世界。小观众能否看懂,或许不重要,但就现场观察,大小朋友的反应只是一般哩!看来此一转化转型算不上成功了。

《一寸法师》将日本同名童话转化成创意舞蹈
《一寸法师》将日本同名童话转化成创意舞蹈

同样是转化转型的跨域制作是由比利时剧团Ontroerend Goed、香港艺术节及澳门艺术节共同制作的《金钱世界》,这是将错综复杂、光怪陆离的现代金融体系,转化成「参与式」剧场,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剧场体验。观众进场时按指示入座不同「市场」。笔者成为「彦珍群岛」市场中6位「银行家」其中1位,并以70元兑换了100万元筹码,按演员(主持)指引,依自己的意欲来进行「投资」,每个市场又要选出「金融代表」构成「国际金融市场」。在这个「游戏」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金融投资方式,和不同的赚蚀情况,确实能让观众亲历了现今金融市场的变幻起伏。一小时后,笔者已累积可观财富,但最后15分钟峰回路转,市场发生泡沫金融危机,笔者幸保不失,手边筹码扣除税款后仍有3,000万元!并即时获取一纸凭证!然而,将筹码兑换时才获悉,货币大贬值……

观众不可能在观看两小时的演出后,对现代金融体系的运作一清二楚,却会清晰接收所谓「金钱游戏」和赌场博彩并无分别的信息。将现代金融体系转化成为娱乐场,确是神来之笔的转化转型!

《金钱世界》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剧场体验
《金钱世界》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剧场体验

文:周凡夫  图:周凡夫、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