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本澳第3例本地基孔肯雅热病例,及早发现怀疑病例,卫生局日前完成区神父街八达新邨(兆发楼)风险区域的应对工作后,于昨(10)日及今(11)日继续在得胜街附近风险区域开展应对工作,透过挨家挨户上门检查,向居民进行防蚊健康宣教,面对面指导辨识家中容易积水的位置,手把手教导清除积水方法,以减少白纹伊蚊孳生。期间共巡查138座楼宇共1,511个住户及174间地铺,向2,896户派发宣传单张;此外,亦于区域内设置临时抽血站,为出现疑似基孔肯雅热症状的人士进行抽血送检,其中有2名居民有基孔肯雅热疑似症状已即时抽血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未发现与病例相关连的其他个案。
卫生局指出,基孔肯雅热在本澳是通过带病毒的白纹伊蚊叮咬人而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清除孳生源是最有效预防措施。在巡查期间,卫生局人员协助居民检查花瓶、花盆底盘等家居常见积水容器时,发现部份住户的容器已有孑孓孳生情况,于是即时协助处理,并向居民作防蚊健康宣教;此外,亦发现部份公共区域存在积水容器,未有盖好或倒置,有些甚至已孳生蚊虫,会增加基孔肯雅热传播风险,故应特别留意及防范。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又称屈公病,其临床表现、传播方式、预防控制方法等均与登革热类似;潜伏期为1至12天,通常3至7天,主要表现为发热、严重关节痛,其他常见症状包括:肌肉痛、头痛、恶心、疲倦和皮疹等,多为轻症并持续数天。重症及死亡病例较少见,但关节痛可严重到影响个人活动并持续数周至数月,以对症治疗为主。
本澳目前处于蚊媒传播疾病的风险季节,卫生局呼吁居民不要掉以轻心,应注意环境卫生,加强清除家居及工作环境积水,杜绝蚊虫孳生,做好“防蚊三招”共同防控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等蚊媒传播疾病:
居民如有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有关的居住地点或旅游史;医生应对怀疑基孔肯雅热病人及时作出检测和通报。卫生局公共卫生化验所可提供基孔肯雅热检测服务。若有疑问,可致电卫生局传染病热线28700800或浏览传染病资讯网页http://www.ssm.gov.mo/c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