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气的外销瓷、精美的西洋自鸣钟、稀奇古怪的科学仪器......这些曾经藏于深宫的珍贵文物于澳门艺术博物馆四楼压轴登场,为观众打开了一道历史之门。徜徉于展馆内,眼前彷佛浮现出当年中外使臣执节往返、传教士登陆澳门传教布道、满载新奇货物的巨船在茫茫大海上远航的景象,使人不禁有穿越时空之感。
精美展品再现繁忙商路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馆员郑宏说:「在展览主题的确定上、在展品的挑选上,艺博馆和故宫博物院一直都在不断地探索与总结,从20年来一连串深蕴传统文化内涵的展览名称中,就可见展览内容的丰富多彩。这次展览的主题是『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而副标题是『星槎万里』,『星槎』在古代是舟船的意思,典故记载张骞乘『槎』遇到织女星和牛郎星;而明代典籍《星槎胜览》记录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此标题冀借用典故展开讲述紫禁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交流互动的故事。」
「星槎万里――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分为「远渡重洋」、「西风东渐」、「兼容并蓄」三个部份。
第一部份为「远渡重洋」,主要呈现明、清宫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域外输出的产品,一部份为中国对外输出的瓷器,另一部份为同类于宫廷赏赐品的输出文物。第二部份为「西风东渐」,主要展示与西方科学知识有关的图书、钟表仪器等文物。第三部分为「兼容并蓄」,宫廷造办机构对西方传入的技术和工艺,如:珐琅工艺、玻璃工艺、西洋绘画技法等进行学习和模仿。此外,西方建筑样式也由澳门传入内陆,传入宫廷,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就是把西洋建筑样式引进宫廷的代表杰作。
郑宏介绍,这次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展品数量多且品级高,其中最高级别的一级品文物多达十件;另外,一些不易展出的文物也来到澳门与观众见面,比如一级品马嘎尔尼进贡自来火西式火枪,由于其报关手续困难,郑宏相信这件文物是第一次,亦应该是最后一次离开故宫博物院进行展览。
从《职贡图》看澳门
郑宏认为,澳门从古至今在中西文化交流当中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据史料记载,干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下令各地督抚命人绘制所辖领域外国和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画稿送至军机处,所画内容包括各国、各民族男女之状貌、服饰及生活习俗等,并附文字题记。《皇清职贡图》对于居澳的西方人,以及曾侵澳的荷兰人的容貌、体态、性格、服饰、习俗、风尚和宗教礼仪均有详细研究和生动描绘。如大西洋国夷人:「其人奉天主教,善行贾,多富厚,肌肤白皙,鼻昂而目深碧……」这段文字和图像配合,将欧洲人的形象刻画得维妙维肖。
第一卷更有四段文字,直接提及澳门和利玛窦神父、意大利人、葡国人、荷兰人的关系。其中,图卷中描绘「大西洋国夷人」形象为一男一女,人物上方的题跋写:「有侨居香山县之澳门者统以夷目岁输地租」,以生动、细致的图像和文字确认了澳门在十八世纪中叶所处的国际地位和租借方式。
星槎万里──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
展期:2020年1月11日至4月13日
地点:澳门艺术博物馆四楼
亮 点 展 品
第一部份
远渡重洋
碧玉丹凤松竹梅桩花插
清干隆
通座高14厘米
高11.2厘米 | 厚3.1厘米 | 宽9.8厘米
整器以一掏空的老梅桩之形为花插主体,梅桩环以老松及翠竹。在松树及竹枝两侧各有一只丹凤回首站立,并有灵芝相伴。清宫檔案记载,干隆十四年(1749)曾将类似的花插赏赐暹罗国。
青花花卉纹双耳四足带盖锅
清雍正
通高31.5厘米 口横35.5厘米 口纵20.5厘米
足横18.5厘米
足纵13.5厘米
造型别致,通体以青花装饰,腹部和盖面均凸饰叶形开光花卉纹。雍正时期,我国贸易瓷器出现了一批根据外商要求定制的西洋餐具,此件汤盆即为其时一件独特的定烧之器。
第二部份
西风东渐
万国来朝图
清
纵365厘米 | 横219.5厘米
画中干隆帝安闲地坐着休憩,准备接见各国使臣;后妃们则身着吉服在类似于符望阁的建筑中闲聊,皇子们兴高采烈地嬉戏、放鞭炮,太监宫女们各司其职忙碌于元旦准备工作中。各国使臣带着琳琅满目的外交礼品云集在宁寿门外等候接见,场面十分宏大。
银镀金南怀仁款浑天仪
清康熙八年
高37.3厘米 | 长35.8厘米 | 宽35.8厘米
此件浑天仪为清钦天监官员、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于康熙八年(1669)制作。作为宫中的一种小型天体演示仪器,旋转浑天仪可以演示太阳、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情况(17世纪时,欧洲,尤其是耶稣会的科学家普遍仍以古希腊科学家托密勒的「地心说」为正统,未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并可表现出日、月蚀现象。
第三部份
兼容并蓄
铜胎画珐琅八棱开光山水花鸟图提壶
清干隆
通高37.8厘米 | 口径8.8厘米 | 底径13.3厘米
壶八棱形,八面做开光处理,内彩绘设色山水和花鸟图各四幅。支架内有画珐琅小炉,可盛燃料,用以加温。此壶带有洛可可风格,装饰图案却是中国传统绘画,是典型的东、西方风格融合的画珐琅精品。
紫檀嵌画珐琅西洋人物图插屏
清
高218厘米 | 长114厘米 | 宽70厘米
屏心158 x 99厘米
座114 x 70 x 119厘米
屏风正中嵌铜胎捶揲画珐琅西洋人物图屏心。画面中的人物服饰、建筑、家具等具有明显的西洋风味,绘画方法吸取了西洋焦点透视之法。此件屏风诸多方面都显示出中西合璧的特点,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文:黄桂兰 图:宋楚珊、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