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人类的忠诚朋友,具有强烈的服从性,只要通过悉心训练,可担任不同工作,狗医生便是其中一种。
有所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在人们苦于疾病、压力之时,狗医生以毛皮依偎作出抚慰,更会当最忠实的听众,倾听对方心声。不过,由家中小宠爱蜕变成疗愈小天使的过程殊不简单,我们邀得澳门动物福利会会长黎莫家莲(黎太),分享平凡小狗走上“医道”的点滴。训犬师许淑贞(Joyce)则介绍其工作及饲主常见误区。两位狗医生义工透过分享参与活动的经历,让我们直击狗医生的活动实况。
小身躯带来大喜乐
成立于2006年的澳门动物福利会(Macau Animal Welfare Association,简称MAWA),宗旨是希望令社会成为没有遗弃、忽视、虐待的动物理想乡,为了令爱护动物的观念融入大众、继而达成这个远大目标,MAWA让动物也为社会出一分力,具体形式就是“小狗当医生”。
当然,所谓“小狗当医生”,并非让动物来诊症施药,而是透过动物辅助活动(Animal Assisted Activity,简称AAA)或是动物辅助治疗(Animal Assisted Therapy,简称AAT)为受众带来正面效益。前者主要透过娱乐和陪伴提升身心健康,后者则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介入方式,透过专家指导,以符合特殊条件的动物作为治疗手段。过去,MAWA曾与邻埠的全人发展中心合作,推出以动物辅助治疗自闭症儿童计划,而澳门的日常活动中心,则以提供AAA活动为主。
黎太介绍,在到访学校的AAA活动中,义工会先与同学们详谈,分享动物保护知识、尊重生命的价值观等,播下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种子,之后再分组与狗医生作亲身接触。对象若是成人机构(如安老院舍),则以陪伴为主,让院友与狗医生互动,如抚摸搂抱、梳毛、喂食、玩耍、拍照等。黎太说:“活动后收到的反应多属正面。如隔了一段时间再拜访学校,学生们都会讨论分享之前在活动中的所得,又或印象深刻的片段,亦会有学生表示,会把体验反馈给父母。而据社工反映,与狗医生互动后,院友们的情绪多有正面改善,狗医生成为谈资,增进院友间互动交流。至于康宁中心,狗医生则为一众病友带来心灵慰藉与温暖。”
从吃闭门羹到先约先得
现时,MAWA的发展已有相当成绩,但成立之初,狗医生的概念尚未为人知时,所受待遇却是大相径庭。黎太忆述:“成立初期,我们的阵容最为鼎盛,有60多只狗医生,但与士气相反,外界反应不甚理想。例如学校恐有学生遭狗咬、医院担心会带来卫生风险、安老院舍也有安全上的担忧,即使我们多番自荐,仍是吃闭门羹。六七年仍未成功举办过一次活动,于此情况下,成员开始逐渐流失。”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多番邀约下,一间照顾残障及智能障碍者的儿童中心终于愿意接受探访,不过院方亦提出条件:须有专业医护人员在场。“幸而当时有成员是医生,亦邀得注册护士同行,活动总算顺利完成。之后,中心工作人员看到院童情况有所改善,于是向同行介绍MAWA的狗医生义工活动。一传十十传百,先是儿童中心、社福中心,继而中小学幼稚园,甚至大专院校、安老院舍、康宁中心亦向MAWA发出邀请。新冠疫情前,预约甚至供不应求。”黎太说。
岁月催犬老 随缘作招募
然而,于备受肯定之时,MAWA却要面对狗医生们年龄渐增的流失问题。普通家庭宠物犬要踏上“医道”,须经过性格评估,考官为测试其服从温和性,会故意抢走狗狗口中食物,又会扯尾巴、舌头,捏起牠的皮等等,极尽撩拨其情绪之能事,之后再要经过数次活动实习,看看犬只能否合群不怕生,方能成为狗医生。获得资格不易,狗的生命又比人短得多,如黎太15岁的爱犬杨桃,这只西施狗医生已等同人的76岁。
黎太说:“当初带杨桃回家时,牠已又盲又跛,经过一轮训练后,终于当上狗医生,并完美地完成工作。”可惜岁月催犬老,杨桃也即将退休。MAWA作为一个非牟利组织,纯粹只是一群志同道合者聚集起来、出钱出力的团体,肯花私人时间从事义工活动者本就不多,当中更要其有养宠物、且所养宠物要具备成为动物医生的适性,重重条件之下,狗医生如凤毛麟角。
对此,黎太抱顺其自然的态度,“义工活动终究不能勉强,即使饲主再热心,如果犬只个性不适合,亦不能强迫牠参加。”现时MAWA主要是依靠口碑及各媒体报道,冀能吸引有心人加入;成员们于日常遛狗时,看到其他乖巧的犬只,亦会向饲主介绍狗医生概念,探询对方有否意愿加入。即使人手相对紧绌,黎太依然乐观面对,自己坚持四个字:“做好本份”。
认识“衰人坏蛋”
尽管宠物犬要当狗医生,不需要什么特殊技能,只要满足服从温和不怕生的条件,但对于一众考生犬而言,考官只不过是“蹂躏”牠们的“衰人坏蛋”而已。这“衰人坏蛋”是何许人也?原来,此乃国际认证专业犬只训练师(Certified Professional Dog Trainer - Knowledge Assessed,简称CPDT-KA)的工作之一。Joyce是澳门为数不多的CPDT-KA其中一员。为考取由CCPDT(注)提供的CPDT-KA资格,她远赴澳洲实习受训,在2009年成功合格。
Joyce说:“要成为训犬师,爱狗的心固然要有,更重要的是,有耐性及不怕受伤。”进行犬只训练,效果难以立竿见影,往往需要反覆尝试不同方法。此外,也要累积接触不同犬只的经验,唯有多接触多吸收,方能更深入理解犬只行为背后的意义,这些都需要耐性去观察研习。另外,犬只在训练过程中时有过激动作,被咬被抓都是稀松平常事,不怕受伤是必要素质。如果自问具备以上条件,可于海外(如英美澳洲等地)参加实习培训,再考取资格。
狗问题?不,是人问题!
训犬师的工作,除了考核狗医生外,亦会进行犬只服从、行为纠正训练,令人意外的是,比起训练犬只,训犬师的工作更多反而是培训饲主。Joyce指出,犬只的不少行为问题,都源于饲主的错误习惯及观念。她举例:过往长辈会说“狗进食时不要靠近,不然会咬你!”这是源于牠们“护食”的本能,如果从开始饲养就这样做,会强化牠这种本能,日后你在牠进食时经过,牠就可能因此猛吠你;反之,若不想犬只有这种行为,就应在其进食时陪在身旁,令牠习惯,久而久之,就不会再“护食”了。
除此之外,Joyce再举出饲主易犯的两大误区。首先是过度溺爱。她指,“不少饲主会当犬只如婴幼儿般照顾,即使做出不当行为亦不予责斥,例如纵容其随处大小便及吠叫,又或者抵受不了犬只撒娇,无时无刻地喂食,这些都会养成了牠们的坏习惯。”
另一个误区是缺乏社交,不少饲主带犬只外出时会用抱的方式,牠们四肢不着地,鲜少与周围人事物接触,更甚者只是养于屋内笼里,完全剥夺其社交。要知道,适度的社交对犬只身心健康都有莫大益处,当失去了这一环,是饲主及犬只的双输局面:饲主可能要面对因此而衍生的行为问题;犬只则长期处在压力下不利健康。
遗憾的是,当这些误区令犬只出现行为问题后,往往会导致弃养,Joyce对此深感无奈:“其实犬只的问题,百分之九十九都可归咎于饲主。像某天你养一只狗,最初有人摸牠时,牠龇牙咧嘴要咬人,你不在意不作纠正:‘又不是咬我,牠可亲我呢。’之后有一天,牠咬了你,你火冒三丈:‘这狗养不熟啦!竟然咬主人!’这究竟是谁的错?”养宠物,是一辈子的承诺,《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那么养宠物,是否也应同理?这值得大众深思。
注:成立于2002年的CCPDT(Certification Council for Professional Dog Trainers,专业训犬师认证委员会)是一个非政府、非牟利组织。该会致力于令犬只训练领域持续专业化。通过标准化测试、技能评估和持续教育,为犬只训练和行为专业人员创建全球领先的能力标准。CPDT-KA乃CCPDT提供的认证资格之一,申请人须熟练掌握人道,并以科学为基础的犬只训练方法,经过考试合格后方可获得资格。
CCPDT信息:www.ccpdt.org
义工感言
狗医生成为人狗纽带
看到安静乖巧地站在义工陈嘉丽(阿Lee)脚边的西高地白威犬Buddy(10岁),难以想像这小家伙初来阿Lee家庭时,竟十分调皮。阿Lee丈夫对饲养犬只颇为抗拒,但在她的坚持下,丈夫“约法三章”,其中之一就是要牠在家时不吠叫。然而犬只吠叫,就如同婴孩会哭闹一样,都是天性使然,这让阿Lee大伤脑筋:“小Buddy当时吠得可厉害了,每当有人到访,就会触动其神经,吠上两个小时仍不停。”所幸经过阿Lee悉心教导训练后,Buddy的吠叫问题大为改善。不过至此丈夫仍未完全接纳Buddy,于是阿Lee寻找可以让Buddy发挥的渠道,最后走上狗医生这路向。
对Buddy来说,考取这资格并不容易,所幸牠熬过考官的“蹂躏”并通过实习,最终成为出色的狗医生。阿Lee向丈夫报告Buddy成为狗医生时,他还不信,嗤之以鼻回了一句:“别说笑了,这调皮鬼怎可能当狗医生。”阿Lee笑笑,也不争辩,在获得狗医生证件后,与Buddy进行了好几次义工探访活动,当丈夫看到活动照片,态度终于软化,真正意义上接纳Buddy成为家庭一员。从丈夫由一开始抗拒到最终主动关心Buddy,乃至于狗医生义工活动中的种种经验体会,阿Lee由衷感到狗医生在人与动物间所起到的纽带作用。
一声可爱吠叫 敲开孤独心扉
于2014年开始从事狗医生工作的巴哥犬Paco(9岁),凭其疗愈亲和的外表,敲开了不少人的心扉。义工高景逸(阿逸)回想一次狗医生义工探访安老院舍活动,有位婆婆离群独处,于是他上前主动关心:“婆婆,我见你坐得那么远,会不会闷呀?”婆婆瞟了阿逸和Paco一眼,无甚反应。阿逸未有放弃,“不如我让Paco跟你打声招呼吧。”Paco随即“汪”地吠了一下,见这狗狗乖巧听话,婆婆不禁伸手摸了牠一下。之后人狗相处融洽,婆婆主动跟Paco玩起来,原来木讷无甚活力的表情,亦绽放生机,嘴角上扬。话匣子一旦打开,婆婆向一人一狗诉说昔日往事,途中,阿逸注意到有位院舍社工远远望着他们微笑。
活动结束后,阿逸有点在意那笑容背后的意义,于是问对方原因,答案令他颇为感动:“原来这位婆婆患有失智症,平日相当抗拒陌生人,有时甚至会破口骂人,已长达三四年未与人好好对话交流。经过这次体验,令我惊讶于动物的疗愈能力竟然是如此之大。”
狗医生将小小身躯内的元气分享予人群,令阿逸感觉到小狗的纯真,能起到一般人类义工难以达成的心灵抚慰作用,“狗医生的存在,无疑是对义工工作的一个正面补完。”
活动剪影
MAWA再出发 人狗相见欢
随着疫情平稳,社会逐步回复活力,MAWA于去年12月中旬应圣若瑟教区中学中文部幼稚园之邀进行探访活动。当日8只精灵可爱的狗医生聚首一堂,义工先与小朋友们分享尊重生命的价值观,讲解一旦饲养宠物,就是一生的承诺,灌输饲养之前要“停一停,谂一谂”的责任观念。之后狗医生们登场,逗得小朋友们甚乐。
对于狗医生义工探访活动,该校幼稚园主任曾淑玲表示:“诚然,一开始难免有安全及卫生上的疑虑,不过在深入瞭解狗医生的专业高门槛及落实卫生方面的把关后,一切都相当顺利,且活动结果比预期更理想,不单加强了学生对动物的认识,更是一次很好的生命教育。家长反应亦属正面,除了因对犬只过敏外,多数都支持子女参加活动。本校已经是第四年邀请MAWA来访,这正是对活动的最大肯定。未来希望能与MAWA保持合作,继续给下一代上好生命教育课。”
文:梁华昌 图: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