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守好醫院內第一道防線

澳門雜誌
135期
  • 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醫護團隊發揮專業精神,盡心盡力,守好醫院第一道防線。

  • 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曾潭飛醫生與同事們面對疫情,積極應變。

  • 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楊佩儀醫生(左二)與隨機人員在飛武漢航班上,就接回澳門居民的系列工作安排作準備。

  • 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李偉成醫生表示,當疫情傳入後,醫院急診部即啟動傳染病中央分流措施,阻斷病毒傳播。

  • 仁伯爵綜合醫院護士陳德玲表示,抗疫期間,局方有完善的指引及充足的保護裝備,讓醫護可安心工作。

  • 仁伯爵綜合醫院護理助理員余月麗說,急診是一個充滿人情故事的地方。 

  • 行政長官賀一誠及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視察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鼓勵醫護人員守好防疫防線。

  • 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醫護團隊為病人提供適切的治療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醫護團隊發揮專業精神,盡心盡力,守好醫院第一道防線。
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醫護團隊發揮專業精神,盡心盡力,守好醫院第一道防線。

「應對疫情,我們走在最前線,我們每天在急診室佈防,有賴全體同事恪守本份,盡心盡力。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急診的防線守得好好。」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李偉成醫生對《澳門》雜誌說。

有備而戰、來之能戰

2020年新年伊始,一場人類健康的保衛戰已經在千里之外打響,面對猖獗的病毒,危難關頭,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負重前行,馳援救治,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民眾築起守護生命的鋼鐵長城。

看着不斷上升的新冠肺炎確診和重症人數,小城的居民焦急牽掛,為遠方的同胞默默祈禱;而作為醫護人員,李偉成和他的同事們更清楚流行病學家指出,「病毒不會移動,但是很多病毒都到過世界各地」的真正含義。

1月22日,農曆年廿八,小城的市面依然洋溢着一片祥和,居民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庚子年忙碌準備着。同一時間,內地一些主要城市陸續出現零星確診個案,反映出這種還沒有為人類瞭解的病毒,已隨着人潮不斷擴張領地。就在這一天,潛藏在暗處的病毒投下了疫病的種子,澳門出現了第一宗輸入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李偉成醫生表示:「面對疫情來襲,衛生局醫護團隊的溝通非常重要,故此衛生局局長李展潤就疫情的各項部署,多次與衛生局轄下不同部門和單位進行真情對話,指導抗疫工作細節、瞭解醫護人員心理狀況和所面對的各種問題,並在各種防疫物資上給予充分保障,從而在醫護人員中建立起堅定抗疫信心。」

醫院是生與死較量的戰場,急診科是最激烈的前沿陣地,在李展潤局長事前所做的各項抗疫部署下,立即啟動傳染病中央分流,擴大特別急診的範圍,以「有備而戰、來之能戰」的最佳狀態,守住醫院防控工作的第一線。

行政長官賀一誠及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視察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鼓勵醫護人員守好防疫防線。
行政長官賀一誠及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視察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鼓勵醫護人員守好防疫防線。

澳門特區公立醫院日常的運作模式是以急診為主,病人不能直接進入門診,所有人都要經過急診的篩檢後才獲安排到不同的專科治療。「我們在急診建立防線,一方面可以防止有可能感染傳染病的人士進入醫院,造成院內感染;另一方面做好把關,將社區內有病的人士即時進行篩檢、隔離,避免社區爆發。」李偉成說。

傳染病中央分流的措施很嚴格,要求所有到醫院求診的病人須先測量體溫,進行篩檢後沒有可疑,才被安排進入急診輪候區;任何懷疑個案會即時安排到特別急診以作進一步篩檢。

中央分流用很短的時間對病人作出分流處理,避免他們在同一地方長時間逗留,製造另一種風險。「我們按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指引,根據風險的評級,對感冒、發燒或有類似新冠肺炎症狀的求診者,進行流行病學篩查,抽絲剝繭,然後對疑似病例再隔離篩查。在1月18日使用核酸測試前,我們就嚴格地把可疑的病人隔離在負壓候診區,避免與其他人聚在一起,這個方法很有效。」李偉成醫生進一步解釋。

三月微涼而潮濕的風,漫過山頂醫院急診前的空地,一排排的椅子空空蕩蕩,看診的人稀稀落落,來了,很快被中央分流了。

自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俗稱「沙士」)後,經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指導,山頂醫院建立起以急診為主的防禦措施。歷年來,因應禽流感、豬流感的疫情,先後啟動過中央分流。這次,則是2013年新急診大樓落成後,第一次啟動中央分流。

篩檢,找出確診者;隔離,阻斷病毒傳播。

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李偉成醫生表示,當疫情傳入後,醫院急診部即啟動傳染病中央分流措施,阻斷病毒傳播。
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李偉成醫生表示,當疫情傳入後,醫院急診部即啟動傳染病中央分流措施,阻斷病毒傳播。

果斷應對第二波疫情

由1月22日第一宗個案出現,到2月4日第十宗個案後,連續40天,澳門沒有新增確診病例,社會上稱之為第一波疫情。

「第一波疫情時,我們採取的策略是,對屬高風險的,曾經去過湖北或者有社區爆發的城市的人士進行兩次檢測。篩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來自湖北的一名遊客是確診者。越早成功尋找出確診的人士,意味着他們在社區遊走的時間越短,傳染給他人的機會越少,社區爆發的風險越低。」李偉成說。

農曆新年期間,有不少旅客來到澳門歡度春節,他們當中可能有高風險的人士或感染者。李偉成醫生和他的同事們果斷做了一個決定,「我們對風險相對較高的職業――旅遊巴士(俗稱發財巴)司機進行全面篩檢,希望在高危人群、無症狀的人群中把可能存在的隱形確診者找出來。最後,我們用了三天時間為近400名司機做測試,檢測結果全部都是陰性,排除他們被感染的可能性,讓業界安心,讓居民安心。」

「擴大篩查,盡快發現可疑的、新的病例,是應對第一波疫情成功的策略。第一波疫情發生後,澳門有近40天沒有確診個案。這是事實,沒有隱瞞。」李偉成醫生說。

第十一宗確診個案於3月15日出現,揭開第二波疫情的序幕。在3月上旬,隨着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大批外遊和留學的澳門居民,從疫情嚴峻的歐美各地回來,風險很高。按照特區政府的規定,所有入境人士都必須在指定的酒店接受醫學觀察,而公共衛生化驗所的壓力隨之而來。有見及此,李偉成和他的同事們再次果斷行動。

急診人眼中「急」是工作的常態。正是因為「急」,令他們在面對疫情時,時刻保持警醒,工作節奏更加快速高效。為了保證送檢樣本的質量,加快公共衛生化驗所的檢測流程,盡快發現確診者,急診團隊主動提出去酒店採集樣本的建議。

「大家都知道疫情的迫切性,這項任務是一呼百應,連休息的同事都調班參加,沒有一個逃兵,沒有一個人say no(說不),行動非常迅速,我們只用了一天時間籌備。」

「由於採樣地點不是醫院,是酒店,環境相對複雜。我們要核對所有的身份資料,在電腦系統中開立化驗單,確認房間編號……,工作量很大。」李偉成很為他的同事感到自豪,「早上11時取得酒店住客名單,下午4時出發,到晚上7時多完成300多個樣本的取樣工作。在這過程中,沒有任何錯漏,效率很高。也是一項創舉。」

「個案越早發現,越早隔離,越早治療,對患者來說,他們發展成重症的機會就會減低。前期工作做得好,急診壓力就小,急診做得好,病房壓力就沒有那麼大、重症就少,全都環環相扣。」本身也是深切治療部主管的李偉成醫生,在訪問中不斷強調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重要性。「全球各地有些地區,因為前線守得不好,病例出現多,病床不夠,病人得不到及時治療,醫療機構受壓,醫護人員受感染比率高,重症和死亡率就會升高。」

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曾潭飛醫生與同事們面對疫情,積極應變。
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曾潭飛醫生與同事們面對疫情,積極應變。

訓練有素無懼挑戰

病毒始終貫穿着人類的發展歷史,傳染病就在我們身邊,它在人類文明中留下一座座殺戮戰場。醫學界現時對新冠肺炎的論證仍是不確定的,公眾面對未知威脅時自然會產生莫名的恐慌。防疫工作就是要安撫人心,降低負面影響。「我告訴同事,作為專業醫療人員,我們講科學,講數據,但對居民來說,他們關心的是社區是否安全,自身健康是否有保障。我們注意到社交媒體上的討論,對公眾恐慌的情緒,我們要多做一點,比如我們去做較大規模的篩檢,任務完成後,居民知道結果,他們就會安心,政府也可從容面對來自居民的壓力。」

築牢疫情防控的前線,李偉成認為得益於多年來的培訓,不斷完善的工作流程;得益於衷誠合作的好同事、好團隊﹔也得益於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緊密合作。其中,李偉成特別指出,澳門作為中國第五支國際應急醫療隊,相關的培訓對日常防疫有很大的幫助。「國際應急醫療隊的訓練,教曉我們如何應對突發事情,如何去面對未知的事情,包括規劃、統籌、安排和行動。這些訓練在今次的疫情中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包括特區政府派出包機到湖北順利接載滯留當地的澳門居民,急診同事中的國際應急醫療隊成員便參與了統籌工作。」

疫情考驗着每一個醫護人員,也體現了他們並肩作戰的堅韌品質。李偉成說:「今次的疫情有別於禽流感、豬流感和中東呼吸綜合症,我們和政府各個部門互相配合、協調,按照疫情的變化,調整策略,如同大考,我覺我們做得OK。」

抗擊疫情,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李偉成醫生平靜的外表上,我們依然能體會到醫護人員肩上的重擔和責任。

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醫護團隊為病人提供適切的治療
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醫護團隊為病人提供適切的治療

完美展示醫護典範

從我們見面那一刻開始,楊佩儀醫生就反覆強調,身為醫護人員,只要和醫務有關的工作,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3月7日,楊佩儀醫生與衛生局同事和旅遊局工作人員一起,乘搭特區政府的包機到武漢,接載滯留湖北省的澳門居民。「當上級跟我說,佩儀,你去武漢接居民好不好?我就毫不猶豫地說好啊。因為我沒有任何拒絕的理由。」楊佩儀醫生說。「接受這項任務,其實是我工作的一部份,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

作為隨隊的醫護人員,「最大的挑戰是在非醫院環境下工作,有些事情是要靠自己去面對。在自己熟悉的醫院工作,從後勤到決策,都有人為你處理和張羅。但外出工作,所有的事情就得自己一手處理。」楊佩儀醫生認為,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身為國際應急醫療隊的成員,我們受訓成為可以獨當一面、隨時能夠執行應急醫療任務的工作人員。這是上天給我一次很好的實踐機會。」

政府不同部門在是次的包機行動中鼎力合作,互相支持、協調、部署、安排、行動,令任務順利完成。楊佩儀感激能遇到這麼好的合作夥伴,「我們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彼此間就存在一種默契。大家都說,我這段時間常常出現在聚光燈下。我想,我在幕前,你看得見我,但我背後還有一整個團隊在默默耕耘、無私付出,我只是其中的一個角色。」

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楊佩儀醫生(左二)與隨機人員在飛武漢航班上,就接回澳門居民的系列工作安排作準備。
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楊佩儀醫生(左二)與隨機人員在飛武漢航班上,就接回澳門居民的系列工作安排作準備。

疫情下的人情味

醫護人員,見慣人世間的生離死別。他們救急扶危,為病患的康復痊癒而欣喜,也為病患的藥石無靈而憂心。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楊佩儀醫生對醫患之間的互動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病時最渴望的就是家人的陪伴。家人除了妥善照顧,也可以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幫助病人度過難關。「每一個病人背後,都有一个備受煎熬的家庭。疫情來了,因防疫的需要,醫院全面暫停探訪及探病,由於無法與親人見面,病人和家屬同樣無助、錐心。看着病人獨自面對自己的狀況,這是我從醫十多年來,第一次強烈感受到傳染病爆發對人的影響,這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隔離,斷絕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雖然我們有Facetime、有WhatsApp等即時通訊軟件,但親人間患難時的情感相依,並不是可以通過電話建立的。我覺得陪伴是很重要的。」楊佩儀醫生講述了一個親身的經歷。

「有一個病人,是一位六七十歲的長者,因為其他疾病來到我們醫院。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來山頂醫院,而且一進就是特別急診。」「特別急診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對普通人來說,被一群穿着全副防護衣的醫護人員包圍着,心裡肯定驚惶。我就安撫伯伯,他告訴我說心裡很害怕,他從未來過山頂醫院,問山頂醫院怎會是這樣子。還問了我一連串的問題。」      

「因為要隔離排查,送他上病房時,伯伯問我可否和他兒子打個招呼。說真心話,我們並不是每次都會允許,但在伯伯的強烈請求下,我還是答應了。他就隔着病房的門,跟兒子說了一聲bye bye(拜拜)。」

「我陪着伯伯上病房,安慰他說,48小時排查完成後,你就能夠離開,就能和你的家人見面。」「伯伯對我說:『這個地方很大,我還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醫院。可能是我很害怕。醫生,多謝你啊!』我對他說,醫護人員會照顧你,有什麼事他們會通知我,我會馬上跑過來看你。」

「不過,伯伯病得很重,最後還是走了。在這個過程中,家人都沒有辦法陪伴着他。病人孤單地進入我們的醫療體系,又孤單地離開,當時的感受特別深刻。」楊佩儀醫生語帶哽咽。

疫症,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即使是親人最後的道別。醫護人員,作為治療者和陪伴者,那些關心的言語,那些善良的舉動,傳遞着人間的暖意。

仁伯爵綜合醫院護士陳德玲表示,抗疫期間,局方有完善的指引及充足的保護裝備,讓醫護可安心工作。
仁伯爵綜合醫院護士陳德玲表示,抗疫期間,局方有完善的指引及充足的保護裝備,讓醫護可安心工作。

完善措施護前線

「當我身穿保護衣,投入每天工作,心裡就不再害怕」。急診部護士陳德玲和護理助理員余月麗異口同聲地說。

陳德玲很年輕,是一位有5年經驗的護士。「第一次接觸傳染病,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但這是我一次很好的人生經驗。」

面對疫情,仁伯爵綜合醫院在院領導的指導和多部門的配合下,更新、優化相關工作流程和預案,增強醫護人員的知識儲備,做好防護,降低他們受感染的風險。

「對於一種不知情的疫症,一定會驚,但相信在充足裝備的保護下,在同事互相配合支持下,我們可以盡心盡力地去打這場仗。」陳德玲說。

每班6小時,由兩名醫生,兩名護士和一名醫務助理員組成的團隊,每天與患者和家屬打交道,檢測體溫,詳細詢問流行病學史,嚴格把關,絕不漏掉任何的細節。「我們不吃不喝,直到換班才脫下保護衣。」陳德玲告訴我們,「記得有一次,我的搭檔腹部不適,非常的疼痛,我勸她出去服止痛藥,但她卻堅持直到工作完成。我們捨不得扔下搭檔去吃去喝,我們是並肩作戰的。同時,也不捨得浪費一套保護衣。」

急診是一個充滿人情故事的地方。看到長途跋涉回來,一身疲憊的學子,余月麗很心痛,她為他們量血壓,送上飯菜和熱湯,安撫他們的情緒。學生們看着醫護的盡心辛勞,也會由衷地對她說:「阿姨辛苦了,謝謝你!」

仁伯爵綜合醫院為有需要的前線醫護,安排入住宿舍,14天的工作完成後,會有一段讓他們調適心情的休息時間,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

千百年來,面對瘟疫的侵襲,人類總是不停地探索各樣的防疫措施和治療方法。今天,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令某些傳染病得到遏制,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和蔓延,說明生命仍然脆弱,我們面臨的也許是一場更為持久的挑戰,所幸的是,人類永遠具有為生存而戰的巨大勇氣。

疫情是一場災難,為了打贏病毒,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成為戰士。

仁伯爵綜合醫院護理助理員余月麗說,急診是一個充滿人情故事的地方。 
仁伯爵綜合醫院護理助理員余月麗說,急診是一個充滿人情故事的地方。 

 文︰霍芷芸  圖︰衛生局、宋楚珊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