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澳七苦聖母小教堂
澳門雜誌
136期
  • ■屋頂的耶穌像成為視覺焦點

  • 九澳七苦聖母小教堂

  • 八根斜樑將教堂分為七個空間,象徵聖母經歷之「七苦」。

  • 翻新後的院舍保留了原貌

  • 原來的痲瘋院舍(網絡圖片)

  • 教堂內主祭壇(呂澤強素描作品)

  • 教堂內祭壇上的耶穌像(呂澤強素描作品)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九澳七苦聖母小教堂
九澳七苦聖母小教堂

在古老的路環九澳聖母村,隱藏着一座造型獨特的現代建築物,是該村1960年代建成的「新教堂」。雖然建築物並未被列入澳門的文化遺產,然而,卻是澳門少有的20世紀現代風格的教堂。究竟,這座小教堂有何特色?

百多年前的痲瘋村

在介紹九澳七苦聖母小教堂之前,首先要簡單介紹一下建築物坐落的地點與背景。

路環九澳聖母村建於19世紀末,地點在路環島東端非常偏僻的小山崗上。在未建成公路及周邊還未填海之時,教會選擇該地點建設收容痲瘋病人的設施,故曾有痲瘋村之稱。

痲瘋,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傳染病之一,幾千年前開始在全世界傳播,《聖經》也有記載。致病的痲瘋桿菌會入侵患者的皮膚及神經,雖不至於死,但造成反覆創傷,容易傳染,被視為絕症,在20世紀曾經是世界三大傳染病之一,其餘兩種是梅毒與結核。因為當時未有治療痲瘋病的藥物,故唯有對患病者進行隔離,流放到偏遠地方,以減低在社區傳播的風險。一直到了1940年代,抗生素問世後,痲瘋病方得以治癒。

早在1569年,澳門首任主教賈耐勞設立仁慈堂並附設貧民醫院時,便設立特別病房收容痲瘋病者,後來在當時城牆以外、尚屬荒野的望德堂區建立專門的痲瘋病院;到1882年,又在橫琴舵尾島白沙欄建起收容所(此中兼有殖民擴張的意圖),收容了60多名男女痲瘋病人;1885年,白沙欄病院的女性病人先遷到九澳新建的痲瘋院舍,直到1925年,九澳痲瘋病院改為兼收男、女患者的混合式院舍,而「白沙欄痲瘋病院」在1965年結束運作。

原來的痲瘋院舍(網絡圖片)
原來的痲瘋院舍(網絡圖片)

1960年代正名聖母村

九澳的痲瘋院初建於1885年。當時路環的環山公路還沒有開通,荒山野嶺,交通極為不便。從澳門半島前去,先要坐小輪到路環靠近市區的碼頭,再乘搭小舢舨,到九澳山下的石灘登岸。該地點現時仍然保留着一條從昔日灘岸到建築群的石梯級。

1963年, 胡子義神父來到這痲瘋村,與患者居住在一起,為這裡的居民主持彌撒,並為村子正名為聖母村。

胡神父提出在村子的北邊建造新的小教堂,以取代原有於1934年啟用的教堂,得到當時教宗保祿六世的5萬澳門元資助。新教堂的選址在一處略為凸出向海的山崖上,建築物並沒有採用與原有建築群一致的古典折衷式樣,反而採用了自20世紀20年代在歐洲流行的現代建築風格。

新教堂由居澳意大利人夏剛志(Oseo Acconci)負責建造。夏剛志並不是建築師或工程師,但他開設建築公司,是當時澳門其中一位建築商。據其兒子所述,夏剛志不僅承造樓房,亦做設計,同時也會造藝術裝飾。

筆者分析了幾座由夏剛志建造的建築物,歸納出其設計的主要特點: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現代幾何設計語言、注重遮陽與通風、注重實用與功能性。

翻新後的院舍保留了原貌
翻新後的院舍保留了原貌

獨特設計滿含深意

1966年7月24日啟用的九澳七苦聖母小教堂就充份體現上述的設計特點,整座建築物沒有找到一點與古典風格有關的裝飾。

雖然小教堂坐落的地點是一個向北面凸出的小山崖,但小教堂的坐向仍然以西北為主,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可以使主立面被午後的陽光照耀,同時,西向是歐洲天主教教堂主要選取的朝向,具有宗教的含意,因為在傳統的教堂空間,主立面向西的教堂,主祭壇就設在向東的一端,在古代的歐洲,宗教儀式向東舉行是遙遠朝向耶路撒冷的意思。

雖然七苦聖母小教堂以西北為主要朝向,內部的主祭壇卻不是設在主軸線上,而是設在短軸的東北位置,這是非常罕見的教堂設計。據說主祭壇的位置曾被遷移,然而,從現場觀察及小教堂與聖母村建築群的關係可以推斷,該主祭壇的位置極可能是原來的特別安排,因為這樣的設計使教堂的鐘塔與主祭壇組合在一起,並成為村子北端的最高點,讓所有病人都能從房間望到,亦成為山崖上的地標。

教堂內主祭壇(呂澤強素描作品)
教堂內主祭壇(呂澤強素描作品)

三位一體與七苦的寓意

小教堂的外形非常幾何化,呈現一個橫放的三角柱體,恍似在荒野的帳幕,有一定的宗教寓意,其中三角形暗喻「三位一體」。

教堂的空間平面呈矩形,而並非常見的「十」字形,室內空間沒有任何直柱作分隔,使整個空間顯得寬敞。

為解決結構問題,教堂的屋頂由8組斜樑支撐,這個設計非常特別,因為這些斜樑既是建築物的結構,亦是空間的裝飾元素,將整個教堂劃分為7個部份,與「七苦」(七苦的意思就是聖母曾經歷的七件痛苦的事:預言之苦、利劍錐心、舉家逃亡、幼子失散、耶穌受難、懷抱耶穌、埋葬耶穌)的數字相配,主祭壇就設於中央。這種處理結構的方式,與20世紀「結構主義」主張的設計理念相符,即是強調建築物的結構設計,以結構作為空間的裝飾與劃分元素。

八根斜樑將教堂分為七個空間,象徵聖母經歷之「七苦」。
八根斜樑將教堂分為七個空間,象徵聖母經歷之「七苦」。

教堂內的裝飾非常簡約,鋼筋混凝土的斜樑、紅磚面的磚牆,唯一的裝飾是正入口上圓窗的彩色玻璃及教堂內的聖像。

主祭壇的設計亦採用幾何語言,由於是1960年代的設計,根據「梵二」(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禮儀改革的精神而將祭桌置向信眾,聖體櫃則放在主祭壇中央,其上方是一個透光的窗洞,整個祭壇恍似一支幾何化的蠟燭與火焰。

自然採光是該教堂空間設計的重要元素,首先,正入口上方的圓窗讓午後的陽光照射進教堂,兩側門上的彩色玻璃亦透入戶外光線,而主祭壇上的窗洞亦利用自然光使祭壇成為目光的焦點。

至於教堂的外部,簡潔抽象的幾何語言成為設計的主軸,唯一具像的是出自意大利米蘭雕塑家Francisco Messina的耶穌受難像。該雕像亦採用幾何化線條的藝術語言,置於三角形主立面頂部,受三角形斜邊的視覺引導而成為目光焦點,更凸顯雕像的紀念性。

作為結構的斜樑在教堂外直接插入地面,斜樑除了是結構元素,亦成為屋頂的戶外引水管,將斜屋頂的雨水引導至地面的排水槽。據夏剛志兒子憶述,其父以斜屋頂設計該教堂,目的是避免雨水的聲音干擾教堂內部的寧靜。小教堂的斜樑設計,確實非常「多功能」與「獨創」。

教堂的鐘塔以簡潔幾何語言設計,開孔的水泥磚具遮陽與通風的作用,是夏剛志常用的建築元素。教堂兩側的門可全部打開,使室內空間完全透風。

■屋頂的耶穌像成為視覺焦點
■屋頂的耶穌像成為視覺焦點

小偷成為耶穌像模特

最後想介紹教堂內的苦難耶穌像。據夏剛志兒子說,該像是夏剛志的雕刻作品,其背後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筆者覺得帶有「寬恕」的含意。

話說夏剛志的工作室曾發現有小偷來偷食物,小偷被捉住那天,夏剛志沒有報警,卻叫助手將小偷綁在木柱,小偷因害怕受懲罰而顯得神情驚慌,夏剛志就迅速以該神態塑造了苦難耶穌像的草稿,完成後,他送給小偷一些食物以作「模特兒」的酬勞,並勸告其切勿再犯。

隨着痲瘋病在澳門受控並可以治愈,1980年代,澳葡政府社會工作司接管九澳痲瘋病院,並將尚餘的幾名痲瘋病癒者遷入新建的九澳老人院(今工聯九澳護養院),九澳痲瘋病院乃至澳門幾百年的痲瘋病歷史,就此告終。

教堂內祭壇上的耶穌像(呂澤強素描作品)
教堂內祭壇上的耶穌像(呂澤強素描作品)

作者介紹

呂澤強

生於澳門,畢業於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其後於法國巴黎夏約高等設計研究中心進修,為首位取得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的華人建築師。

文:呂澤強  圖:賓尼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