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在中國人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最困難的時刻,國際社會為中國提供了許多支持。隨着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中國在做好防疫的同時,也一直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向有需要的國家提供援助。
今年5月,由國家外交部統籌,衛生健康委員會組建,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選派5名隊員,加入由重慶市醫療專家組成的中國政府抗疫醫療專家組,一行20人先後遠赴阿爾及利亞和蘇丹兩國參與抗疫行動。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成立以來,首次參與國際醫療援助任務,展開海外應急醫療實戰。
精心籌建 精英隊伍
每當有災難發生,不論何時何地,肩負人道主義使命的醫療人員,都會義無反顧地前往受災地展開醫療救援任務。為了讓派出國際醫療救援隊伍的國家有更清晰的救援指引,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國際應急醫療隊(EMT)認證工作組,於2015年啓動全球應急醫療隊的登記與認證工作,協助各國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制訂的標準及行動模式,編製醫療隊伍的類別,以確保在應對大規模突發事件時,國際應急醫療隊能有序展開工作,提升救援效果。
澳門回歸祖國後,醫療水平不斷提升,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隊長李偉成表示,澳門有健全的醫療體系,可為市民提供有效保障。為此,特區政府於2016年構想籌建國際應急醫療隊,參與各地的人道救援工作。「澳門的國際應急醫療隊於2018年開始籌備組建,2019年4月順利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應急醫療隊認證,成為國家第5支(註1)、全球第25支具備世界衛生組織認可國際應急醫療能力的隊伍。」
世界衛生組織把國際應急醫療隊分為三類,第一類可提供日間門診醫療服務及處理簡單外傷,第二類除提供門診服務外,可以進行外科手術及提供住院服務,第三類可以提供門診、住院、外科手術、深切治療及輸血等醫院醫療服務。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屬於第一類,主要針對西太平洋地區的救災行動,當接到邀請,確認會出隊後,48小時到達災區及提供服務,具備隨時執行國際醫療應急救援工作的能力,也是少數同時掌握粵語、普通話、英語和葡語的隊伍。
團隊成員從澳門特區政府衛生局轄下仁伯爵綜合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及消防局在職人員中徵集而來,合共120人,分有4小隊。每小隊核心隊員為25至30人,有醫生5人、護理人員15人、藥劑師1人、公共衛生醫生1人、工程師1人、顧問1人、隊長1人和後勤人員5人。李偉成指出,團隊在組建之初,以自願原則招募成員,當時收到許多申請,未來也會繼續招募更多具備專業能力的成員,對他們進行更專業的培訓,培養後備人才梯隊,完善人員抽調機制。
召之即來 來之能戰
是次援非抗疫任務選派的5名隊員包括:醫療組的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醫生繆智豐(組長)、急診部醫生楊佩儀;護理組的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護士黃官文;公共衛生方面有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高級技術員陳穗芬,以及擔任協調員的衛生局局長辦公室高級技術員柯量。在出發前,他們已完成所有相關培訓、物資和全面的技術準備,並都具備直接參與澳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經驗,能應對不同危急情況。
為隨時作好準備,面對緊急的任務,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按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指引,為隊員設計了一系列培訓課程。隊員的培訓,涵蓋了人道救援、物流、安保、求生方面的知識。他們除了需要進行體能訓練外,還須掌握設置飲用水系統的技巧以及運用一些特定工具等特殊技能。李偉成補充,隊伍會不時邀請各政府部門為隊員進行培訓,例如治安警察教導維持公共秩序、司警傳授談判技巧、社工局提供保護兒童的培訓等,這對提升隊員的不同技能有很大幫助。
除此之外,針對醫護人員還有專門的培訓內容,重點是Adaptation(因地制宜),即教會他們如何在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處在一個物資相對缺乏的境地,仍然能夠正常工作,為患者提供符合要求的醫療服務。在接到援非抗疫的任務後,醫療隊的成員從物資準備、收集當地疫情數據資料、瞭解當地文化習俗、做好個人防護工作等步驟都有條不紊,過去的訓練,讓隊員能在此次任務中學以致用,實戰鍛煉。
交流分享 不斷提升
李偉成指出,澳門現時已具備足夠能力,向其他地區提供應急醫療援助及相關培訓。去年6月,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應世界衛生組織的邀請,到泰國曼谷參加研討會,分享澳門運用病人資訊管理系統的經驗。「世界衛生組織在認證過程中,對我們的病人資訊管理系統表示讚賞,該系統可利用獨立運作的電腦,配合智能手機,有效、便捷地管理病人的資料,系統化地進行身份識別、藥物管理、數據整合等工作,較以人手登記資料高效準確。」
在應對緊急突發事件時,醫療隊迅速有效的處理能力,同樣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李偉成說:「在後勤物資保障方面,我們醫療隊已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在醫療隊籌建階段,我們通過向其他已經通過認證的國際應急醫療隊『取經』,得到很多幫助。當我們的醫療隊順利通過認證後,也很樂意為別的國家或地區提供相關的培訓,向他們推廣國際應急醫療隊的概念。」
去年11月,醫療隊就曾前往東帝汶,協助當地進行醫療隊培訓,分享澳門的醫療經驗。「我們希望能通過與世界各地的應急醫療隊不斷交流,在相互學習中共同進步。」
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與內地其他幾支國際應急醫療隊一直保持緊密的合作溝通關係,未來還將參與更多跨區域演習,亦有計劃與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廣東)進行聯合演練,希望讓隊員通過參與實地演練,吸收更多經驗和提升救援能力。
李偉成表示,今次與重慶醫療專家組合作,雙方簽署了一個備忘錄,將來,當重慶需要籌建國際應急醫療隊時,澳門隊會把經驗傳授給他們。澳門特區政府一直很重視人道主義醫療救援工作,希望未來可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領導和指導下,繼續為國際應急醫療事業貢獻力量。
繆智豐:
人類是「命運共同體」
醫療專家組先後前往阿爾及利亞和蘇丹兩個國家服務。繆智豐回顧此次非洲之行,他與隊員們完成的主要任務包括:與當地衛生部門分享抗疫經驗;與當地醫療專家作學術交流;到當地醫療機構指導防控方案及流程;到該國指定的特定區域作調查研究;為當地公營機構員工進行防控培訓;為當地市民做衛生教育。
蘇丹長期政局不穩,又因疫情而觸發連串社會問題。來到蘇丹,在得知中國大使館為醫療專家組安排的阿拉伯語翻譯,竟然是兩位外表柔弱的中國姑娘時,繆智豐等人都深感好奇,不清楚她們怎會來到這樣一個紛亂的國度。相處之後才知道,兩位姑娘是阿拉伯語專業的公費研究生,在留學期間歷經蘇丹最動亂的時刻。她們的經歷,足以寫成一本回憶錄。
繆智豐對兩位姑娘十分敬佩,因為她們到蘇丹留學之前,早已瞭解這裡的一切,頗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去年四月,蘇丹政變,大使館緊急將留學生撤離回國,政局相對穩定後,翻譯滕騰再次回到蘇丹準備畢業答辯,卻又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令整個社會停擺。由於優秀的專業能力,她被大使館推薦成為醫療專家組的翻譯。
「由於我也擔任團隊的英語口語翻譯,所以深深體會到這個工作有多麼不容易。滕騰跟隨我們到訪偏遠地區的醫院,在40幾度的高溫下,堅持做好翻譯工作。如果知道她的故事,便不難理解她日常工作中那份認真的狠勁。」繆智豐認為,滕騰的個人經歷,正是這個時代的縮影。在地球村,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疫情面前,沒有國界,而個人命運也和這個時代的命運緊密相連。
在任務結束,醫療專家組即將要回國之時,滕騰哭了起來。繆智豐笑稱,「我這個每日在急症室生死邊緣搏鬥的麻木大叔,竟然也對離別的情境有點動容。這次任務,除了滕騰之外,還有中國駐阿爾及利亞大使館工作的摯友Hugo等人,他們都會淡出我們的生活,回到各自的戰場繼續打拼。這些曾與我們並肩共行的同伴,與在非洲期間每一個感動的瞬間,我都會銘記於心。」
柯量:授人以漁 推動自救
抗疫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能否有效阻截社區傳播。專家組在阿爾及利亞開展的抗疫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就是社區防疫。由於當地政府正準備短期內重開邊境,復工復學,重振經濟,惟個人防護物資缺乏,重啟社會活動存在隱憂,故社區防疫措施的普及尤為重要。專家組在阿爾及利亞期間,致力展開培訓,澳門隊主要負責到當地社區進行衛生教育,有時因為地理距離,柯量和他的隊友通過網絡為當地人民做相關培訓,呼籲他們保持社交距離,做好個人防護,教授急救方法。柯量認為,培訓內容看似簡單,但只有親身經歷,才會明白當地人的困境。
非洲的醫療系統長期缺乏資源,加上防疫封鎖政策,短期內物資供應會更為緊張,此外,當地的民眾因受文化傳統、宗教、社會認知影響,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認識不夠深入。有部份人認為,只有患了肺結核的病人才需要戴口罩,因為害怕被標籤及歧視,他們會拒絕主動就診,甚至躲藏起來,待到病情嚴重加劇時才不得已求醫,大大增加了救治難度。
柯量曾被派駐世界衛生組織總部和西太平洋地區支部工作2年,在世界衛生組織負責協助不同國家建立應急醫療隊的工作經驗,讓柯量看待問題的角度更廣。他認為,阿爾及利亞由於獨特的地理、文化、政治環境,醫療系統一直奉行由上而下政策,重醫院輕社區,重中央而輕外圍。但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全球爆發,該國固有的系統受到很大的衝擊,抗疫指揮協調系統缺乏彈性,社區的抗疫資源投放不足,醫療系統難於作出有效應對。這或可以解釋,為甚麼阿爾及利亞有優秀的醫生,社會相對富有,卻仍受到疫情的嚴重衝擊。問題並不是出在技術層面,而是固有的協調制度無法有效應對。
除了建議阿爾及利亞要加強社區醫療的資源投放之外,柯量認為,該國還需要組建服務覆蓋全國範圍的國家應急醫療隊,以應對各種突發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因為授人以漁,方能自救,只有從根本出發,方可以提高這個國家的抗疫能力。很慶幸,經過不斷的政策調整,他們似乎找到了適合的抗疫方法。而我們也能趕及最後的時間,把國家應急醫療隊這個概念,傳達給他們。」
楊佩儀:困難大大超出預想
當楊佩儀得知澳門正在籌備組建國際應急醫療隊時,她毫不猶豫報名參加。像「無國界醫生」那樣,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到其他地方,為有需要的人提供醫療服務、減輕他們的病痛是她選擇學醫的初心。能作為國家抗疫醫療專家組的成員參加援非抗疫的國際任務,楊佩儀十分珍惜這個機會。
「出發到蘇丹前,就知道這個國家有大量非政府組織在從事救援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無國界醫生』(簡稱MSF,註2)。所以當我們的隊員柯量對大家說,終於聯絡上在蘇丹的『無國界醫生』組織,而且對方希望和我們面談交流時,大家都頗為雀躍。我心裡也很興奮,但更多的是考慮怎樣做好準備工作,讓雙方能夠更好地交流。」
「無國界醫生」早於1978年已赴蘇丹,他們與州政府和其他非政府組織合作,為難民、國內流離失所者、貧困社區提供免費醫療服務,還會分發生活用品、提供飲用水、改善社區水質和衛生狀況。
6月4日上午,楊佩儀一行來到「無國界醫生」在蘇丹的總部,與他們交流防疫經驗。通過交流,楊佩儀瞭解到,蘇丹的雨季即將到來,按之前經驗,雨水可能造成洪水災害而導致水源性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等),以及蚊媒傳染病(如瘧疾),這些對蘇丹人民來說可能更為致命。蘇丹政府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而重置資源分配,已嚴重影響到原有的其他衛生服務。為此,「無國界醫生」只能撥出更多資源加強宣導及推動社區參與,應對其他迫在眉睫的傳染病。
經過與「無國界醫生」的交流,楊佩儀與隊友們意識到蘇丹的實際情況,遠比想像中複雜。要解決當中的核心問題,恐怕已超出醫療政策的層面。蘇丹在原有困難上,加之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爆發的衝擊,楊佩儀明白,在蘇丹停留的短暫時間裡,能做的事情有限,唯盡自己所能,把所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分享給蘇丹人民,希望為他們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考。
陳穗芬:想得更多走得更遠
在澳門發生疫情以來,全程參與防疫政策制訂和疫情監測工作的陳穗芬,對傳染病防控有豐富經驗。在她看來,無論是「中國經驗」或是「澳門經驗」,都不能夠完全照搬到阿爾及利亞和蘇丹。只有充份瞭解當地的衛生政策模式、醫療需求和社會文化,才能因地制宜地提出切實可行的抗疫建議,做到對症下藥。
在蘇丹首都喀土穆的易不拉欣•馬利克教學醫院,陳穗芬和隊友一同考察了醫院的隔離病房、重症監控室和CT檢測室,詳細瞭解該院的收治流程、檢測手段、人力配置以及病房格局。考慮到該院資金和人力資源都極為有限,而且當時已出現醫護人員感染,陳穗芬提出擴建臨時隔離病房並加設淋浴室等優化醫院管理、降低感染風險的幾個建議,被院方全部採納。
陳穗芬與隊員們設計了適合非洲當地的防護知識培訓內容,以輕鬆幽默、深入淺出的方式教育民眾,受到普遍歡迎。「我們在5月19日下午第一次以視像方式進行的衛生教育及答疑會,對象是在埃及的中國僑民及中國駐埃及醫療隊。由於當地社區防疫意識較低、個人防護物資短缺、醫療機構診治的不確定性等問題,當地的人們感到徬徨、焦慮和無助。我們盡己所能,灌輸正確的防護知識,破除迷思。」
吸收了第一場的經驗,在5月22日的兩場線上培訓會上,陳穗芬與隊友大幅修訂原來的教案,無論在網絡互動、時間控制、知識傳播技巧等方面都有所提高。「通過熒幕看到觀眾臉上的笑容和表情,我們便感到欣慰和鼓舞。多年工作的歷練,讓我們更懂得靈活變通,因地制宜。會後,中國駐阿爾及利亞大使館的人員建議我們把視教內容錄成影片,在網上播放,這也是個不錯的提議。」
對陳穗芬而言,首次參與多個機構同步的網上大型培訓活動,是一個新的嘗試。雖然通過熒幕作培訓,互動性大大降低,但她認為:「這正正是一個機遇和考驗,讓我們想得更多,走得更遠。的確,在避免聚集及保持社交距離的前提下,要做好社區宣傳教育,網上視像培訓是我們的一個新方向。」
黃官文:
希望與關懷的搬運工
專家組隨行物資多達3噸,其中來自澳門的物資130多項,超過700公斤。這些物資既包括捐贈給當地醫療機構的物品,也有專家們探訪一線必不可少的防護用具。要管理好這麼多的物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一名護士,黃官文日常除了護理工作外,大部份的時間都是與醫療物品打交道,在這次任務中,他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物資管理。
黃官文身材魁梧,卻心思細密,在出發之前,他在隊員的幫助下,把物資排列及存放在8個金屬箱內,每個箱外面清楚標明編號,單數箱用於完成在阿爾及利亞14天的任務,而雙數箱是補給箱,用於應付原本的任務延長以及後面在蘇丹的任務。把物資存放妥當及整理清單後,便要確保把物資順利運到目的地。
「澳門國際應急醫療隊在組建時已和海關部門商訂了簡捷的清關流程框架,在這次任務中就發揮積極作用,讓我們迅速完成出口清關手續。我們不僅得到了澳門海關當局的協助,還得到了本地危險品專家在航空運輸安全方面提供的寶貴建議。在澳門機場管理公司的協助下,我們順利地踏上了飛往重慶的旅程。當飛機到達重慶機場,雙方的物資進行匯合後,便一同前往阿爾及利亞。期間,我們把物資清單發給重慶醫療隊,由其代為聯絡中國駐阿爾及利亞的大使館,並在當地中國大使館官員的協助下,完成清關手續,順利前往阿爾及利亞臨時駐地。」
在執行任務期間,黃官文的物資管理能力逐漸提升,管理物資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份。重慶隊的物資管理員是位資深護士,在黃官文眼中,她是一位「大神」般的存在。「這次任務,重慶隊攜帶的物資比澳門隊的更多,管理難度可想而知。重慶隊收納物品的方案和我們不同,是用大小不等的紙箱存放物品,每個紙箱上均印有二維碼,記錄了紙箱內物品的項目和數量,可透過專用的軟件管理。和我們的方式相比,他們的優點是每一箱物品都不會太多太重,可以用人手搬運,更為方便。每用完一箱,就減輕往後的攜重。」
所有的物資箱,無論是澳門的金屬箱還是重慶的紙箱,上面都貼着「中蘇同心・守望相助」8個大字。黃官文說:「我們搬運去蘇丹的,不僅僅是防疫物品和食物,還有包含在背後的大愛。我們都是搬運工,把希望和關懷,運到有需要的地方。」
不負使命 砥礪前行
此次援外抗疫工作任務為期30天,抗疫醫療專家組從5月14日開始,在阿爾及利亞和蘇丹兩國參訪醫療機構23家次,深入隔離區15次,舉行會議56次,現場指導19次,培訓30次,培訓人數5,400人。6月12日,超額完成任務回國,並根據規定於6月26日完成14天的醫學隔離觀察。醫療隊在6月28日返澳,7月4日,國家外交部向澳門特區政府致送感謝函。
澳門特區政府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參與國家援外醫療行動,既是支持配合國家開展對外雙邊合作的創新之舉,也是「一國兩制」下澳門特區參與對外事務的嶄新實踐。7月20日,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代表團應邀來澳,於衛生局舉行了工作總結報告會,深化防疫交流及經驗分享。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讚揚稱:「在非洲工作的一個月,醫療專家組克服重重困難和各類考驗,順利完成了國際抗疫救援任務,現場診治當地患者、醫療隊員和中國公民,與當地軍方醫院、國際組織交流合作,培訓中企外籍員工、指導中國駐外官兵防控,得到了中國駐外使館、中資企業、華人華僑,阿蘇兩國政府、人民和社會各界認可。這次任務不單提升了澳門的實戰能力,也累積了應對新冠肺炎的國際經驗。」
衛生局局長李展潤指出,澳門特區政府選派5名代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聯合組建「中國政府抗疫醫療專家組」,是目前為止,國家派出的援外抗疫醫療專家組中,唯一由兩個城市組建的隊伍,也是澳門首次派員到海外執行國際醫療應急任務。這不僅是國家對於澳門醫療衛生水準的肯定,也是國家給予澳門參與國際援助的寶貴機會。
短片
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
勇赴抗疫最前線
註1:中國的5支世衛認證國際應急醫療隊分別來自上海、廣東、天津、四川和澳門。
註2:無國界醫生(MSF)是一個獨立的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致力為受武裝衝突、流行病、疫病和天災影響,以及遭排拒於醫療體系以外的人群提供緊急醫療援助。無國界醫生只會基於人們的需要提供援助,不受種族、宗教、性別或政治因素左右。
文:黃桂蘭 圖:陳思禮、故渺、衛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