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一直都是农耕时代百姓所崇敬的瑞兽。后来在大型祭祀庆典活动中,人们以“龙形舞蹈”表达祈福纳吉之意。南宋词人辛弃疾于《青玉案•元夕》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可见当时人们在欢度佳节时已颇重视舞龙活动。
经过数千年的流传与发展,舞龙已经成为表演形式丰富、风格各异的民俗演出。为了更好地传承保育中华传统文化,2020年6月,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把“舞龙”新增到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清单。
澳门龙狮团体――澳门罗梁体育总会(下称“罗梁总会”),是本地龙狮表演团体的中坚份子,对推广舞龙文化不遗余力。
龙盘濠镜近百年
舞龙若按照地区划分,大致分为南龙与北龙。在澳门常见的大金龙,便属于南龙。大金龙的头身覆盖上色彩华丽、质感精致的布料,龙身可长达数百米。为体现龙的威武气势,舞者会加入穿梭及盘旋动作,十分考验舞者的体力。而九节龙则属北龙之一,其龙头龙身相对短小轻巧,透过十人的紧密合作,舞动出一连串华丽的动作,极为注重舞者的姿态。
罗梁总会理事长潘敬文介绍,岭南大金龙在澳门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主要见于传统庆典活动,而九节龙则在1995年引入澳门,主要见于街头表演、室内表演及竞技舞台中。“引入九节龙的好处,一是有助舞龙的长远发展,二是能让更多澳门人,认识到舞龙表演的多样性。”
澳门早期的大金龙,舞者都包裹在龙身之中,后排舞者只能靠观察前排舞者的脚步来跟着移动,其后才演变成以长杆撑起龙身,即现时的表演模式。
潘敬文称,除了表演模式的改变,龙身的制作亦有所提升,如布料、支架材质等都较以往轻便,唯独颜色花纹无太大变化。“龙队都偏向于选取色彩艳丽、醒目的颜色,而在出战国际赛事时,龙身一般采用绿色,代表澳门区旗的颜色。又会沿用传统的滚边幼笔花纹,勾勒出龙鳞形状,舞动时的视觉效果更显龙的生猛。”
飞龙在天薪火相传
一条九节龙队包括10位舞龙者、4位鼓乐手、2位后备,共16位队员。但有些赛事则规定14人,这时候鼓乐手则会兼任后备。尽管一条龙队需要十多位队员,但在明确的梯度分级下,龙队的晋升之路并不容易,潘敬文举例:“运动员根据其体能及舞龙技术,决定了他们的运动量以及训练内容。以成人队为例,在基本功扎实、身体质素强的情况下,最少要练习两年时间才能正式参与公开表演。”
罗梁总会一直致力推广舞龙,寻找新血,但推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以往仅靠口碑相传,队员多是相互介绍而来,人际圈子有限,曾一度经历瓶颈期。后来,罗梁总会改变策略,走进校园推广,并组织龙狮运动兴趣班。与此同时,随着时代进步,向来由男性主导的舞龙活动亦逐渐出现女性身影。“旧日舞神兽都由男性负责,到民初后,舞龙鼓乐队才逐渐出现女性身影。时至今日,已有女性担纲龙珠的位置。”
现时,罗梁总会已培养了一班青少年及儿童龙队。潘敬文表示,在去年中举办的澳门龙狮公开赛中,出席的舞龙队(九节龙)已有10支,算上大金龙,估算澳门约有500人参与舞龙运动。
随着校园推广见效,参与舞龙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潘敬文对薪火相传充满信心,指澳门定能传扬舞龙文化及精神。他认为,保育最重要的是有新生力量,一旦青黄不接,所有保育都是空谈。“舞龙在2020年6月被正式列入澳门非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育,具有极大的鼓舞和推动力。加上舞龙在历史长河中已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相信列入非遗后对其推广会如虎添翼。”
与龙共舞随时代前行
舞龙矫健灵动,连贯利落地展现盘、游、翻、滚、穿、腾、缠、戏等龙形,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糅合于技巧中,龙身随鼓乐而舞,透过极具观赏性的表演传递出龙的精神气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罗梁总会于此基础上开拓出更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并藉着公开表演的机会宣传舞龙。他们在传统舞龙表演中加入创新元素,将舞法、服装、音乐升级,让舞龙顺应潮流发展。“任何保育都是同样道理,须迎合社会的发展,让更多人参与。”潘敬文认为,教育亦要追随时代步伐,“传统教育过于讲求规矩,在传承教学中,营造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维持亦师亦友的关系,能够激发学员求知欲,有益推广教学。”
与其他运动项目一样,进入竞技场亦是舞龙长远发展的方法之一。不过竞技比赛和应邀表演的要求不太一样,罗梁总会教练赵文杜指出,应邀表演有规定动作,利用难易动作迭加让观众欣赏到龙的各种形态。“在某些竞技项目(注1)中,我们每几年便会增减一些难度动作,除可让表演焕然一新,亦能让队员的水平不断提高。”
震天锣鼓助龙威
谈到舞龙,除了舞龙组(龙本体及龙珠)本身外,有一个不能不提的重要角色:音乐组。可以说,如果没有锣鼓震天的助威,即使龙舞得再好,气势亦会大为减弱。
赵文杜称,要令龙活灵活现,便要珠引龙走,龙随珠行,再随敲击锣鼓节奏盘旋游动,快慢有序,组成各种龙的形态。“鼓乐节奏的快慢,是随着龙身行进而改变的,当要展示龙的力量时,会用快速激昂的鼓乐配合。当摆出组图动作,就会配以轻缓舒畅的鼓乐。一场表演好比述说一个故事,要有跌宕起伏的情节。”
他补充,舞龙一般会采用敲击京剧锣鼓“急急风”作为伴奏,并没有规定的乐谱。“音乐节拍有三五七拍,敲击的顺序有上下、下上、左右、右左。敲击的地方有鼓芯、鼓边、鼓旁,会以多重组合,呈现变化万千的音乐旋律。”
随着舞龙运动的发展,已有不少比赛提倡以播放音乐代替传统敲击鼓乐,目的是减少人手,为未来走入综合性运动会作准备。潘敬文认为,两种配乐形式各有优点,播放音乐可以添加不同的音色,风格多变,使其旋律更加饱满。但舞龙的某些动作与现场敲击鼓乐配合,才可做到天衣无缝,如以播放音乐衬托,却像失去了一些灵魂。“我个人认为,敲击鼓乐是舞龙不可或缺的部份,能展现传统舞龙的全貌,但如果要让舞龙踏上更大的国际舞台,就无可避免要有所牺牲。”
过江猛龙越闯越勇
要参加舞龙活动可以很简单,赵文杜称,“只要没有心脏病,身体健康便可参与”,但要熟练精通,却非易事:“现时澳门并没有职业的舞龙队,所以队员身高、体型、步幅、节奏都不太一样,需要通过大量训练培养默契度,如快8字、起伏等动作,并要求龙队后面队员配合前面队员的步伐。”另外,为了让龙身看上去饱满圆滑,亦要花不少心思,在龙头(注2)、龙尾及第五节龙身安排力量型的队员。教练解释,“按照力量递减的原理,第五节龙身相当于第二个龙头,在此增强力度支撑能避免龙身出现瘫软的情况。”
作为团队的教练,持续提升龙队的水平是必然的目标,赵文杜说,每当团队某项目在国际赛场上获得好成绩后,便会转战其他项目,追求更高的境界。“专攻一个项目太久的话,龙队发展的瓶颈会越来越明显,因此需要突破界限,突破自己。”
回忆2017年的世界龙狮锦标赛(注3),赵文杜说:“当年天鸽来袭,将计划完全打乱,原有训练场地遭台风损毁无法使用,唯有在青洲另觅地方集训,就在恶劣的环境下咬紧牙关苦练了一个月,最终拿下了澳门舞龙队第一个世界冠军。”赵文杜冀望,龙队能以细水长流的方式,记录每一个荣耀时刻,将舞龙不屈不挠的精神传递下去。
短片
舞龙跃登小城非遗 矫健身姿团结人心
注1:舞龙竞技项目主要分:自选套路、规定套路、夜光龙、障碍赛、竞速赛五种。套路比赛及夜光龙比赛,规定的时间是7至10分钟。障碍赛和竞速赛则以完成时间短者为胜。
注2:由于龙头是整条龙中最重的部份,很花舞者气力,因此在不同的比赛项目中,都会对龙头队员的更换次数作出限制。自选项目可更换一次龙头队员,夜光龙则不限次数更换龙头队员。至于规定项目、障碍赛、竞速赛则不能更换龙头队员。
注3:世界龙狮锦标赛被称为龙狮界的奥运会,2017年9月21日至25日的第六届世界龙狮锦标赛在上海举行,澳门队以47.19秒取得竞速舞龙项目的桂冠。
学员
经历分享
黄泽朗:练好基本功再挑战
在青少队中负责龙头位置的黄泽朗,年仅14岁,在2020年全澳舞龙公开赛中,带领队员夺下青少队夜光龙的冠军。“我最初练习舞狮,龙狮不分家,两者关系密切,大约一年前开始尝试舞龙。在学习舞龙的过程中,明白到个人主义不可取,只有团结才能让部份力量于整体中得以放大。”
舞龙以龙头最重,相较于其他位置,需要付出更多的力量支撑。在开始的训练阶段,教练会先教导最基本亦是最难的动作――摇龙头。舞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年累月反覆练习,把基础动作熟练后,才可练习较高难度的动作。他表示,“为了挑战更高难度的动作,我会练好基本功!”
高蓉智:舞龙珠练就一眼关七
自幼习武的高蓉智,在2005年经友人介绍加入罗梁总会,初见舞动中的龙珠便被深深吸引,一舞便是15年了,亦因此为她赢得“小龙女”的称号。加入舞龙队后,她逐渐瞭解到个人武术与团队活动的不同,亦认识团体合作的重要性,由于队员性格各异,久而久之,沟通技巧自然有所成长。“一眼关七的龙珠位可观察到龙队的路线、技术、龙形,若龙身出现打结的情况,作为引领者,须及时分析情况,想好下一步路线如何防止龙队再次失误。”
龙珠是一条龙的灵魂,引领龙队的运动走向,执龙珠队员既要突出龙珠特性,又要与龙队的舞动协调一致。“九节龙可分为日光龙与夜光龙,在舞日光龙时,龙珠引领龙队;当舞夜光龙时,龙珠就要反过来去配合龙身。当你发现配合得未如理想,就需要及时反思并和团队商量如何提高配合度。”
延伸阅读
订做“龙袍”
罗梁总会现役大金龙有3条,九节龙有10条,大金龙多数在内地订做,而九节龙主要从马来西亚及新加坡订造回来。罗梁总会理事长潘敬文解释,因九节龙在南洋一带(东南亚)盛行已久,色彩搭配、缝纫技术、花纹勾勒、龙身饱满度皆显示其成熟的制作技艺。
舞龙的动作分类
舞龙的基础动作包括:8字龙动作、游龙动作、穿腾动作、翻滚动作、组图造型动作。舞者通过不同的动作组合,可展现出龙的威猛、尊贵神态,达到人龙合一的境界,将舞龙的观赏性、艺术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文:曾海英 图:宋楚珊、陈思礼、澳门罗梁体育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