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路环九澳圣母村,隐藏着一座造型独特的现代建筑物,是该村1960年代建成的「新教堂」。虽然建筑物并未被列入澳门的文化遗产,然而,却是澳门少有的20世纪现代风格的教堂。究竟,这座小教堂有何特色?
百多年前的痲疯村
在介绍九澳七苦圣母小教堂之前,首先要简单介绍一下建筑物坐落的地点与背景。
路环九澳圣母村建于19世纪末,地点在路环岛东端非常偏僻的小山岗上。在未建成公路及周边还未填海之时,教会选择该地点建设收容痲疯病人的设施,故曾有痲疯村之称。
痲疯,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几千年前开始在全世界传播,《圣经》也有记载。致病的痲疯杆菌会入侵患者的皮肤及神经,虽不至于死,但造成反覆创伤,容易传染,被视为绝症,在20世纪曾经是世界三大传染病之一,其余两种是梅毒与结核。因为当时未有治疗痲疯病的药物,故唯有对患病者进行隔离,流放到偏远地方,以减低在社区传播的风险。一直到了1940年代,抗生素问世后,痲疯病方得以治愈。
早在1569年,澳门首任主教贾耐劳设立仁慈堂并附设贫民医院时,便设立特别病房收容痲疯病者,后来在当时城墙以外、尚属荒野的望德堂区建立专门的痲疯病院;到1882年,又在横琴舵尾岛白沙栏建起收容所(此中兼有殖民扩张的意图),收容了60多名男女痲疯病人;1885年,白沙栏病院的女性病人先迁到九澳新建的痲疯院舍,直到1925年,九澳痲疯病院改为兼收男、女患者的混合式院舍,而「白沙栏痲疯病院」在1965年结束运作。
1960年代正名圣母村
九澳的痲疯院初建于1885年。当时路环的环山公路还没有开通,荒山野岭,交通极为不便。从澳门半岛前去,先要坐小轮到路环靠近市区的码头,再乘搭小舢舨,到九澳山下的石滩登岸。该地点现时仍然保留着一条从昔日滩岸到建筑群的石梯级。
1963年, 胡子义神父来到这痲疯村,与患者居住在一起,为这里的居民主持弥撒,并为村子正名为圣母村。
胡神父提出在村子的北边建造新的小教堂,以取代原有于1934年启用的教堂,得到当时教宗保禄六世的5万澳门元资助。新教堂的选址在一处略为凸出向海的山崖上,建筑物并没有采用与原有建筑群一致的古典折衷式样,反而采用了自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流行的现代建筑风格。
新教堂由居澳意大利人夏刚志(Oseo Acconci)负责建造。夏刚志并不是建筑师或工程师,但他开设建筑公司,是当时澳门其中一位建筑商。据其儿子所述,夏刚志不仅承造楼房,亦做设计,同时也会造艺术装饰。
笔者分析了几座由夏刚志建造的建筑物,归纳出其设计的主要特点: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几何设计语言、注重遮阳与通风、注重实用与功能性。
独特设计满含深意
1966年7月24日启用的九澳七苦圣母小教堂就充份体现上述的设计特点,整座建筑物没有找到一点与古典风格有关的装饰。
虽然小教堂坐落的地点是一个向北面凸出的小山崖,但小教堂的坐向仍然以西北为主,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使主立面被午后的阳光照耀,同时,西向是欧洲天主教教堂主要选取的朝向,具有宗教的含意,因为在传统的教堂空间,主立面向西的教堂,主祭坛就设在向东的一端,在古代的欧洲,宗教仪式向东举行是遥远朝向耶路撒冷的意思。
虽然七苦圣母小教堂以西北为主要朝向,内部的主祭坛却不是设在主轴线上,而是设在短轴的东北位置,这是非常罕见的教堂设计。据说主祭坛的位置曾被迁移,然而,从现场观察及小教堂与圣母村建筑群的关系可以推断,该主祭坛的位置极可能是原来的特别安排,因为这样的设计使教堂的钟塔与主祭坛组合在一起,并成为村子北端的最高点,让所有病人都能从房间望到,亦成为山崖上的地标。
三位一体与七苦的寓意
小教堂的外形非常几何化,呈现一个横放的三角柱体,恍似在荒野的帐幕,有一定的宗教寓意,其中三角形暗喻「三位一体」。
教堂的空间平面呈矩形,而并非常见的「十」字形,室内空间没有任何直柱作分隔,使整个空间显得宽敞。
为解决结构问题,教堂的屋顶由8组斜梁支撑,这个设计非常特别,因为这些斜梁既是建筑物的结构,亦是空间的装饰元素,将整个教堂划分为7个部份,与「七苦」(七苦的意思就是圣母曾经历的七件痛苦的事:预言之苦、利剑锥心、举家逃亡、幼子失散、耶稣受难、怀抱耶稣、埋葬耶稣)的数字相配,主祭坛就设于中央。这种处理结构的方式,与20世纪「结构主义」主张的设计理念相符,即是强调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以结构作为空间的装饰与划分元素。
教堂内的装饰非常简约,钢筋混凝土的斜梁、红砖面的砖墙,唯一的装饰是正入口上圆窗的彩色玻璃及教堂内的圣像。
主祭坛的设计亦采用几何语言,由于是1960年代的设计,根据「梵二」(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礼仪改革的精神而将祭桌置向信众,圣体柜则放在主祭坛中央,其上方是一个透光的窗洞,整个祭坛恍似一支几何化的蜡烛与火焰。
自然采光是该教堂空间设计的重要元素,首先,正入口上方的圆窗让午后的阳光照射进教堂,两侧门上的彩色玻璃亦透入户外光线,而主祭坛上的窗洞亦利用自然光使祭坛成为目光的焦点。
至于教堂的外部,简洁抽象的几何语言成为设计的主轴,唯一具像的是出自意大利米兰雕塑家Francisco Messina的耶稣受难像。该雕像亦采用几何化线条的艺术语言,置于三角形主立面顶部,受三角形斜边的视觉引导而成为目光焦点,更凸显雕像的纪念性。
作为结构的斜梁在教堂外直接插入地面,斜梁除了是结构元素,亦成为屋顶的户外引水管,将斜屋顶的雨水引导至地面的排水槽。据夏刚志儿子忆述,其父以斜屋顶设计该教堂,目的是避免雨水的声音干扰教堂内部的宁静。小教堂的斜梁设计,确实非常「多功能」与「独创」。
教堂的钟塔以简洁几何语言设计,开孔的水泥砖具遮阳与通风的作用,是夏刚志常用的建筑元素。教堂两侧的门可全部打开,使室内空间完全透风。
小偷成为耶稣像模特
最后想介绍教堂内的苦难耶稣像。据夏刚志儿子说,该像是夏刚志的雕刻作品,其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笔者觉得带有「宽恕」的含意。
话说夏刚志的工作室曾发现有小偷来偷食物,小偷被捉住那天,夏刚志没有报警,却叫助手将小偷绑在木柱,小偷因害怕受惩罚而显得神情惊慌,夏刚志就迅速以该神态塑造了苦难耶稣像的草稿,完成后,他送给小偷一些食物以作「模特儿」的酬劳,并劝告其切勿再犯。
随着痲疯病在澳门受控并可以治愈,1980年代,澳葡政府社会工作司接管九澳痲疯病院,并将尚余的几名痲疯病愈者迁入新建的九澳老人院(今工联九澳护养院),九澳痲疯病院乃至澳门几百年的痲疯病历史,就此告终。
作者介绍
吕泽强
生于澳门,毕业于葡萄牙里斯本建筑学院,其后于法国巴黎夏约高等设计研究中心进修,为首位取得法国文化遗产建筑师资格的华人建筑师。
文:吕泽强 图:宾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