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有林林总总的招牌,形成了独特的街道视觉文化。招牌何时传入澳门已经不得而知,但在新马路(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一带漫步,仍可发现逾百年歴史的招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城百业兴盛,商人对招牌非常重视,只要条件允许,就会请书法名家题字,或以名贵材料制作招牌。这些招牌既体现工艺水平,更深具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随着科技发展,胶字、霓虹灯等新式招牌相继出现,为澳门街道渲染上别具风味的繁华色彩。
近年来,随着电脑字体的出现和宣传渠道增多,传统招牌行业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人对这些鲜活生动的商户象征着迷,纷纷以各自的方式守护这种流传已久的城市文化。今期《澳门》杂志,便和读者一同探索相关故事,聆听工作多年的“写字匠”讲述行业点滴;看看设计师如何运用现代技术传承招牌文化;走进手艺工作室,认识霓虹招牌的转变过程;跟随字体爱好者的脚步,探究澳门招牌的现状和存续……传统招牌远不止用作招徕,这方寸之间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都值得好好保存、发展和世代流传。
招牌的演变
商业活动是人类生活社会化的重要一环,随着城市发展,买卖由流动的市集、沿街叫卖逐渐变为以店铺为主的固定方式,要在商店林立的街道吸引行人注目,以至留下印象,他日再次光顾,一个亮眼的招牌是最基本的工具。店铺通过招牌吸引顾客,确切起源已不可考,但可知的是,招牌是集市和坐贾(注)逐渐形成的产物。
“幌子”是招牌的最初形式,出现在战国时期,最早以“酒旗”形式存在,《韩非子》中的《外储说右》记曰:“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其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记载当时酒馆为了招徕客人,把写有“酒”字的布幔悬挂在店门外,此做法后来被其他行业纷纷效仿。
到了汉代,幌子由简单的布幔延伸到悬挂实物展示的形式,商家把所经营之物品或代表性标志悬挂在门前,令顾客可更直观地瞭解,例如于水果店悬挂时令果物,药铺悬挂葫芦(葫芦是医者的象征)……唐代以后,经济发展空前,开始出现各种夜市,酒楼、茶馆、饭店等食肆会悬挂写有店号的灯笼招徕食客,在夜晚尤其吸引目光。
至于现代熟知的招牌形式,则在宋代出现。当时承传已久的市坊制逐渐不再流行,城市商业活动多样化,商户门面装潢成为吸引客源的一大关键,因此商家不再满足于布幔和悬物等简单的传统宣传形式,转而悬挂由木石等材质制成的招牌,招牌内容除了店号,有的还配以图案和雅号,设置上亦分横额、竖牌和挂板等多种形式。随后,招牌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化,逐渐取代幌子的广告作用,成为主流的视觉性宣传方式。
注:在固定地点设立商店,经营物品交易的商人称为坐贾。
短片
传统招牌 记录城市面貌
文:陈锦城 图: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