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沙梨头区有一条小巷叫轿夫巷,葡文街名则是Travessa dos Cules,Cules中文意为「苦力」(坊间口语叫作「咕哩」)。何以有此对应差异,不得而知。但知轿夫巷中的Cules,与苦力围(Pátio dos Cules) 中的Cules意涵并不相同;前者所指苦力是搬运工人,后者所指是出洋华工(坊间称作「猪仔工」),而苦力围之街名,来自此处周边曾有多家「猪仔馆」,聚集大批等待出洋的华工也。
话说回来,轿夫与苦力虽分属两种行业,实质同是扛抬服务,分别在一是抬人,一是扛物而已。
冼星海苦力歌《顶硬上》
人所共知,冼星海是《黄河大合唱》和许多抗战歌曲的作曲者,但未必知道冼星海也有粤语作品。许多年前,笔者在番禺的冼星海纪念馆,买到一盒冼星海作品选的录音带,里面收录了一首合唱曲《顶硬上》,歌词是这样的:「顶硬上,鬼叫你穷,哎呵哟呵哎呵哟呵,铁打心肝铜打肺,立实心肠去捱世,哎呵哟呵哎呵哟呵,捱得好,发达早,老来叹番好。
「血呵、汗呵、穷呵、饿呵,哎呵哟呵哎呵哟呵,顶硬上,鬼叫你穷,转弯、抹角、撞吓呢!留神呢!借光呢!哎呵哟呵哎呵哟呵,顶硬上,鬼叫你穷!(气喘声)」
冼星海在其「创作札记」自述:「写了无数工人的歌,《顶硬上》是一首唯一的纪念母亲的歌,词由她口述的。」据说,冼星海的已故渔工父亲曾在渔船「湾水」时做苦力散工,母亲黄苏英也曾当苦力,故熟悉「顶硬上」这苦力劳动号子。或者,年幼时生活在澳门内港的冼星海也对此留有记忆。
血汗换得半饥饱
「顶硬上,鬼叫你穷!」这句话,澳门的老街坊都有印象,它不止是搬运工人的劳动号子,也是早年广大劳苦大众的「口头禅」。当然,它最常回荡于内港一带。
自葡萄牙人聚居,澳门成为贸易港口开始,就出现为商船装卸货物的搬运行业。一直以来,内港都是水陆交通枢纽,客货运日以继夜,川流不息,各行栏口众多,自然成为搬运工谋生的集中地区。
搬运工人,就是单靠出卖体力换取微薄酬劳的职业,但凡体强力健,不论男女,都可以入行,其必备的工具也很简单:一支粗如手臂的竹竿,两捆粗长的麻绳就是。
昔日的搬运工谋生方式大致分三种,一是个体单干,几乎全是男性,以散客散货为主要客源。他们在内港码头一带,或倚墙而立,或蹲坐路边,等候客人召唤;或有客货轮渡泊岸时,趋前主动向货主或客商招揽生意。酬劳按货物、行李的轻重、大小、数量、路途远近议价,送到后收钱。做完一单生意,又回到原处,继续等客。
另一种方式是「埋堆」,跟随一名领班(俗称「咕喱头」)「搵食」。领班多是稍有资历,有诚信,有些客路之人,其主要客户是偶有大件重物,或大量杂货杂物须搬运者。领班与跟随者并非雇佣关系,仅是友好合作,呼之即来,仍是按次计酬。
第三种形式是受雇于公司。一些拥有一批常有大量货物运送的长期客户(如米行、柴炭行、山货栈)的资深业者,成立公司做搬运生意,视乎公司规模而招聘长工和散工;规模较大、生意好的,还会租买铺屋,既作办公之用,也作员工宿舍,俗称「散仔馆」。这些公司还会置有大板车,作远程运货用。
除了搬运货物,搬运工人还为建筑工地搬运建材、为搬家客人搬运家具,这两种工作更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因为工地环境复杂混乱,容易绊倒;而搬运家具时,若然碰坏了,不单折损酬劳,贵重者更会赔偿不起。
说昔日的搬运业是血汗工种绝不为过。好运时,不知流多少次淋漓大汗,才换得微薄收入,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许多搬运工只能应付基本生活所需,不足以成家立室。最倒霉的,还不是没生意,而是扭伤撞伤,一旦受伤,几天不能开工没收入不在话下,还得借钱医治哩。「血呵、汗呵、穷呵、饿呵」正是昔日搬运工人工作生活的写照。
搬运是永远存在的工种。随着社会进步,近几十年,各种搬运器械的发明与使用,搬运工的劳动强度减轻了,工作条件好了,安全性提高了,工人所获得的报酬权益和各种保障相对提升,往昔的血汗日子已不复见了。
坐轿子严分等级
轿子,由有轮之车(古称「舆」)演变而来,早于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出现原始的轿子。夏禹自述治水情形时提到:「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后人诠释这四载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 欙」(音「雷」)即后来所称之「轿」,本用于行走山路,由人肩抬。
直到唐朝,轿子除了帝王贵族高官乘坐以外,仅特许妇女和老弱有病的官员乘用。宋朝后,轿子在民间稍为多见。描写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繁华景象的《清明上河图》中,可见大街上有人乘轿出行,这种厢式轿子形制已经成熟。到了明清时期,轿子才成为较普遍的代步工具。
轿子有多种形制,有凉轿、暖轿、硬轿、软轿;还有专门走山路的山轿(山兜、滑竿)。城镇中常见的是木制厢式,四梁四柱结构,设顶盖,木板轿底,左右后三方搭板而开窗,挂窗帘,前面设门或不设门,皆有帘,厢内放一或二人靠背坐箱。轿杆设在两侧中部,以具有韧性的细圆木杆制作。
历代统治阶级都制订轿子的形制礼制,不同官阶所用轿子分大小、装饰用料质地的优劣,乃至轿夫的人数皆有规定,僭越者会遭问罪。
《明史.舆服志》载:「百官乘车之制。洪武元年令,凡车不得雕饰龙凤文(纹)。职官一品至三品:用间金饰银螭绣带,青缦;四品、五品:素狮头绣带,青缦;六品至九品,用素云头青带,青缦。轿同车制。」「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庶民车及轿,并用黑油、齐头平顶、皂缦,禁用云头。」
清朝初年,满族官员禁乘轿,汉官则可。《清史稿.舆服志》有云:「汉官三品以上、京堂舆顶用银,盖帏用皂。在京舆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职,舆夫二人,舆顶用锡。直省督、抚,舆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夫四人。杂职乘马。……庶民车,黑油,齐头,平顶,皂幔。轿同车制。其用云头者禁止。」坐轿的等级限制,直到辛亥革命后始告取消。
澳门禁为洋人抬轿
在澳门,明代已有轿子出现在市面。据欧洲着名制图家族布利的特雷多(Joann Theodor de Bry)和以色列(Johann Israel de Bry)兄弟绘制,于1607年出版的《东印度群岛》(Indium Orientalem)里的阿妈港图(AMACAO),可见澳门街道上有中式轿子行走。
而轿子并非中国独有,西方亦古已有之。葡萄牙人居澳后,把西式轿子引入澳门,不过其形制与中式轿子不同。据两位先后任澳门海防军民同知的印光任、张汝霖所编撰、1751年面世的《澳门记略》描述:「夷目亦乘轿。其轿方长如柜,人从顶盖上出入,入则仍以顶板覆之,舁者四人,止则揭板以出。……又有软轿,有硬轿。软轿结绳为之,形如大箕。硬者以木。皆无帷盖。仰卧而舁之,……女则用前所为如柜者,然亦旁启门出入。」
初期,洋人的轿子由他们的黑奴肩抬,到清代也雇用华人轿夫肩抬中式轿,这令清政府认为有失国体,多次明令禁止,也发生过多次纠纷。
据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所载: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8月17日,驻澳门香山县署理佐堂杨昭道在澳门颁布告示:「接奉上宪谕令,雇用本国民人为外夷贱役,久为厉禁。……惟澳门仍见有民人充轿夫者,实属违例。」故颁令严厉禁止。同时亦禁止华人为基督徒做轿夫。
1837年1月26日,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上报清廷的奏折中也提到:「西洋夷人向有自置眠轿、大轿两种。眠轿则方长如柜,从顶盖上出入,入则仍以顶板盖之;大轿则四围均用板帘,无绸纱玻璃等物,俱与华制迥殊。自雇夷奴二人扛抬,黑奴藉此生资,不许华民搀越。惟前有暂寓之他国夷商间雇内地街轿者,经各前任同知及香山县迭次出示严禁,近已无敢受雇。……但小民趋利若鹜,难保不日久玩生,仍蹈前辙。……已严饬地方官时申厉禁,嗣后澳门轿夫傥有甘心下贱,受雇扛抬夷商;……即拘拏重治其罪。若地方官失于查察,甚至讳不上闻,一经发觉,据实从严参办。」
抬轿有技巧讲礼仪
中外轿子均有分畜驮或人抬,抬轿人称轿夫。古时中国,抬官轿的轿夫由官家发粮俸,民轿的轿夫可分三种:1,富人的轿夫由奴仆担任。2,市面有出租轿子的店铺,轿夫要先付一笔「落铺费」(现代所谓「加盟费」)成为「正班」,正班有一定额度,以保障轿夫的出轿机会;每有客人租轿,抽签决定出轿之正班轿夫,轿铺抽取轿资佣金。未能成为正班者,可挂号为「外班」,待正班出缺时补上。3,几名轿夫合作自营的「街轿」。
抬轿看似是简单的体力工作,做起来也须懂点常识和小技巧。最重要的是,起轿停轿时,前面的轿夫要以平和的语调「唱」出口令,知会客人及后面的轿夫。行轿时,众轿夫步速、步幅要保持一致,否则会导致轿子无规律颠簸,坐者难受,也影响行轿顺畅。其次是,前面的轿夫见到路面有情况时,须及时提醒后面的轿夫,适当处理。还有是说话不能太大声或粗言秽语,不能抽烟,出轿前不能喝酒及进食气味浓重如大蒜大葱等。在古代,更要熟知行轿的礼仪,如遇到官轿须绕路回避或停靠让避之类。
华丽花轿放博物馆
余生也晚,懂事时,澳门已无代步的轿子,但还常见到婚礼用的花轿(喜轿)与殡仪中的魂轿、神灵出巡用的銮舆。
花轿,是传统婚仪中最为重要,也最惹人注目的道具,女方尤为重视,因其是明媒「正娶」的象征,也是完成三书六礼最后一步。花轿有分不同檔次,简单的仅覆以绣有龙凤吉祥图案的锦帷,华丽的在轿身雕龙刻凤,镶金砌玉,再有许多装饰,都以象征喜气的红色为主调。在亲迎(迎亲)之日,花轿到女家迎接新娘回男家,仪仗也是丰俭由人,通常有鸣锣开道,跟着是某府迎亲的大灯笼或高脚牌,媒婆(大衿姐)走在两人抬、四人抬或八人抬的花轿前或侧,后面是迎亲礼担、吹打乐队、旗、牌、伞、扇等仪仗,沿途燃放鞭炮,十分热闹。大约在1970年以后,澳门已鲜见花轿迎亲,一座华丽的花轿被送进澳门博物馆,仅供观众「遥想……小乔初嫁」之景象。
在出殡行列中,魂轿置放亡者灵牌或遗照,直往下葬处。在出殡仪式取消后,魂轿也消失了。
如今在澳门还可经常看到的是一众神明(如天后、哪咤)的銮舆(神舆、神轿),在神诞时,神庙值理和善信抬着銮舆遶境巡游,多以舞龙狮前导,沿途敲锣打鼓,中式吹打乐随之,鞭炮轰鸣。这是如今澳门唯一可见的行轿情景。
作者介绍
陈思国
资深传媒工作者。60年来笔耕不断,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散见港澳报纸杂志。
插图画家介绍
陆曦
澳门出生美术家。现届澳门美术协会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参加历年澳门美术作品联展,曾在澳门、香港举办《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在葡萄牙举办《陆昌、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是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镜海归帆图》中百米画卷的作者及总监制。
文:陈思国 题头画:陆曦 图:宾尼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