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連環圖,《三毛流浪記》(及後來的電影)留下很多深刻印象,其中有一段情節是:三毛見到有窮孩子在馬路上檢拾吸煙人士丟下的煙蒂(北方坊間有稱之為「煙屁股」的,廣東話卻相反地叫「煙頭」),可以賣錢,乃有樣學樣,將人家不要的報紙摺成錐形,把檢到的煙頭放進去,誰知道,檢得一小包之時,有煙頭未全熄滅,燃起火來,半天的工夫白費。這段笑中有淚的情景至今難忘。
「百鳥歸巢」與「求籤」
三毛的流浪故事發生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當時的廣州、香港,執煙頭換取一兩毛錢的窮人何嘗沒有。斯時,廣州有順口溜:「西裝友,執煙頭,執到西濠口,畀人踢籮柚(粵俗稱屁股為「籮柚」)。」傳到港澳,小孩子也朗朗上口。
何以有人執煙頭和收買煙頭?原來,香煙普遍帶濾嘴,是20世紀60年代後的事,此前抽吸無濾嘴的香煙,因燒煙的暗火會灼灸指頭和嘴唇,必須在剩餘兩三厘米之處丟棄,如果及時將此煙頭捺熄,即可將燒剩之煙絲集腋成裘,用輕便的捲煙機再造成香煙出售。由於這真正的「二手煙」混雜着不同牌子的煙絲,坊間美稱之為「百鳥歸巢」,售價比原裝煙便宜很多。當然,買這「百鳥歸巢」者都是貧苦煙民。
1940至1950年代初的香港,當一般非技術工人的月薪才三四十元,一碗雲吞麵才2毛錢,一包20支裝的香煙賣四五毛錢已是高消費了。窮人到了薪水即將用光時,是不願花錢去買一包香煙的,那煙癮發作時怎麼辦?除了買「百鳥歸巢」,還有另一途徑是「求籤」。原來,有的香煙檔主會將整包香煙拆開來賣,「斗零」(5分錢)買到兩三支,可以頂癮一陣子。由於過程像從裝有幾十支竹籤的籤筒抽出卜籤,因此樂觀的窮煙民便戲稱散買香煙為「求籤」。
「西裝友,執煙頭……」的順口溜,雖然澳門的小孩也會唱,但在現實中,澳門卻沒有執煙頭與「百鳥歸巢」之舉。據在十月初五日街經營逾70年的福昌煙行第二代老闆鄧先生說,當年(1920至1950年代)澳葡政府鼓勵輕工業發展,對煙葉進口生產銷售不徵稅,香煙售價比香港便宜得多,最低價的本地香煙才賣1毛錢1包(10支),所以沒有執煙頭與製作「百鳥歸巢」的生存空間。
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香港,我仍見到有香煙檔提供「求籤」與「百鳥歸巢」,到濾嘴香煙普及,就無煙頭可執了。
鼻煙淘汰鼻煙壺賣天價
今天人們抽煙的方式比較單一,絕大多數抽機製捲煙(現稱香煙),在1960年代以前,抽煙的花樣則多着呢。發源於美洲的煙草,在明代萬曆年間傳入以後,中國人吸煙的方式有過多樣的變化與發展。
看一些史料可知,中國人吸煙是由鼻煙開始。鼻煙是把煙葉研成粉末,或加麝香等香料或草藥,放在鼻腔前端,輕輕吸氣,吸進煙末的尼古丁成份。
著名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由澳門踏入中國,後得機進京朝覲明朝神宗皇帝(年號萬曆)時,進貢了大量禮物,除自鳴鐘、《聖經》、《坤輿萬國全圖》、大西洋琴等,更有鼻煙。當時還沒有「鼻煙」之稱,僅以外來語音(英語:Snuff)譯作「士那乎」、「士那富」等,直到清季,雍正皇帝根據鼻煙是用鼻子來聞嗅的特點,才把「士那乎」命名為「鼻煙」。
在早期,鼻煙由皇帝賞賜給朝廷大臣,再傳到貴族士大夫階層,繼後有外國商人帶到民間市場銷售,但這些舶來品售價昂貴,僅上層社會人士能享受。至清代道光年間,有中國商人用土產煙葉仿製,鼻煙才較普及。到清末,鼻煙就被水煙、旱煙、紙煙取代了。
鼻煙雖已遭淘汰,但盛載煙末的鼻煙壺,卻成為許多人喜歡的手工藝品,一些材質珍貴、工藝精緻或名家製作者,更為收藏家所追求。2015年香港蘇富比一場拍賣會上,一個「清乾隆御製料胎畫琺瑯仕女圖長方鼻煙壺」,就拍得7,160,000港元。
鼻煙壺是盛放鼻煙的專用器具,最初隨鼻煙由外國進貢予朝廷,從清代康熙皇帝開始,中國才製作有自己特色的鼻煙壺。有文獻記載,康熙年間,清宮內務府設立宮廷造辦處,專門製作、置辦御用物品。造辦處分門別類設置工作坊,其中有玻璃廠,為雅好鼻煙的康熙製作玻璃鼻煙壺,隨後又製作出銅胎畫琺瑯鼻煙壺和瓷鼻煙壺。迨後,雍正、乾隆皇帝亦雅好和推崇鼻煙,並將御製的鼻煙壺賜給內臣外官,鼻煙壺的製作乃由宮廷發展至民間。廣東、揚州、蘇州、北京、山東、景德鎮、福州、內蒙古、宜興等地先後競相製作具有地方特色的鼻煙壺,終成為中國獨有(特別是內畫)的工藝品。
吸水煙袋慈禧為表率
水煙發源於印度,流傳到中東阿拉伯地區,在明朝傳到中國。正如梁啟超所說,中國吸收外來文化,必然有所發明創造而自成體系。就像鼻煙壺傳到中國,中國發展出內畫鼻煙壺。水煙傳到中國,中國人拋開了阿拉伯式的水煙煙具,創出具有獨特風格的水煙具,且花開兩枝:雅緻高貴的水煙壺、粗野豪邁的大碌竹。
水煙傳入後,一段長時間沒大發展,直到清末民初則盛行於全國,自北至南,由宮廷到鄉間。其中,最著名吸水煙的人物是慈禧太后,她用的是中式水煙壺。
中式水煙壺是採取阿拉伯水煙壺的原理,創造出自己的式樣與風格。阿拉伯水煙壺是高60厘米、一座「塔」式的「龐然大物」,移動不方便,且帶「炭碗」,上盛燃燒的炭以備點煙,有危險性。中式水煙壺高度約15到20厘米,可單手輕捧,便攜,吸煙時才點火,大大減少因炭火引起的風險。
水煙壺(中式,下同)又稱水煙袋(「北腔南調」後,粵語讀成「水煙歹」),多以銅或錫、銀製作。富有人家會用珍貴材質裝飾,如在煙嘴配上翡翠、瑪瑙,連接部份用金、銀鑲嵌等等。壺身則雕龍畫鳳,或刻上吉祥圖案和詩詞聯句,成為名貴工藝品。
水煙袋的構造奇特有趣。主要由煙管、吸管、盛水斗(水倉)、煙倉、通針、鑷子、手托等構件組成。吸煙時,煙氣穿過貯水區,可過濾煙氣中的雜質雜氣,煙味醇和,還能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響,十分悅耳。
煙具的雅俗貴賤之分,既在於質料,也在於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貴為太后,慈禧的煙具自然材質都屬上乘,何況她是挑剔奢靡之人。據清內務府檔案冊記載,在慈禧的隨葬品中有銅水煙袋、銀水煙袋和銀潮水煙袋。故宮博物館內便藏有她用過的水煙袋。慈禧太后吸煙,必有多名太監或宮女侍候,分工合作,有人捧煙袋,有人裝煙,有人吹點火的紙媒。紙媒用土紙捲作飲料吸管狀,點着後輕吹一下,明火變成暗火,需要時再吹一下,復為明火以點煙。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慈禧愛吸水煙,一眾官宦隨之,繼而及於民間,全國盛行。即使在清朝敗亡幾十年後,在香煙已十分普及的1950年代,仍有不少人在吸水煙袋。那時,筆者鄰居有一位老太太,經常坐在其家門口,挨坐藤椅上,悠然自得地吸水煙袋。我曾覺新奇,趨前細看,覺得比爺爺吸煙,無論是煙具、儀態,都高檔和好看。
基層煙民吸「大碌竹」
爺爺吸煙有三種方式,其中一種也是水煙,就是和水煙袋有天壤之別的「大碌竹」,即水煙筒或水煙管的俗稱。
同是水煙,兩者有很大差別:大碌竹的結構比水煙袋簡單得多,水煙袋有多件構件,大碌竹除了裝煙點煙的煙嘴就沒有其他。水煙袋製作精巧,只有工匠做得來;大碌竹簡單,任何人都能自製(參看上方附表)。
製作大碌竹,是截取幾節老竹管,長約50到70厘米,直徑4至6厘米,以最低一節作水倉,在裡面的竹節開一小洞以進水放水,最上面一節開口作吸煙用;煙筒外部中間開一小孔,向上斜插一幼小竹管或銅管作煙嘴,接觸處封以膠泥之類填塞物,將煙嘴固定,即告完成。
吸水煙不如吸香煙那麼隨意,吸氣力度須適度。筆者六七歲時,曾趁爺爺不在家,偷拿他的大碌竹試吸,第一兩口甚麼感覺都沒有,便使勁深吸,沒想到,一口煙水直冲喉頭,嗆得我咳了半天,以後不敢碰那東西了。
在我童年至少年時代(194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雖然香煙已經普遍,但仍有許多人吸大碌竹,70年代後期就不多見了。可是,原來內地很多地方(尤其是雲南),至今仍有不少中老年人保持吸大碌竹的習慣,而大碌竹煙筒的外表也更美化(雕龍刻鳳),製作更精細(拋光、磨光、上釉等)。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據福昌煙行老闆鄧先生說,今天的歐洲,仍有不少華人愛吸大碌竹哩。
吸旱煙的多種方式
吸水煙方法有水煙壺與水煙筒兩種,旱煙則有更多方式。
一是用煙桿抽吸。煙桿由最早的吸煙工具煙管進化而來,其長短不一,一般在50厘米以下,超長的煙桿使用者非富則貴,因為自己夠不着點煙,必有下人服侍。比如電視劇中的紀曉嵐,就有一支長煙桿,更獲御賜金煙桿。
旱煙桿有稱煙槍,短的叫短槍,長的叫長槍,其結構也不複雜,僅由煙桿、煙嘴、煙斗三部份組成,材質則有貴賤之分,可用竹管,也有紅木、酸枝,講究的在煙桿上雕花,或裹以金銀、鑲金點翠。煙斗用金屬。煙嘴一般用銅打造,也有用玉石、翡翠、瑪瑙的。
這煙桿,除了吸煙還有其他用途:當「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可以用來趕狗;舊日私塾老師用以敲不聽話學生的小腦袋;電視劇、電影中的黃飛鴻,則用作教訓奸人的武器。
旱煙還有用煙斗吸的。煙斗亦發源於美洲,傳到歐洲而大興,再由歐洲傳來中國。煙斗基本結構可說是短版的煙桿,煙斗與煙嘴沒有分別,只是煙管短到5至8厘米,有直桿和彎桿,多用優質木料造成,也有用其他材質的。煙斗本是舶來品,多數人用它吸洋煙絲,買不起洋煙絲的改用土煙絲(如我爺爺)。
歐洲人吸煙斗幾百年,其中最知名的標誌性人物,是小說、電影中大名鼎鼎的神探福爾摩斯,於是,香港電影明星曹達華也以煙斗作「神探」造型。在現實中,二戰前後的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蘇聯領導人斯大林都是愛吸煙斗的名人。
還有一種煙具是煙嘴,那是用來吸香煙用的。其結構最簡單,只是一支煙管,長短在10厘米內,女性用的會更長一些,如荷里活女明星柯德莉夏萍在電影《珠光寶氣》中的造型。前面的裝煙口大小剛好放進一根香煙,吸煙口收窄,稍前位置有一凹位,方便用牙齒咬住。製作的材質有木、石、骨、象牙、硬膠、金屬等等。近年還有加上過濾器的,或是純作過濾的煙嘴,前者稍長,後者很短。
前面說過,最初的外來機捲煙是不帶濾嘴的,吸煙時,煙紙或煙絲會黏着唇皮,感覺不好,用煙嘴就沒有這樣的麻煩。愛吸煙嘴的還認為煙嘴管壁會吸收煙中的雜質,減少對身體的傷害。實際的好處是,因燒煙處距離較遠,不怕灼痛指頭與唇皮,也減低火星燒到衣服鬍鬚的風險。
土產煙絲有分生熟
話說回頭,鼻煙和煙葉傳入中國不久,福建便有人移植栽種煙草,然後傳到其他地方,稱為土煙。大部份基層煙民都吸土煙,用的煙具除水煙筒、水煙袋、旱煙桿、煙斗之外,復有手捲紙煙,簡稱紙煙。
紙煙是將土煙絲捲在名片般大小的煙紙中,點煙處大,嘴啣處尖,狀若小喇叭,也像一口釘,廣東人俗稱之為「針嘜」、「棺材釘」、「大頭釘」。我爺爺第三種吸煙方式,就是這紙煙。在外捲紙煙不太方便,不少人會先捲好十支八支,放在小鐵盒,方便帶出門抽吸;也有人在家吸紙煙,在外改吸機捲煙。
到了1960年代,儘管機捲煙已相當普遍,還是有不少長者吸紙煙,身邊人士除了爺爺,還有當年香港晶報總編輯陳霞子。陳霞子抽三種煙,一是英國煙,二是薄荷煙、三是生切紙煙。三種煙輪流吸,故其文章就以「三及第」風格聞名?一笑。
陳霞子吸的是生切,爺爺以三種方式吸的都是熟煙。所謂「生切」、「熟煙」是製作方法不同的煙絲。熟煙煙絲是將曬紅煙葉摻以花生油或茶油和酒加工刨成煙絲,再用鍋炒或焙乾,吸起來比較醇厚。生切煙絲則不加油而配入其他原料後刨成煙絲,吸時較辛辣,很有勁道。還有黃煙絲,是將曬黃煙葉直接刨成煙絲。
澳門製煙業兩度興旺
澳門雖從不生產煙葉,卻有過兩段製煙業興旺時期。
在清代道光年間,澳門葡萄牙政府大規模輸入巴西鼻煙和煙草,轉運到內地,澳門遂成為最重要的鼻煙中轉站,內地官商紛紛派人來澳購買。有商人見此,即以土煙仿製巴西鼻煙,取名「澳門土」,據稱香味與巴西鼻煙相差不遠,乃盛行一時。(見湯開建教授與郭姝伶著《煙草與茶葉:17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澳門與巴西隊商業貿易》)這是澳門製煙業第一次興旺時期。
到了現代,澳門迎來了第二次製煙業興旺時期。1920年代,澳葡政府鼓勵工業發展,煙葉進口、加工、銷售免稅,生產成本比鄰埠香港低很多,吸引商人來澳設廠,1920年澳門只有3家煙廠,至1932年已發展到19家,產品主要運到香港轉外銷。(見湯開建〔第一作者〕著《四百年(1557-1941)澳門工業發展的特點、地位及影響》)
好景不常,抗戰時期,澳門製煙葉漸走下坡,到1950年代,我家附近的天神巷有一家大偉煙廠,其產品曾十分暢銷,後來也關門了。1960年代,濾嘴香煙開始流行,澳門的煙廠未及更新機器,就在市場競爭中敗陣,一家一家關門。如今,澳門還有五六家煙廠,大多是回歸前後開辦的,其產品主要供外銷和來澳遊客購買。
朱廣蘭興衰長者談助
1900代初至1930年代末,澳門煙廠最具規模的是朱昌記與朱廣蘭。發源於廣州的朱廣蘭是家族大企業,由朱延賓創辦於19世紀初,以小作坊製賣熟煙起家,最發達之時(19世纪末至20世紀頭10年左右),由各房子侄孫輩分管的20多家子公司分佈在國內外,除主營煙草製作,還在南洋投資橡膠園、錫礦、房地產等。1904年,朱廣蘭亦來澳設立子公司朱昌記,成為澳門最早的製煙廠,專門生產熟煙,產品主要運到香港,再轉運到各埠。
朱廣蘭第五代玄孫朱克禮與邱慶鏞合著的《朱廣蘭企業的興衰》有說:澳門朱昌記「是規模相當大的製煙工廠,設在下環街,佔了媽閣山附近一大片地方。該廠置有彩色印刷機,自印商標包裝和廣告;在山頂蓋了一幢四層樓的大工廠,用機械刨切煙絲,同時在下環街另設一間木箱廠,專製適合出口規格的裝煙木箱。此外,還在澳門的十月初五街開設一間合興隆工廠,製造出口土榨生油的洋莊鐵罐;又在下環街開設一間酒廠,生產製煙需用的燒酒。朱昌記在當地不直接營業,而在河邊新街設立朱廣蘭煙莊門市部;另有聯豐昌土榨生油門市部,成為朱廣蘭產品的兩大推銷點。朱昌記的廠址原係收購一間『豬仔館』改建,材料結實,外觀宏偉,經百數十年依然穩固。該廠週邊牆壁厚達一公尺以上,用尾徑十多吋的大杉兩條為一組,做樓底的橫樑。由於朱昌記規模很大,又附設許多輔助廠和產品門市部,成為澳門華人工商業的巨擘。據說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每年例有一兩度到澳門旅遊的團體,澳門當局都引帶遊客到朱昌記參觀;朱廣蘭和朱昌記的牌號也不脛而走。1938年,廣州被日寇佔領,穗、澳朱廣蘭、朱昌記、聯豐昌先後結束,只剩香港朱廣蘭一家,營業不前,懨懨一息。」
朱廣蘭的衰落,除了時局影響,也有內部原因,於此不贅,但朱廣蘭與朱昌記結業幾十年後,仍時有澳門長輩提起其興衰故事,足見當時名氣之大。
煙仔妹賣煙送火柴
1940至1960年代,本地生產與外來的香煙,經幾家代理商交給煙行分銷,煙行除了批發,多兼門市零售,亦售賣土洋煙絲、各種煙具,由煙紙、紙媒、水煙袋、旱煙桿、煙斗、煙咀,到「大碌竹」都有。經營零售香煙的有小商店、糧油雜貨店,曾經連藥房都兼售,還有早已消失的煙仔檔和「煙仔妹」。
煙仔檔擺在茶樓門口和人流多的街頭,其設備簡單,僅是一個摺合式的木箱,箱內兩邊用木條間成層架,用以放置不同牌子的香煙,還有一底層放置備貨;箱外裝金屬挽手。箱子架在可收合的腳架上,打開箱子即可營業;收檔時,關合箱子,用手挽着,腳架收合扛在肩頭或挾在腋下行走,十分方便。
「煙仔妹」的生財工具一如煙仔檔,但煙箱較小,為方便走動而不用腳架,而是在煙箱兩旁繫以布帶,掛在肩上,煙箱擱於胸下,打開煙箱以展示香煙,似當年賣點心。她們穿梭於茶樓、餐廳等場所,並不揚聲叫賣,但見到煙客,會上前低聲問句「要不要買備一包?」
直到1970年代,買香煙多獲贈一小盒火柴,當時的老式打火機比較貴,且常要添加火水(煤油)或汽油,不太方便,送火柴便成招徠手法。
澳門的製煙業在1960年代走下坡,但香煙的批發、零售不受影響。在80年代初,澳門香煙銷售量的年增長率都在2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1983年起,香港不斷提高香煙入口稅,而澳門則仍維持低稅率,兩地香煙價差懸殊,因而吸引了許多來澳旅遊的港客順便買香煙。但從1985年起,香港海關限制港客免稅攜帶香煙回去,造成澳門香煙業日漸衰落。福昌煙行老闆鄧先生回憶,好景時,短短的十月初五日街上有五六家煙行。在10年前,也還有3家,如今只剩他1家了。
控煙有效煙業向下
雖然用不同方式吸煙是世界各國普遍的消費行為,但很早以前,已有專家指出吸煙對身體有害,進而研究出,吸入「二手煙」的非煙民也受其害,於是,世界衛生組織在20世紀下半葉開始推動各國採取鼓勵戒煙、禁煙行動。
澳門特區政府積極響應世衛的呼籲,通過逐步增加煙草稅、擴大禁煙範圍、限制煙草產品宣傳,以及宣傳教育等多管齊下方式方法,致力創造「無煙社會」。
據澳門特區政府2018年就《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過去3年的實施效果作出評估,調查顯示澳門15歲以上人口,最新的煙草使用率已大幅下降至12.2%。另外一項「澳門青少年煙草使用調查2015」的結果顯示,澳門13至15歲青少年的整體煙草使用率由2010年的9.5%下降至2015年的6.1%。報告認為,兩項調查中煙草使用率均呈明顯下降趨勢,說明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6項控煙措施在澳門得到有效執行,取得可喜成果。
隨着特區政府的各種控煙措施的有效實施,澳門香煙零售業曾有的好景不再了。
作者介紹
陳思國
資深傳媒工作者。50多年筆耕不斷,作品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風格多變,散見港澳報紙雜誌。
插圖畫家介紹
陸曦
澳門出生青年美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現屆澳門美術協會會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參加歷年澳門美術作品聯展,曾在澳門、香港舉辦《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在葡萄牙舉辦《陸昌、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是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鏡海歸帆圖》中百米畫卷的作者及總監製。
文:陳思國 題頭畫:陸曦 圖:賓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