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烟头化作「百鸟归巢」 水烟袋大碌竹分贫富

澳门杂志
136期
  • 〈清干隆御制料胎画珐琅仕女图长方鼻烟壶〉(网络照片)

  • 水烟袋及大碌竹比较

  • 三毛执烟头

  • 故宫藏银烧蓝水烟袋

  • 柯德莉夏萍在《珠光宝气》里面吸烟嘴的的造型(网络照片)

  • 烟头化作「百鸟归巢」 水烟袋大碌竹分贫富

  • 曹达华的「神探」造型

  • 这位香烟麻雀檔的老板喜欢抽「大碌竹」(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 街头的香烟檔(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 当年熟烟的包装纸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烟头化作「百鸟归巢」 水烟袋大碌竹分贫富
烟头化作「百鸟归巢」 水烟袋大碌竹分贫富

小时候看连环图,《三毛流浪记》(及后来的电影)留下很多深刻印象,其中有一段情节是:三毛见到有穷孩子在马路上检拾吸烟人士丢下的烟蒂(北方坊间有称之为「烟屁股」的,广东话却相反地叫「烟头」),可以卖钱,乃有样学样,将人家不要的报纸折成锥形,把检到的烟头放进去,谁知道,检得一小包之时,有烟头未全熄灭,燃起火来,半天的工夫白费。这段笑中有泪的情景至今难忘。

三毛执烟头
三毛执烟头

「百鸟归巢」与「求签」

三毛的流浪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当时的广州、香港,执烟头换取一两毛钱的穷人何尝没有。斯时,广州有顺口溜:「西装友,执烟头,执到西濠口,畀人踢箩柚(粤俗称屁股为「箩柚」)。」传到港澳,小孩子也朗朗上口。

何以有人执烟头和收买烟头?原来,香烟普遍带滤嘴,是20世纪60年代后的事,此前抽吸无滤嘴的香烟,因烧烟的暗火会灼灸指头和嘴唇,必须在剩余两三厘米之处丢弃,如果及时将此烟头捺熄,即可将烧剩之烟丝集腋成裘,用轻便的卷烟机再造成香烟出售。由于这真正的「二手烟」混杂着不同牌子的烟丝,坊间美称之为「百鸟归巢」,售价比原装烟便宜很多。当然,买这「百鸟归巢」者都是贫苦烟民。

1940至1950年代初的香港,当一般非技术工人的月薪才三四十元,一碗云吞面才2毛钱,一包20支装的香烟卖四五毛钱已是高消费了。穷人到了薪水即将用光时,是不愿花钱去买一包香烟的,那烟瘾发作时怎么办?除了买「百鸟归巢」,还有另一途径是「求签」。原来,有的香烟檔主会将整包香烟拆开来卖,「斗零」(5分钱)买到两三支,可以顶瘾一阵子。由于过程像从装有几十支竹签的签筒抽出卜签,因此乐观的穷烟民便戏称散买香烟为「求签」。

「西装友,执烟头……」的顺口溜,虽然澳门的小孩也会唱,但在现实中,澳门却没有执烟头与「百鸟归巢」之举。据在十月初五日街经营逾70年的福昌烟行第二代老板邓先生说,当年(1920至1950年代)澳葡政府鼓励轻工业发展,对烟叶进口生产销售不征税,香烟售价比香港便宜得多,最低价的本地香烟才卖1毛钱1包(10支),所以没有执烟头与制作「百鸟归巢」的生存空间。

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香港,我仍见到有香烟檔提供「求签」与「百鸟归巢」,到滤嘴香烟普及,就无烟头可执了。 

鼻烟淘汰鼻烟壶卖天价

今天人们抽烟的方式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抽机制卷烟(现称香烟),在1960年代以前,抽烟的花样则多着呢。发源于美洲的烟草,在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以后,中国人吸烟的方式有过多样的变化与发展。

看一些史料可知,中国人吸烟是由鼻烟开始。鼻烟是把烟叶研成粉末,或加麝香等香料或草药,放在鼻腔前端,轻轻吸气,吸进烟末的尼古丁成份。

着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由澳门踏入中国,后得机进京朝觐明朝神宗皇帝(年号万历)时,进贡了大量礼物,除自鸣钟、《圣经》、《坤舆万国全图》、大西洋琴等,更有鼻烟。当时还没有「鼻烟」之称,仅以外来语音(英语:Snuff)译作「士那乎」、「士那富」等,直到清季,雍正皇帝根据鼻烟是用鼻子来闻嗅的特点,才把「士那乎」命名为「鼻烟」。

在早期,鼻烟由皇帝赏赐给朝廷大臣,再传到贵族士大夫阶层,继后有外国商人带到民间市场销售,但这些舶来品售价昂贵,仅上层社会人士能享受。至清代道光年间,有中国商人用土产烟叶仿制,鼻烟才较普及。到清末,鼻烟就被水烟、旱烟、纸烟取代了。

鼻烟虽已遭淘汰,但盛载烟末的鼻烟壶,却成为许多人喜欢的手工艺品,一些材质珍贵、工艺精致或名家制作者,更为收藏家所追求。2015年香港苏富比一场拍卖会上,一个「清干隆御制料胎画珐琅仕女图长方鼻烟壶」,就拍得7,160,000港元。

〈清干隆御制料胎画珐琅仕女图长方鼻烟壶〉(网络照片)
〈清干隆御制料胎画珐琅仕女图长方鼻烟壶〉(网络照片)

鼻烟壶是盛放鼻烟的专用器具,最初随鼻烟由外国进贡予朝廷,从清代康熙皇帝开始,中国才制作有自己特色的鼻烟壶。有文献记载,康熙年间,清宫内务府设立宫廷造办处,专门制作、置办御用物品。造办处分门别类设置工作坊,其中有玻璃厂,为雅好鼻烟的康熙制作玻璃鼻烟壶,随后又制作出铜胎画珐琅鼻烟壶和瓷鼻烟壶。迨后,雍正、干隆皇帝亦雅好和推崇鼻烟,并将御制的鼻烟壶赐给内臣外官,鼻烟壶的制作乃由宫廷发展至民间。广东、扬州、苏州、北京、山东、景德镇、福州、内蒙古、宜兴等地先后竞相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鼻烟壶,终成为中国独有(特别是内画)的工艺品。

吸水烟袋慈禧为表率

水烟发源于印度,流传到中东阿拉伯地区,在明朝传到中国。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吸收外来文化,必然有所发明创造而自成体系。就像鼻烟壶传到中国,中国发展出内画鼻烟壶。水烟传到中国,中国人抛开了阿拉伯式的水烟烟具,创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水烟具,且花开两枝:雅致高贵的水烟壶、粗野豪迈的大碌竹。

水烟传入后,一段长时间没大发展,直到清末民初则盛行于全国,自北至南,由宫廷到乡间。其中,最着名吸水烟的人物是慈禧太后,她用的是中式水烟壶。

中式水烟壶是采取阿拉伯水烟壶的原理,创造出自己的式样与风格。阿拉伯水烟壶是高60厘米、一座「塔」式的「庞然大物」,移动不方便,且带「炭碗」,上盛燃烧的炭以备点烟,有危险性。中式水烟壶高度约15到20厘米,可单手轻捧,便携,吸烟时才点火,大大减少因炭火引起的风险。

水烟壶(中式,下同)又称水烟袋(「北腔南调」后,粤语读成「水烟歹」),多以铜或锡、银制作。富有人家会用珍贵材质装饰,如在烟嘴配上翡翠、玛瑙,连接部份用金、银镶嵌等等。壶身则雕龙画凤,或刻上吉祥图案和诗词联句,成为名贵工艺品。

水烟袋的构造奇特有趣。主要由烟管、吸管、盛水斗(水仓)、烟仓、通针、镊子、手托等构件组成。吸烟时,烟气穿过贮水区,可过滤烟气中的杂质杂气,烟味醇和,还能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十分悦耳。

故宫藏银烧蓝水烟袋
故宫藏银烧蓝水烟袋

烟具的雅俗贵贱之分,既在于质料,也在于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贵为太后,慈禧的烟具自然材质都属上乘,何况她是挑剔奢靡之人。据清内务府檔案册记载,在慈禧的随葬品中有铜水烟袋、银水烟袋和银潮水烟袋。故宫博物馆内便藏有她用过的水烟袋。慈禧太后吸烟,必有多名太监或宫女侍候,分工合作,有人捧烟袋,有人装烟,有人吹点火的纸媒。纸媒用土纸卷作饮料吸管状,点着后轻吹一下,明火变成暗火,需要时再吹一下,复为明火以点烟。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慈禧爱吸水烟,一众官宦随之,继而及于民间,全国盛行。即使在清朝败亡几十年后,在香烟已十分普及的1950年代,仍有不少人在吸水烟袋。那时,笔者邻居有一位老太太,经常坐在其家门口,挨坐藤椅上,悠然自得地吸水烟袋。我曾觉新奇,趋前细看,觉得比爷爷吸烟,无论是烟具、仪态,都高檔和好看。

基层烟民吸「大碌竹」

爷爷吸烟有三种方式,其中一种也是水烟,就是和水烟袋有天壤之别的「大碌竹」,即水烟筒或水烟管的俗称。

同是水烟,两者有很大差别:大碌竹的结构比水烟袋简单得多,水烟袋有多件构件,大碌竹除了装烟点烟的烟嘴就没有其他。水烟袋制作精巧,只有工匠做得来;大碌竹简单,任何人都能自制(参看上方附表)。

这位香烟麻雀檔的老板喜欢抽「大碌竹」(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这位香烟麻雀檔的老板喜欢抽「大碌竹」(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制作大碌竹,是截取几节老竹管,长约50到70厘米,直径4至6厘米,以最低一节作水仓,在里面的竹节开一小洞以进水放水,最上面一节开口作吸烟用;烟筒外部中间开一小孔,向上斜插一幼小竹管或铜管作烟嘴,接触处封以胶泥之类填塞物,将烟嘴固定,即告完成。

吸水烟不如吸香烟那么随意,吸气力度须适度。笔者六七岁时,曾趁爷爷不在家,偷拿他的大碌竹试吸,第一两口甚么感觉都没有,便使劲深吸,没想到,一口烟水直冲喉头,呛得我咳了半天,以后不敢碰那东西了。

在我童年至少年时代(194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虽然香烟已经普遍,但仍有许多人吸大碌竹,70年代后期就不多见了。可是,原来内地很多地方(尤其是云南),至今仍有不少中老年人保持吸大碌竹的习惯,而大碌竹烟筒的外表也更美化(雕龙刻凤),制作更精细(抛光、磨光、上釉等)。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据福昌烟行老板邓先生说,今天的欧洲,仍有不少华人爱吸大碌竹哩。

水烟袋及大碌竹比较
水烟袋及大碌竹比较

吸旱烟的多种方式

吸水烟方法有水烟壶与水烟筒两种,旱烟则有更多方式。

一是用烟杆抽吸。烟杆由最早的吸烟工具烟管进化而来,其长短不一,一般在50厘米以下,超长的烟杆使用者非富则贵,因为自己够不着点烟,必有下人服侍。比如电视剧中的纪晓岚,就有一支长烟杆,更获御赐金烟杆。

旱烟杆有称烟枪,短的叫短枪,长的叫长枪,其结构也不复杂,仅由烟杆、烟嘴、烟斗三部份组成,材质则有贵贱之分,可用竹管,也有红木、酸枝,讲究的在烟杆上雕花,或裹以金银、镶金点翠。烟斗用金属。烟嘴一般用铜打造,也有用玉石、翡翠、玛瑙的。

这烟杆,除了吸烟还有其他用途: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可以用来赶狗;旧日私塾老师用以敲不听话学生的小脑袋;电视剧、电影中的黄飞鸿,则用作教训奸人的武器。

旱烟还有用烟斗吸的。烟斗亦发源于美洲,传到欧洲而大兴,再由欧洲传来中国。烟斗基本结构可说是短版的烟杆,烟斗与烟嘴没有分别,只是烟管短到5至8厘米,有直杆和弯杆,多用优质木料造成,也有用其他材质的。烟斗本是舶来品,多数人用它吸洋烟丝,买不起洋烟丝的改用土烟丝(如我爷爷)。

欧洲人吸烟斗几百年,其中最知名的标志性人物,是小说、电影中大名鼎鼎的神探福尔摩斯,于是,香港电影明星曹达华也以烟斗作「神探」造型。在现实中,二战前后的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都是爱吸烟斗的名人。

还有一种烟具是烟嘴,那是用来吸香烟用的。其结构最简单,只是一支烟管,长短在10厘米内,女性用的会更长一些,如荷里活女明星柯德莉夏萍在电影《珠光宝气》中的造型。前面的装烟口大小刚好放进一根香烟,吸烟口收窄,稍前位置有一凹位,方便用牙齿咬住。制作的材质有木、石、骨、象牙、硬胶、金属等等。近年还有加上过滤器的,或是纯作过滤的烟嘴,前者稍长,后者很短。

前面说过,最初的外来机卷烟是不带滤嘴的,吸烟时,烟纸或烟丝会黏着唇皮,感觉不好,用烟嘴就没有这样的麻烦。爱吸烟嘴的还认为烟嘴管壁会吸收烟中的杂质,减少对身体的伤害。实际的好处是,因烧烟处距离较远,不怕灼痛指头与唇皮,也减低火星烧到衣服胡须的风险。

柯德莉夏萍在《珠光宝气》里面吸烟嘴的的造型(网络照片)
柯德莉夏萍在《珠光宝气》里面吸烟嘴的的造型(网络照片)

土产烟丝有分生熟

话说回头,鼻烟和烟叶传入中国不久,福建便有人移植栽种烟草,然后传到其他地方,称为土烟。大部份基层烟民都吸土烟,用的烟具除水烟筒、水烟袋、旱烟杆、烟斗之外,复有手卷纸烟,简称纸烟。

纸烟是将土烟丝卷在名片般大小的烟纸中,点烟处大,嘴衔处尖,状若小喇叭,也像一口钉,广东人俗称之为「针唛」、「棺材钉」、「大头钉」。我爷爷第三种吸烟方式,就是这纸烟。在外卷纸烟不太方便,不少人会先卷好十支八支,放在小铁盒,方便带出门抽吸;也有人在家吸纸烟,在外改吸机卷烟。

到了1960年代,尽管机卷烟已相当普遍,还是有不少长者吸纸烟,身边人士除了爷爷,还有当年香港晶报总编辑陈霞子。陈霞子抽三种烟,一是英国烟,二是薄荷烟、三是生切纸烟。三种烟轮流吸,故其文章就以「三及第」风格闻名?一笑。

陈霞子吸的是生切,爷爷以三种方式吸的都是熟烟。所谓「生切」、「熟烟」是制作方法不同的烟丝。熟烟烟丝是将晒红烟叶掺以花生油或茶油和酒加工刨成烟丝,再用锅炒或焙干,吸起来比较醇厚。生切烟丝则不加油而配入其他原料后刨成烟丝,吸时较辛辣,很有劲道。还有黄烟丝,是将晒黄烟叶直接刨成烟丝。

曹达华的「神探」造型
曹达华的「神探」造型

澳门制烟业两度兴旺

澳门虽从不生产烟叶,却有过两段制烟业兴旺时期。

在清代道光年间,澳门葡萄牙政府大规模输入巴西鼻烟和烟草,转运到内地,澳门遂成为最重要的鼻烟中转站,内地官商纷纷派人来澳购买。有商人见此,即以土烟仿制巴西鼻烟,取名「澳门土」,据称香味与巴西鼻烟相差不远,乃盛行一时。(见汤开建教授与郭姝伶着《烟草与茶叶: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澳门与巴西队商业贸易》)这是澳门制烟业第一次兴旺时期。

到了现代,澳门迎来了第二次制烟业兴旺时期。1920年代,澳葡政府鼓励工业发展,烟叶进口、加工、销售免税,生产成本比邻埠香港低很多,吸引商人来澳设厂,1920年澳门只有3家烟厂,至1932年已发展到19家,产品主要运到香港转外销。(见汤开建〔第一作者〕着《四百年(1557-1941)澳门工业发展的特点、地位及影响》)

好景不常,抗战时期,澳门制烟叶渐走下坡,到1950年代,我家附近的天神巷有一家大伟烟厂,其产品曾十分畅销,后来也关门了。1960年代,滤嘴香烟开始流行,澳门的烟厂未及更新机器,就在市场竞争中败阵,一家一家关门。如今,澳门还有五六家烟厂,大多是回归前后开办的,其产品主要供外销和来澳游客购买。

当年熟烟的包装纸
当年熟烟的包装纸

朱广兰兴衰长者谈助

1900代初至1930年代末,澳门烟厂最具规模的是朱昌记与朱广兰。发源于广州的朱广兰是家族大企业,由朱延宾创办于19世纪初,以小作坊制卖熟烟起家,最发达之时(19世纪末至20世纪头10年左右),由各房子侄孙辈分管的20多家子公司分布在国内外,除主营烟草制作,还在南洋投资橡胶园、锡矿、房地产等。1904年,朱广兰亦来澳设立子公司朱昌记,成为澳门最早的制烟厂,专门生产熟烟,产品主要运到香港,再转运到各埠。

朱广兰第五代玄孙朱克礼与邱庆镛合着的《朱广兰企业的兴衰》有说:澳门朱昌记「是规模相当大的制烟工厂,设在下环街,占了妈阁山附近一大片地方。该厂置有彩色印刷机,自印商标包装和广告;在山顶盖了一幢四层楼的大工厂,用机械刨切烟丝,同时在下环街另设一间木箱厂,专制适合出口规格的装烟木箱。此外,还在澳门的十月初五街开设一间合兴隆工厂,制造出口土榨生油的洋庄铁罐;又在下环街开设一间酒厂,生产制烟需用的烧酒。朱昌记在当地不直接营业,而在河边新街设立朱广兰烟庄门市部;另有联丰昌土榨生油门市部,成为朱广兰产品的两大推销点。朱昌记的厂址原系收购一间『猪仔馆』改建,材料结实,外观宏伟,经百数十年依然稳固。该厂周边墙壁厚达一公尺以上,用尾径十多吋的大杉两条为一组,做楼底的横梁。由于朱昌记规模很大,又附设许多辅助厂和产品门市部,成为澳门华人工商业的巨擘。据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每年例有一两度到澳门旅游的团体,澳门当局都引带游客到朱昌记参观;朱广兰和朱昌记的牌号也不胫而走。1938年,广州被日寇占领,穗、澳朱广兰、朱昌记、联丰昌先后结束,只剩香港朱广兰一家,营业不前,恹恹一息。」

朱广兰的衰落,除了时局影响,也有内部原因,于此不赘,但朱广兰与朱昌记结业几十年后,仍时有澳门长辈提起其兴衰故事,足见当时名气之大。

街头的香烟檔(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街头的香烟檔(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烟仔妹卖烟送火柴

1940至1960年代,本地生产与外来的香烟,经几家代理商交给烟行分销,烟行除了批发,多兼门市零售,亦售卖土洋烟丝、各种烟具,由烟纸、纸媒、水烟袋、旱烟杆、烟斗、烟咀,到「大碌竹」都有。经营零售香烟的有小商店、粮油杂货店,曾经连药房都兼售,还有早已消失的烟仔檔和「烟仔妹」。

烟仔檔摆在茶楼门口和人流多的街头,其设备简单,仅是一个折合式的木箱,箱内两边用木条间成层架,用以放置不同牌子的香烟,还有一底层放置备货;箱外装金属挽手。箱子架在可收合的脚架上,打开箱子即可营业;收檔时,关合箱子,用手挽着,脚架收合扛在肩头或挟在腋下行走,十分方便。

「烟仔妹」的生财工具一如烟仔檔,但烟箱较小,为方便走动而不用脚架,而是在烟箱两旁系以布带,挂在肩上,烟箱搁于胸下,打开烟箱以展示香烟,似当年卖点心。她们穿梭于茶楼、餐厅等场所,并不扬声叫卖,但见到烟客,会上前低声问句「要不要买备一包?」

直到1970年代,买香烟多获赠一小盒火柴,当时的老式打火机比较贵,且常要添加火水(煤油)或汽油,不太方便,送火柴便成招徕手法。

澳门的制烟业在1960年代走下坡,但香烟的批发、零售不受影响。在80年代初,澳门香烟销售量的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1983年起,香港不断提高香烟入口税,而澳门则仍维持低税率,两地香烟价差悬殊,因而吸引了许多来澳旅游的港客顺便买香烟。但从1985年起,香港海关限制港客免税携带香烟回去,造成澳门香烟业日渐衰落。福昌烟行老板邓先生回忆,好景时,短短的十月初五日街上有五六家烟行。在10年前,也还有3家,如今只剩他1家了。

控烟有效烟业向下

虽然用不同方式吸烟是世界各国普遍的消费行为,但很早以前,已有专家指出吸烟对身体有害,进而研究出,吸入「二手烟」的非烟民也受其害,于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推动各国采取鼓励戒烟、禁烟行动。

澳门特区政府积极响应世卫的呼吁,通过逐步增加烟草税、扩大禁烟范围、限制烟草产品宣传,以及宣传教育等多管齐下方式方法,致力创造「无烟社会」。

据澳门特区政府2018年就《预防及控制吸烟制度》过去3年的实施效果作出评估,调查显示澳门15岁以上人口,最新的烟草使用率已大幅下降至12.2%。另外一项「澳门青少年烟草使用调查2015」的结果显示,澳门13至15岁青少年的整体烟草使用率由2010年的9.5%下降至2015年的6.1%。报告认为,两项调查中烟草使用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6项控烟措施在澳门得到有效执行,取得可喜成果。

随着特区政府的各种控烟措施的有效实施,澳门香烟零售业曾有的好景不再了。

作者介绍

陈思国

资深传媒工作者。50多年笔耕不断,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散见港澳报纸杂志。

插图画家介绍

陆曦

澳门出生青年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届澳门美术协会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参加历年澳门美术作品联展,曾在澳门、香港举办《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在葡萄牙举办《陆昌、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是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镜海归帆图》中百米画卷的作者及总监制。

文:陈思国   题头画:陆曦   图:宾尼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